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单元是学生认识了常用长度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毫米”和“千米”。千米是用来测量比较长的路程时用的长度单位,它的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分析:
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建立较大单位的表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借助相对短的距离,如“10米、100米、1000米”的感知基础上,推想和估测1千米有多长,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和想象活动,建立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并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3、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感受1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资源:课件 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复习以前的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它们的长度。
2、观看学习指南,你能看明白吗?(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发现,建立模型
(一)、感受并体验10米的长度。
1.想一想:10米有多长?怎么比出10米长的距离。(同桌互相商量,交流。)
2.摆一摆:10个小朋友上台一个挨一个地摆出1米长的距离,看是否有10米长?(师在台上和10名学生摆)
3.量一量:用10米长的尺子进行量1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
4.拉一拉:手拉直看是不是10米那么长。
5.估一估:我们的教室的宽大约有多少米?
6.走一走:10米能走多少步?
(1)猜猜:能走几步?
(2)实际进行走步。(注意要用同样的步子走,还要记清结果。)
(3)再一次走步(请一位个子高的同学)。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知到10米的实际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
(二)、感知并猜测100米的长度。
1、观看课前的录像。我们走了多长时间?那你们知道这段距离有多长吗?
2、猜一猜:我们全班同学手拉手够不够100米?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伴商量一下)
3、你能用用身边的事物来描述100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亲身体验,让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感受100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感悟并想象1000米的长度。
1、说一说:1000米能走多少步?你是怎么想的?
2、猜一猜:1000米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3、生活中的1000米,结合生活实际来描述1000米的长度。
4、出示讲解千米的实际意义并指导读法。(板书:1000米=1千米)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距离时,要用千米做长度单位,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排一排长度单位(按照一定顺序)
2.单位换算
3.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 判断正误。
5.连一连。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你有哪些收获?
2、课后小调查。从你家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中的千米》
[设计意图:对本节知识进行一个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的脉络,一个课后小调差,有利于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1km=10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