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辽与西夏
鲜卑族
(2)统一与建国
条件:
契丹各部的统一(最主要条件)
农业的推广
接受汉文化
契丹国,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镔铁之意)。
(一)辽
(1)兴起
族源:
居地:
生活状况:
原住辽河上游
游牧、渔猎为主
时间:
916年称帝
人物: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都城:
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
国号:
⑷统治特点:汉化政策(改革)
经济上:提倡农业
文化上:接受封建文化 创造契丹文字
政治上:蕃汉分治(内容特点原因作用实质)
南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 ,统治汉人与渤海人
北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北方少数民族
内容:
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
原因:南北经文发展水平不同;统治者一时不能适应封建文明
作用:①肯定保护汉封建文明②促契向封建制过渡 ③利融合和经济发展。 ④(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 )但在少数民族区域实行旧制则不利社会进步。
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由秦汉时的东胡族一支发展而来。其主要活动地区是在潢河(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一带,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渔猎生活,逐渐发展为八个部落。唐朝初年,契丹八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接受唐朝的统辖。唐朝末年,契丹族势力发展起来。
画面上的契丹人,圆脸,短发,髡(kūn)发,额前左右各留一绺头发垂在耳前。他身穿圆领窄袖长袍,束腰带,腰间配一把精致的腰刀。脚穿黑色长筒高靴,这是典型的契丹人形象和装束。
契丹人引马图
契丹人狩猎归来
猴盖马蹬壶
顺义木林乡辽墓出土。马蹬壶为典型的契丹族器物,为方便于马上携带的皮囊而制成的。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契丹人的生活
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二)西夏
西夏的兴起
(1)族源
族源:党项为羌族的一支
居地: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
社会生活:过着游牧生活
(2)建国
时间:1038年
人物:首领元昊
国号:大夏国
都城:兴庆(今宁夏银川)
(3)西夏政治制度——封建化政策(内容、特点)
夏宋金关系
(1)夏宋战争
(2)夏宋和议
时间:1044年
内容: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给西夏岁币 ,重开边境贸易
(3)夏向金称臣
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 (1)社会进程相同。
兴起之初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游牧生活。 ?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
?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 (3)采取的措施相同。
???? 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
???? 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
??? ? 都有大规模的战争,都与宋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一)金建立
1.女真族的兴起
地域
族源
统一: 11世纪中期(北宋中后期),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
2.立政权
阿骨打抗辽
性质:反民族压迫的正义战争
1115年,称帝定号定都
3.发展壮大
1125年灭金
1127年灭北宋
1153年迁都燕京,入主中原
4.制度:
猛安是千夫长,谋克是百夫长。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是从氏族部落组织到军事组织再发展为地方行政组织的“兵农合一”的制度。
兵农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①推进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②既节省开支又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
猛安谋克制
(1)含义:
(2)性质:
(3)作用:
③出现“大定之治”
党项是我国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故又称党项羌。南北朝以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三省边境一带。党项族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过着“衣皮毛、食牲畜”、“不事稼穑,土无五谷”的游牧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但候草木以计时岁”。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令赋税,也没有文字。唐玄宗时期,吐蕃强大,党项族在吐蕃的侵逼下,逐渐向今甘肃、宁夏、陕西西北一带迁徙,开始与汉族有了较频繁的接触,加速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向奴隶社会阶段过渡。唐末,党项羌已发展成为一个足以与中原地区相抗衡的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割据政权。五代时中原多故,王命不及,党项夏州政权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不断进取,经继迁(元昊祖父)、德明(元昊父亲)两代苦心经营,其势力进一步加强,疆域得以拓展,至元昊时期,党项政权已发展成为一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完全可以与北宋、辽鼎足的割据势力。
党项族的起源和社会生活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地域:蒙古高原
2.统一蒙古草原 (必要性——争战不已、苦难 人物——铁木真)
3.蒙古汗国的建立(1206年)
是一个国家否?
否。不稳固的政治军事联盟,无共同的经济基础。
4.蒙古汗国的征战
征战的方向
取胜的原因
征战的影响
(一)蒙古汗国
铁木真统一蒙古前, 草原上的争战情景:
星天旋转,诸国争战,
……
没有思考余暇,
只有尽力行事.
没有逃避的地方,
只有冲锋打仗 .
没有平安幸福,
只有互相杀伐.
----谢再善译《蒙古秘史》
结合教材的史料分析12世纪时的蒙古族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材料:蒙古在建国后数十年内,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建立起一个疆域空前庞大的世界性帝国,极大地改变了欧亚内陆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蒙古军兵锋所极,杀戮人民,毁坏城镇,给被征服地区带来浩劫……
——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结合史料分析蒙古汗国征战的影响。
积极影响
为统一全国铺平了道路
西征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
极大的破坏,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蒙古汗国
俄罗斯
西亚、中亚
印度河流域
西夏
金
当时,中原地区以及欧亚大多是经济文化的先进地区,为什么会被相对落后的蒙古征服呢?(汗国取胜原因)
西征
南战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1.元朝的建立
2.全国的统一
统一的过程和战略
统一的深远意义
时间、人物、都城
(1271年)
(忽必烈)
1246年招降
1279年最后统一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英雄。20岁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 1278年元兵进犯,奋力抗元,后兵败被俘,掳至大都,宁死不降。1282年从容就义。并为后人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著有《文山诗集》、《正气歌》等。
有人认为:元朝进攻南宋,实现统一,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应该加以否定。请结合具体史实论述。
1.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2.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山东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中央:
宰相机构——中书省
2.地方:
行中书省
内容 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_____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特点 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意义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3.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1)吐蕃:
(2)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3)台湾:
宣政院
巡检司
元朝划分的四等人(民族歧视政策)
按征服的先后排等级
为了巩固蒙古 贵族的统治地位
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元曲《醉太平小令》
四.元朝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