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二)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形式。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准备材料】温度计9根、矿泉水瓶9瓶、小衣服8件、探究活动8份
【教学过程】
对话引入
师:现在已经是阳春三月了,但是天气乍暖还寒。此刻老师的手是冰凉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妙招让老师的手热起来吗?
二、新授
1、说一说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
师:真厉害!大家刚才为老师提供了很多方法让手热起来。那在寒冷的冬天,大家有什么办法让身体热起来呢?
学生连连说,教师适时板贴。(预设:跑步、跳绳、晒太阳、烤火、吃东西、穿衣服等)
2、分类处理。
(1)小组讨论,制定分类标准并分类。
师:我们想到了这么多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能不能对这些方法分分类呢?先小组内讨论一下,完成学习活动单的活动一。注意,小组自定分类标准,至少要有两个标准。
(2)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把刚才汇报的方法大致分成2类:
通过身体的运动:跑步、跳绳;获取外界的能量:晒太阳、烤火、吃东西、穿衣服(?)
3、引导学生在穿衣服能否给身体增加热量出现争议。
三、讨论活动(衣服能增加热量吗)
生1:认为衣服能增加热量。师追问:说说你的理由,或举出例子来说明(穿了衣服会热,脱了衣服会冷)。(或:其他小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引导小组争论。)
生2:认为衣服不能增加热量?师追问:说说你的理由,或举出例子来说明(穿衣服时是冷的,人体温度传给衣服才热起来)。
师:看来,大家对衣服能否给身体增加热量有不同的想法,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做实验!
设计实验与实验交流
1.师:那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来观测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呢?请各小组先组内自己想想办法看,比一比哪一小组设计的实验更科学更有操作性。
2.小组讨论(2分钟左右)
老师巡视各组。
3.交流汇报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适时予以指导,最后明确我们操作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方案: A我们可以测出身体的温度,再测出穿好衣服的身体温度,进行比较,看体温有没有变化。 B先测量出书本的温度,再将书本用衣服包住,再用温度计测量出衣服包住的书本温度,进行比较,书本温度没有升高,说明衣服不会增加热量。书本温度升高了,说明衣服会增加热量。)
4、比较完善实验方案。
A实验容易感冒、不方便,B有操作性但测量不方便。
实验材料:装有不同温度的水的塑料瓶
实验方法:
(1)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2)用衣服将塑料瓶包起来。测量1分钟、2分钟、3分钟时的水温,并记录。
(3)组长把数据输入电脑,组员整理材料。
(4)讨论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记录在学习活动单中。
5、实验注意事项
师:说一说,你觉得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温馨提示:
(1)起始温度要等温度计度数不再上升才能记录。
(2)读数时液泡不能离开水,要平视。
(3)不要用力握住矿泉水瓶,以免水溢出来,以免将手心的热量传递给水。
(4)保持安静,减少身体热量散发对实验的影响。
6、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7、小组上台录入数据。
8、小组汇报、小结。
教师可以提一下,我们各小组用了不同布料的衣服,都不会增加热量。
五、拓展延伸
1、当学生总结实验发现:衣服不能增加热量。老师追问,既然衣服不能增加热量,那我们晚上睡觉时为什么要盖上被子,冬天我们为什么要穿上厚厚的棉袄呢?(保温作用,与空气隔绝)
2、老师让一个小组做了一个对比实验。两瓶初始温度相同的同样多的水,一瓶有衣服包着,而一瓶没有。你们小组能不能给同学们说一说,两瓶水的初始温度和现在的温度?
教师小结,我们根据两次实验证明衣服不能增加热量,但是能够起到保温的作用。
3、师:在夏天,老师往往看到一些买棒冰的小店在冰柜上盖上棉被,这是为什么?
六、总结
短暂的四十分钟就这样过去了,关于热的一些科学知识,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起探究学习!下课!
【板书】
热起来了
外界传热:晒太阳、开空调、吃东西 穿衣服 增加热量?
自身产热:跑步、跳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