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护身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生物生长的需要”单元的基础上,继续围绕“作用与平衡”这一统一概念,引领学生探究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方式及生态系统是如何保持平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进一步增强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切实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平衡)方式丰富多彩。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还可为后继单元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奠定能力知识的基础。
本课引领学生探究生物是如何凭借一些本领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的,进而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2.能分别举例说明动植物保护自身、适应环境的特殊方式。
3.能举例说明动植物保护自身方式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到问题的结论。
2.能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人们是如何利用动物拟态或保护色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
2.能举例说明人类是怎样利用动植物分泌的毒素为人类治病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观察、分类、收集资料等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动植物在自身防护方面的具体实例,增强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小壁虎借尾巴的课件
有关动物自身保护的资料和图片
2.学生准备
有关动物自身保护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具体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壁虎被蛇咬住尾巴后,丢弃尾巴逃走,过一段时间尾巴又长出来了。)看了这段内容, 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学生可能想到:小壁虎真聪明,丢弃尾巴,诱惑敌人,逃离险境等内容。)
2.小壁虎借用一条尾巴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那别的动物又有哪些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护身术呢?
描述自己知道的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板书课题:奇妙的护身术)
重视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情景铺垫的越好,产生的问题才更好,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活动:探究
对学生的回答适当鼓励,过渡到活动1(出示教材32页图)
1.组织学生观察:找找看,它们在哪里?各小组比比看,哪组找到的动物最多。
小组合作在图中找动物(他们会很快发现图中的蝴蝶、猫头鹰、鹿和猫,而左下角的蝗虫和竹节虫不易被发现。)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你们组共找到了几种动物?容易发现他们吗?为什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应长一些)
各组展示观察的结果,表明自己的观点
(在观察中,学生会发现有些动物的体色和周围的环境一致或近似,而有些动物不仅是体色,而且形态也和周围环境的其他物体或另一种生物相似)
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3.引导学生小结:
在学生的回答中相机出示保护色概念,同时多媒体展示蝗虫、青蛙利用体色保护自己的图片。
相机出示拟态概念,同时多媒体展示枯叶蝶、竹节虫利用体色和形态保护自己的图片。
4.知识拓展
动物自卫方式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我知道同学们知道很多,把你课下搜集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动物按不同的保护方式分类,填入表中(可按照老师给的表格填,也可以自己设计其他表格)。
展示课下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把课下搜集的有关动物按不同的保护方式分类,填入表中。
5.仿生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出示两种迷彩服)
观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对迷彩服作用可能兴趣很浓,讨论的会很激烈)
讨论:你认为迷彩服有什么作用?
你知道人们还在哪些地方利用动物保护色和拟态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下要多观察人们利用动物保护色和拟态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科学的观察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活动。
观察在科学探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中,使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从而获得更丰富的感知,使认识更加全面、清晰。
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科学教学中,概念不是预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活动中,在自己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
收集充分的事实证据,是培养学生科学认识方法和态度不可逾越的环节。
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
拓展活动
做个小小仿生学家
(利用生物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设计一件有特殊作用的物品,要说明模仿的动物的名称、其特殊的本领,所设计的物品的名称、具有的特殊作用等,并画出草图,说明其工作过程。比一比,谁设计的更新颖。
让学生们设计仿生物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