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加法结合律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加法结合律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03 20:4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加法结合律(教材第18页)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主发现规律,理解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准确描述、理解加法结合律。
一问题
有什么发现?为什么要这样合?
三目标
1.通过演算比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模型思想。
3.“算”与“思”相结合,体现如何“算”的价值,培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五环节
环节一:发现-问题和需求
复习并引出课题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  )+20 36+(  )=64+(  ) a+700=(  )+(  )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230+270=300+200 (2)60+80+40=60+40+80 (3)48+d=d+48
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
环节二:设计-方法和策略
第一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师出示准备题: 6+7+3、6+(7+3),学生口算出得数。
2.计算:26+37+63、26+(37+63),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3.观察讨论两道算式的异同,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
  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
异:运算顺序不同。
4.学生回答的情况首先是:不能用文字概括,而结合具体式题说出结合律。
5.教师适时引导:
①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相同)
②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数,后两数)
③结果如何?(得数相同即和不变)
6.基本能用文字概括出结合律。
7.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学生猜想的结果。
8.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猜想是从准备题中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去验证它。
环节三:分析-可行性
第二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2.出示李叔叔骑自行车三天的里程记录表。(学生列式)
(1) 你是怎样计算的?
(2)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的?(学生动笔计算)
3. 得出计算结果:(相同)
27+18)+12=27+(18+12)(板书)
4.观察思考:既然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道算式能用什么符号连接?
5.从这个例子你发现了加法除了有加法交换律,还有什么规律,用你的语言加以叙述。
6.根据学生的描述及教师的引导得出: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7.思考:引导观看算式,为什么要把这两数结合呢?有什么作用?
8.根据这一规律,试着写出一些等式。


9.尝试用字母、符号对规律进行形式化表达,形成相应的规律模型。


五环节
环节四:尝试-解决和验证
第三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归纳出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区别。
汇报:
3.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25+68)+32 = 25+( + )
130+(70+4 )= (130+ ) +
(35+79)+21 = 35+( + )
4.思考:学习加法结合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环节五:生成-经验和知识
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76+18 = 18+76
② 56+72+28= 56+(72+28)
③ 31+67+19=31+19+67
④ 24+42+76+58=(24+76)+( 42+58)
2. 书店运来一批书,故事书 164 本,科技书388本,连环画236本,这次一共运来多少 本?(用两种方法计算)
思考:你为什么这样算?依据是什么?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当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时,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图形表示的,有文字表示的,也有字母表示的,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但在“”根据这一规律,试着写出一些等式”这环节中,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了,有个别孩子写出这样的算式:36+52+28= 36+(52+28),结合的意义何在?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学习加法结合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就这样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掌握了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