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力》说课
用趣味开启儿童的思维——趣味科学教学的实践与运用
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事物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的活动中,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科学课来说,培养学生的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所以我们应该让科学教学中的观察、制作、实验、等探究活动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吸引学生逐步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中,让他们真正喜欢科学,对科学课堂情有不舍,流连忘返。
小学冀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课《常见的力》为学生亲历探究、体验感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认识了位置和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运动有关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实例体验常见的各种力,观察分析力的作用特点,为学生下一步研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力学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最初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我遵循原有教材编排次序,教学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力,然后开展活动一“寻找使物体下落的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第二课时进行活动二“自制重锤”,余下的时间完成拓展活动“玩滚轮”。
在进行第一课时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入环节直接让学生举例分析,缺少一种积极的学习情境,没能及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由此导致学生在后面的实验活动中表面看似热闹,实际上不论从知识还是能力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关于列举各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学生只是泛泛举例,说出一些力的名称和简单应用,而对力的作用特点缺乏更深入的观察和理解,认知水平仍旧停留在原有程度,思维能力不容易获得有效发展。
为了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力与运动”的有关概念,我特意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导入活动与活动一的顺序进行了调换,首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引力,然后将研究一种力的方法迁移到认识其它各种常见的力。鉴于四年级的学生天性好玩、好动,他们对所接触的任何事物都有兴趣去探究。在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设计一些“现象课本外,原理课本内”的趣味科学实验,可以使学生好奇之心怦然开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将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因此我在二次备课时,采取了以下活动策略加以实践运用。
(一)引入趣味魔术,营造探究情境
小学生本身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往往很容易分散,一堂课开始如果首先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来,那可以说已经是这节课成功的有力保障,因此我在教学开始,尽量以趣味情境开场,让学生能够有很强的兴趣,那样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就能水到渠成,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带有“魔术”色彩的趣味实验,这无疑对学生更富有吸引力。
课前我把一颗小钢珠装进空胶囊里,进入课堂后告诉学生:老师要给大家变个小魔术,叫做跳跳球,一粒普通的小胶囊,老师能让它自己跳着下坡,你们想不想看?学生的兴趣立刻被唤起来,在大家期待的目光注视下,我把小胶囊放在实物投影台上,让小胶囊沿着一块斜板往下跳动。(播放视频资料)
在重力的作用下,小钢珠带动胶囊跳起来。趁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让学生猜一猜:为什么小胶囊会向下跳动? 大家纷纷猜测,有人猜想里面安装有磁铁,有的同学甚至认为藏着一只小虫子,也有人想到里面是可以流动的水或者沙子,我不急于揭开谜底,让大家带着疑问去寻找使物体运动的力。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二)改进趣味实验,促进学习迁移
为了层层推进教学过程,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对各种力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我对实验活动进行了适当改进。
1、趣味实验:下落的物体。用一个无盖的杯子,在杯口上面搭一张光滑的纸板或者扑克牌,纸牌上托一个小球,手指快速地弹飞纸牌,观察失去纸牌托载后,原本静止的小球会怎样运动?学生弹飞纸牌后发现小球向下落入杯中,尝试成功还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欢呼声。
观察了小球的运动之后,我又让学生来寻找其它物体下落时的特点。把各种实验材料如橡皮、笔帽、铁球、木块等都系上线,并排挂在架台上,依次竖直拿起材料,贴近横杆顶部,松开手,使物体自然下落,观察物体下落的过程,比较各种物体在下落时有什么共同点。
通过观察、比较下落物体运动状态的异同,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受到一个向下的力,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时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地球引力和重力等知识。然后打开魔术胶囊,露出里面的小钢珠,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重力知识,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胶囊向下跳动的原理。
2、体验活动:认识各种各样的力。
我提出活动任务和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力,同一种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有没有共同特点?请大家运用研究地球引力的方法,研究其它力的特征。每次选择一种力来研究,找出特点或规律后,再选择另外的力。
每个小组分发的材料不尽相同,如:皮筋、尺子、磁铁、风车、弹簧、海绵、小船等。学生进行体验和尝试,重点研究一两种力,把观察研究结果整理记录下来。
研究的力
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
物体运动时的共同特点
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对物体的运动状态特征进行观察、比较,用自己的语言分析、归纳各种力的作用特点,比如说磁力能使铁快速地“跑”过来,有弹力的物体被挤压后会变形。实践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学生描述的不仅是某种单一的现象,而是经过学生的比较、分析等思维加工,总结归纳了力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形状改变、运动状态包括速度、方向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的真实反应让我体会到,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会开展得深入、扎实、具体。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极大的帮助。
(三)制作趣味玩具,增强探索能力
趣味性的拓展活动不是课堂的尾声,而是创新的开端。最后我增加了一个“自制弹力瓶”活动,在饮料瓶两端打孔,穿入皮筋,一边用曲别针固定,另一边插入一根小棒,连续摇动小棒上劲,转到一定程度后把瓶子放在地上,瓶子会自动向前滚动。我留给学生的作业是:想一想,小车能向前运动是借助了哪种力?比一比,看谁的瓶子跑得又快又直又远?学生兴趣浓厚,课后围在一起组装调试,并主动要求利用科技社团课继续完成。
一堂科学课结束,并不代表我们科学探究的结束,因此我在其他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我在《热胀冷缩》这课用一个“红色的喷泉”实验作为开端;在学习《推和拉》中用玩提线木偶感受力的方向和大小;在讲磁铁性质时以小魔术“悬浮的企鹅”做引入,调动学生研究磁铁的欲望。趣味科学教学是以趣味实验为呈现形式,面向小学生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将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效结合,使小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最终感悟科学原理。趣味实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起到由浅入深的作用,使生活、科学技术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可以得到很好的灌输诠释,低成本的趣味实验活动取材方便,适合在小学生中普及推广。通过一系列趣味实验活动,能使小学生在活动中保持浓厚的兴趣,并转化为对探究科学的志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手脑并用的能力更强,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趣味科学教育活动不仅能促进科学知识的生成,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使小学科学中的科学知识因此而形成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色,对于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基本科学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长远的实践价值。
板书
常见的力
重力 弹力 浮力 磁力 压力 扭力 摩擦力 静电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