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04 17:5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课程标准
对这一内容的要求是:“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科学研究中所发现的现象、收集的数据本身往往不能自明,必须经过逻辑推理才可能形成证据,建立对研究问题的科学解释。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经历事实转化为证据的过程,经历集体评价、鉴别证据真伪的过程,对帮助学生今后进行科学实践,以及培养学生集体论证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内容
主要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有3个实验:触摸金属条在热水中的变化,通过手的感觉判断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利用酒精灯烧金属条,使火柴掉落等可视的、直观的实验现象,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观察酒精灯烧金属片、使蜡融化的现象,更深入地了解、观察热传导现象。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达成共识并获得科学概念:当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时,温度较高的物体会向温度较低的物体传递热,同一个物体也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学情分析
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访谈, 发现学生知道金属勺子放在热水里会变热, 少数学生认为热水的温度决定最末端勺柄能否变热。但还停留在具体情境的描述上,尚不能用温度描述这些热传递现象的特点。同时部分学生有热会从中间热的地方向四周“晕染传递”的初步意识。在解释热传递的应用上,多数孩子潜意识中认为热传递就是两个物体间的热量传递,忽视热在同一物体内的传递现象。
从孩子们课堂对他人信息的反馈,以及基于证据进行论证的表现上看,学生大多都能主动利用自己的实验记录来进行交流,倾向于对别人和自己实验现象不一样的地方、遗漏的一些细节等事实进行质疑和批判。
教学方法


科学实践即认知、社会、行为等多维度的实践活动。
集体论证是基于证据的辩论,学生在“论”中推理和在“证”中建构。




主要是科学实践、集体论证。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热在铜棒中的传递方向。
2.通过小组、班级交流,对能够证明猜测的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正确的推理。
3.根据热在铜棒和金属片中的实验现象,会使用“温度”等词语正确描述热传递的过程,知道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从多种实验现象中寻找证据,建立有关

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的共识。
教学难点
能准确、有效地将实验现象,与自己对

热传导过程及方向的观点联系起来进行交流、

分析。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铜棒、铁架台、试管夹、酒精

灯、火柴、金属铁片、蜡环、温度计等。
教学流程
本课时我分四个环节来进行:
(一)回顾引入、提出观点
提问:
铜棒中没有与火焰接触的部分会变热吗?
热是怎样传过去的?
猜测:
学生依据经验解释铜棒变热的原因。
引导学生用温度描述自己的想法,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基于学生经验建立概念模型,明确本节课 的研究任务:热是怎样传递的?我们的猜测是否成立?)
教学流程
(二)分组实验、寻找证据
1.小组设计实验。
要求:怎样才能证明热是从高温部分逐渐传向低温部分的?
讨论:如何证明热是从高温传向低温的,并用图画或符号大致表示出实验设计方案。
2.班级交流。
由使用不同材料的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着重提醒:
如果我们的猜测是成立的,希望会出现哪些现象?
实验时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实验前明确实验时搜集到什么证据,才能证明之前的猜测成立,有助于学生将观点和证据联系起来,方便实验后的解释与论证。)

3.学生分组使用蜡环、温度计研究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过程。
4.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热是怎样传递的?
哪些现象或数据支持我们的观点?
发现:热在铜棒中是从高温部分逐步传向低温部分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形成证据,并且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将自己的观点和证据联系起来进行交流和解释。)
(三)深入观察、达成共识
教学流程
1.猜测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式。

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运用图画、符号等表明个人观点的能力。)
2.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提问:金属片上的蜡可能会怎么变化?
学生交流可能会出现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蜡的变化。
3.班级交流。
小组依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对自己的猜测做出判断并进行解释。
发现:热在金属片中也是从高温部分逐步传向低温部分的。

(设计意图:经历利用观察结果和文本,向他人进行解释或与他人进行辩论的过程,体会现象与证据的区别。)
教学流程
㈣总结延伸、建立概念
提问:热是怎样传递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使用规范的语言解释热传递的过程。

(设计意图:体会可靠的证据对建立科学概念的重要性。)

教师小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传递热的方式有很多,今天我们主要研究固体中的传热方式——热传导。(板书)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传导
高温
低温
学生想法
(我在黑板上只书写了上述文字,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效果、反思与自我评价
(一)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学生关于热传递的信息。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形成证据,并且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将自己的观点和证据联系起来进行交流和解释;培养学生运用图画、符号等表明个人观点;经历利用观察结果和文本,向他人进行解释或与他人进行辩论的过程,体会现象与证据的区别;体会可靠的证据对建立科学概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