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试题设计
1.现有甲、乙两种植株(均为二倍体纯种),其中甲种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株,但乙种植株很适宜在盐碱地种植。要利用甲、乙两种植株各自优势,培育出高产、耐盐的植株,有多种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下列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中不可行的是( )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获得满足要求的四倍体杂种目的植株
B.将乙种植株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受精卵中,可培育出目的植株
C.两种植株杂交后,得到的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可较快获得纯种的目的植株
D.诱导两种植株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幼苗,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培育出目的植株
答案:C
2.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
⑴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⑵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⑶ 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⑷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只有两种说法正确
C.只有三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都正确
答案:D
3.如下图所示的过程为某浓度过氧化氢被分解情况的曲线,对该曲线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自然状态下过氧化氢也能被分解
B. 过氧化氢被分解的速率不会发生变化
C. 过氧化氢酶与Fe3+都有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作用
D. 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
答案:B
4.下表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主要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种类
质量分数/ %
C H O N
脂肪
73~77 11~12.5 9~12 —
糖类
52~58 7~8 40~45 —
蛋白质
50~55 6.5~7.3 19~24 15~24
分析数据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质量相同的脂肪和糖类被彻底分解时,糖类耗氧少
B.质量相同的脂肪和糖类被彻底分解时,脂肪产生的能量多
C.脂肪、糖类、蛋白质在体内代谢的共同代谢终产物是CO2和H2O
D.脂肪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答案:D
5.农业生产中,播种前常用1%石灰水浸种,利用石灰水膜将空气和水中的种子隔绝,以杀灭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此过程中,若破坏了石灰水膜则影响杀菌效果。用这种方法消毒,病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 失水过多 B. 石灰水的毒性 C.缺乏能源 D.缺氧
答案:C
6.下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物积累的关系(注:叶面积指数是指植物叶面积的总数与生长该植物的地面积之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A点是光合作用的饱和点,原因是新增的叶片几乎不进行光合作用
B.B点干物质的量积累的速度开始下降,是因为新增加
的叶片处于光补偿点以下
C.将光合作用实际量的曲线和呼吸量的曲线延长,相交
处的叶面积指数对应的干物质量为零
D.当叶面积指数大于干物质的量曲线和呼吸量的曲线交
点处对应的叶面积指数时,植物会入不敷出
答案:D
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某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将使隐性基因灭绝
B.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后,可能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或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C.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D.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A
8.下图表示1900 、1950 及1980 三年,在甲桥上游20 公里至下游40 公里的范围中,测得的河水溶氧量。假设河水的溶氧量是与污染
程度成反比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1900 年时,甲桥附近地区的污染比1950
年时严重
B. 由于环保意识的抬头,从1900 年到1980
年的80 年间,甲桥附近同地区的污染似乎
有持续改善的趋势
C. 在1980 年时,甲桥附近同地区的污染比1900 年时轻微
D. 距离甲桥愈远,所测得的污染愈严重
答案:D
9.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 人的异化作用方式是需氧型,所以人体细胞只能进行有氧呼吸
② 人体细胞一般只有通过细胞外液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③ 人体的消化道不是都能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
④ 血液中的葡萄糖一部分合成糖元,暂时贮存在肝脏和肌肉中,以备生命活动利用
⑤ 人体细胞内的氨基酸经过脱氨基作用形成的含氮部分在肾脏中转变成尿素并随尿液排除体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B
10.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20%的人口,提高粮食的产量是我国首要的任务,提高产量根本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增加净光合量,使用学习的生物学知识解决以下提高产量问题:
Ⅰ.提高产量的方法
方法一:延长光照时间。这一方法分为相对延长和绝对延长两种。前者较长采用,在农业种植上使用_______的方式。后者在大田种植上较难实施,一是缺少廉价光源,再者是有些植物靠绝对延长光照可能得不到种子,这类植物叫_____植物。
方法二:增加光合面积。达到这一目的在农作物种植上要求_____________,过分的增加面积不但不能提高产量反而还会使产量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将不同种类的植物___________种植也是增加光合面积的措施。
方法三:适宜的温度和CO2气体。目前我国大面积作用温室大棚,很好的解决冬季多种植物不能生长的问题,在温度上调整好____________更能提高产量。大棚内的施肥上多放有机肥也是很好提高产量的措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四:合理施肥和合理灌溉,这里的“合理”的含义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五:使用优良的品种农作物。我们在生物学上学习过的育种方法共有__________种,其中育种时间短的是__________;技术含量最高,方向性强的是__________;细胞工程育种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科学家发现生长在高温、强光和干旱环境中的植物气孔关闭时,C4植物能利用叶片内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C3植物则不能。取自热带不同环境下的甲、乙两种长势良好、状态相似的草本植物,已知甲是C4植物,乙不知其光合作用固定CO2的类型。请利用一个密闭的大玻璃钟罩,完成初步判别乙植物是C3植物还是C4植物的实验: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将植物甲和植物乙一同栽种于密闭钟罩下,给予 条件培。连续若干天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预期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
10.答案:
Ⅰ.
方法一:轮作 短日照植物
方法二:合理密植 光合作用不增加呼吸作用增加(或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下部叶片不能光合作用只能呼吸作用,总光合作用不增加,净光合量下降) 间作
方法三: 温差 既能给植物提供矿质元素又能经细菌的分解给植物提供CO2
方法四:①不同植物灌溉不同量的水、施不同种种类和不同量的肥
②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期灌溉不同量的水、施不同种种类和不同量的肥
方法五:6种 单倍体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Ⅱ.
实验原理:在高温、干旱和强光照下,C4植物能利用较低浓度的CO2而能生存的时间更久。
实验步骤:高温、干旱、强光。
预期结果:①乙植物与甲植物生长状态相似,说明乙植物为C4植物。
②乙植物逐渐枯萎,甲依然健壮,说明乙植物为C3植物。
11.
Ⅰ.在人和动物体内由特殊腺体和细胞分泌的物质,能起到化学信号的作用。请据 图分析并回答(图中A代表下丘脑神经细胞,B代表垂体细胞,
D代表血管):
⑴ A分泌的物质作用于B,进而提高机体耗O2率和兴奋性,则
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 。
⑵ 若A分泌的物质进入血液后,最终调节C细胞对水的重吸
收,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 ,
该物质首先与C细胞膜上的 (物质)
结合,进而改变膜的通透性。
⑶ E作用于B,使B分泌某种物质,并调节对幼仔的照顾行为,则B细胞分泌的物质名称是 ;在与B细胞膜相对应的E末端,发生的信号变化为 。
Ⅱ.植物甲、乙是两种濒危药用植物(二倍体)。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以植物甲、乙的茎尖和叶片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解决了自然繁殖率低的问题。这表明植物细胞具有 。由叶片等材料形成的愈伤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是 。
(2)植物乙自然结实率低,主要原因是花粉粒萌发后多数花粉管不能伸长。为了探索生长素对植物乙花粉管伸长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课外实验,得到下表结果:
生长素浓度(mg/L)
0
1.0
2.0
3.0
4.0
5.0
6.0
7.0
花粉管平均长度(mm)
0.5
3.6
5.5
6.4
5.2
3.1
0.4
0.2
请结合表中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简要分析: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答案:
Ⅰ.(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抗利尿激素 糖蛋白;
(3)催乳素 电信号→化学信号。
II.(1)全能性/排列疏松,高度液泡化,薄壁细胞;
(2)①生长素浓度为3.0 mg/L时,花粉管平均长度最长,表明最适生长素浓度为3.0 mg/L;②生长素浓度低于3.0 mg/L(0-3.0 mg/L)时,对花粉管的促生长作用随浓度增加逐渐增强;③生长素浓度高于3.0 mg/L(3.0-5.0mg/L)时,对花粉管的促生长作用随浓度增加逐渐减弱;④生长素浓度等于或高于6.0mg/L时,对花粉管伸长起抑制作用。
结论:生长素对植物乙花粉管伸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促进或抑制作用)。
12.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与这些病原微生物抗衡的药物。直到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A.Fleming)通过实验发现了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能有效地杀死细菌,1941年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科学家弗洛理(H.W.Florey)和钱恩(E.B.Chain)研究出了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并于1943年用于临床治疗,才使得成千上万的人得到救治。鉴于弗莱明、弗洛理、钱恩在青霉素研究和开发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三人共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青霉素的研制成功,激发了微生物学和医学史上规模最大的科学探索活动,开创了抗菌药物开发的新纪元,各种抗生素的研制、开发和利用蓬勃发展。目前,人们经常使用的抗生素有200多种,在人类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多样的代谢产物,根据代谢产物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关系,青霉素属于___________。高产青霉素菌株是通过________技术培育而获得的。
(2)青霉素不仅应用在医疗方面,在基因工程技术中仍有广泛的应用。请举一例说明青霉素在基因工程操作步骤中的应用。
(3)抗生素是指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种类微生物的化学物质。抗生素类药物刚刚开始使用时,人们普遍地认为它能有效地杀灭细菌而对人体无害。但是,近60年的实践说明,细菌可以针对一种甚至几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以前用抗生素容易对付的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现在已经产生了对一种或几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医生有时也无计可施,现在这个名单正在变得越来越长。细菌为什么会产生抗药性呢?
(4)下列使用抗生素的事例有可能是你和你的家人经历过的,请你分析其合理性。
①甲患了流行性感冒立即使用抗生素,他认为早用抗生素可以更早地痊愈。
②乙在生病时,为了更快地控制病情,自行在医嘱的基础上加大服药计量。
(5)在生活中,你能否为你的父母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青霉素能有效地抑制和杀灭细菌?
①你将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
②简要写出操作过程。
③请预期实验结果。
12答案:
(1)次级代谢产物 诱变育种
(2)在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这一步骤中,可以利用大肠杆菌的某种质粒具有青霉素抗性基因这一特点,当这种质粒与外源DNA组合在一起形成重组质粒,并被转入受体细胞后,可以根据受体细胞是否具有青霉素抗性来判断受体细胞是否获得了目的基因。
(3)细菌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可以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从而产生耐药性。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就会通过自然选择产生耐该抗生素的菌群。
(4)①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抗生素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但不能抑制病毒的增殖。②自行加大剂量,会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5)①市售牛奶(1分)
②操作过程:取一袋250mL的牛奶,平均倒入两个玻璃杯中(1分),其中一杯牛奶加入10mL的青霉素针剂(或片剂2片),并充分搅拌,另一杯牛奶做对照(1分)。在两个玻璃杯上贴上标签,注明时间,并放在温暖地方。看看哪杯牛奶先变质。(1分)
③预期结果:没有加入青霉素的牛奶先变质。
本试题围绕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现知识间的联系,以能力立意注重分析与实践能力。题目涵盖以下知识点:第1、11题:育种与生物遗传;第2、8题:生物群落、生物与环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微生物代谢;第3、11题:酶的性质、人体代谢、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第4题:生命的物质基础;第5、12题:微生物代谢、灭菌与生产实践;第6、10题: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光合作用与生产实践;第7题:生物进化;第1、3、11、12题:生物实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