《春江花月夜》
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花城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华夏之音——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欣赏《春江花月夜》,能背唱其主题,感受乐曲优美的意境;了解其“换头合尾”、“鱼咬尾”等创作手法;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随着他们注意力、身体协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对音乐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特殊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他们的音乐审美存在一定的个人的偏爱性。对于教材里的内容,他们认为是“out”,抵触情绪较浓。因此,本课的教学侧重以教师的“引”来促学生的“学”,用导向性强的设问方式作环节过渡语,牢牢牵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教师的示范,拉近学生与经典音乐的距离,让课堂充满音乐美感;有效利用本年级学生参加校舞蹈队这个资源,增加学生感受音乐的形式。以达到增进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力,激发学生乐于欣赏经典音乐的热情的目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背唱主题旋律上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能大致哼唱出主题旋律即可。教学重点放在感受乐曲优美意境,培养乐于欣赏经典音乐的兴趣上。
设计思路及意图:《春江花月夜》全曲长约10分钟,如果一开始就完整欣赏,无疑会让原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学习状态更显萎靡不振。因此,本课教学大胆采用片段欣赏的形式进行,教学重点定为: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感受乐曲优美的意境。围绕优美意境的感受,通过欣赏教师的独奏、管弦乐的合奏、学生舞蹈表演、哼唱等方式重点欣赏主题音乐,并将相关的音乐知识融于欣赏过程中。设计上,精简提炼教学过渡语言,使得看似分离的各个片段,一环扣一环,自然而又和谐的延续。
教学目标:
1、能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2、通过听、唱、思、议、动,熟悉各小段乐曲,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了解并体会琵琶的弹奏技法:弹、挑、轮奏、扫奏等
3、了解与《春江花月夜》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能够较为熟悉地哼唱出《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旋律。
教学重点: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感受乐曲优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PPT、古筝、三角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过渡语:同学们,画家会用手中的笔、色彩描绘他所看到的美景;诗人呢?会用哪种方式来赞美他所看到的美景(生:文字),没错,如唐代诗人张若虚就写过一首《春江花月夜》,大家一起来朗读其中几句,看看诗人笔下都写了哪些美景?
学生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过渡语:简短几句就把一幅春天夜晚优美的风景展示在我们面前,如果这些美景用音符演绎出来,你们觉得,会是怎样的音响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名为《春江花月夜》的民族管弦乐曲。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创设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民族管弦乐队和作品简介
1、简介:民族管弦乐队
过渡语:经过多年的实践、改革,目前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多由吹管组、弹拨组、打击乐组、拉弦组组合。
2、作品介绍:《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原是一首名《夕阳箫鼓》的琵琶独奏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由秦鹏章、罗忠镕改编的版本。全曲分成十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分别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ráo)鸣远籁(常被略去)、欸乃归舟和尾声。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便于学生对管弦乐队编制和作品创作的了解,为下面的赏析做铺垫。】
三、分段欣赏
1、欣赏:引子《江楼钟鼓》
A、聆听音乐,思考:主要是由什么乐器演奏?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B、相关问题的讨论
过渡语:说到优美的意境的创设,当属这首作品的主题音乐。下面同学们可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绪飘到夜晚宁静的江边,此时月光如银,风里带来些泥土的芳香,一切如梦似幻温柔的笼罩着你。请听,古筝弹奏《月上东山》。
欣赏:主题音乐《月上东山》
A、聆听教师的古筝弹奏,思考:这段音乐的速度、力度是怎样的?
B、欣赏管弦乐合奏的主题音乐
过渡语:相比古筝独奏的清丽,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的视听效果如何?(更加丰富多彩,画面感更强)这就是民族管弦乐的魅力所在。作为古曲中的经典,这段主题音乐经常被用作各种表演创编的配乐。其中,就有把它作为舞蹈的配乐进行编舞。下面,我们请学校舞蹈队的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
C、欣赏舞蹈,再次感受主题音乐的婉转优美
过渡语:谢谢舞者的精彩展示,让我们对音乐的韵律美又多了一层体验。同学们,这么优美的旋律,我们怎能不把它唱一唱呢?
D、师生跟着古筝用“La”哼唱主题旋律。
过渡语:同学们唱得真好,柔和的歌声给老师描绘了一幅月亮升起,微风轻拂,江面波光粼粼画面,这样一派恬静安闲的景象就在你们的歌声中。大家可知道这样的效果是演奏家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达成的。
E、了解琵琶相关知识,体验模仿琵琶的演奏动作。
过渡语:“琵琶”既是乐器的名字,也是指演奏手法,琵就是弹,琶就是挑。弹挑快速交替称为轮奏。下面,请跟着老师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演奏手法。
F、师生边哼唱主题旋律边模仿演奏。
过渡语:除了右手技法的变化外,左手在表现作品情感内涵上又有什么特点呢?(举例:古筝左手按弦演示),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感受琵琶左手按弦的韵味。
3、欣赏《花影层叠》等片段
学生活动:A、感受琵琶左手按弦的韵味,思考:各段旋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B、跟着老师唱一唱每段最后一句旋律。
C、认识乐曲创作手法一:换头合尾
4、欣赏:洄澜拍岸
思考:相比前面几段旋律的悠扬,《洄澜拍岸》的旋律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变化?此处的演奏效果是单纯的“弹、挑”能表现得出的吗?
明确:速度:慢—快—慢 力度:弱—强—弱
过渡语:此段琵琶以扫奏和轮奏的手法演奏出一连串由慢到快、顿挫有力、富有生气的模拟音型短句。尔后,什么乐器加进来?箫、二胡及打击乐器等合奏出气势磅礴的旋律,可见,此段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犹如群舟竞归、回澜拍岸的动态。在群舟竞归的热闹之后,你们听,谁来了?从音乐中,你能感受到来者的心情如何吗?
5、欣赏:欸乃归舟
A、思考:“欸乃”是什么意思?(摇橹时发出的声音)表现了怎样的场景?(琵琶领奏:仿佛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犹如船上众人的应声和唱)
B、认识乐曲创作手法二:鱼咬尾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一下,《欸乃归舟》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过渡语:前句(或前段)的末音与后句(或后段)首音相互交叉,犹如鱼儿互咬尾巴,这个创作手法称为“鱼咬尾”,是民族民间音乐常用的表现手法。
6、欣赏:尾声
过渡语:船儿归来了,夜也深了,此时的音乐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样的意境呢?(回归宁静,静谧优美,余音袅袅)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乐段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聆听,能较好地感受、把握乐曲的风格特点。有效教学语言的设计,能牢牢牵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点评、分享感受: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首作品,你会想到哪个词语?
过渡语:同学们,有人曾这样形容这首作品,说它“好似一幅色彩柔和、工笔精细、千姿百态、具有无垠视野的中国长幅手卷,是中国民族管弦乐曲中的珍品。”但老师要说的是:这首音乐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一幅流动的春天夜晚的山水画。作品将中国文化中的诗、画、乐结合,做到了“诗情画意”的统一。
【设计意图:有效的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对整首作品优美如歌的基调了然于心再进行定格。】
五、链接、拓展
过渡语:同学们,这首作品的主题音乐是乐曲的灵魂所在,连外国朋友也忍不住把这段旋律用在他们的创作中。
1、观看《符号中国》,聆听主题旋律。
过渡语:你们能从《符号中国》的表演中想到什么呢?下面请结合以下要素,用主题旋律进行全班性的节目编排:古筝、诗句、三角铁、人声。
合作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匈牙利Attraction?[?'tr?k?(?)n]舞团的表演,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激发学生创作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热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时间的限制等因素,由老师提供素材和表演形式,降低学生参与的难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基于对授课对象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整体感知全曲再分段欣赏”的教学模式,直接进行分段欣赏,并围绕“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感受乐曲优美的意境”为中心,通过欣赏教师的独奏、管弦乐的合奏、学生舞蹈表演及全员参与哼唱活动等方式,实现熟悉主题音乐的目标。在问题的导学下,学生还粗略地欣赏了《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等片段,并将琵琶的弹奏手法:弹、挑、轮奏、扫奏和音乐知识“换头合尾”、“鱼咬尾”等内容融于欣赏中,以活动带学生跟着音乐走,加深学生对这首民族管弦乐的体会,实现赏析结合、以赏促知的目标。考虑到所带学生的实际,设计的拓展活动“配乐诗朗诵”难度适中,学生容易操作。
本节课由于教师的设计紧凑而又丰富,在授课时,我一环扣一环,眼看着学生也总能保持着专注而又投入的学习状态,我感觉良好。在课后对学生学习感受进行调查时,学生也表示欣赏时没什么障碍,老师在赏前提出的问题,他们大致能从欣赏中感知。虽然此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的处理,但对于课堂上没能完整欣赏整曲,总觉得有点遗憾,也有点惴惴不安,不知这样的处理是否合适。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优方案,将是这一课教学带给我的思考,和新时期下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