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3 23:0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理解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技能目标
1、领会课文借物言志,因事见理,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作手法。
2、通过诵读、背诵,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及分析归纳整理文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让学生理解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外物帮助以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的道理
★★重点、难点
1、理解: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领会课文借务言志,因事见理,记叙为议论服务的艺术风格。
设计目的
高一学生虽然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但对于字词句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还应进一步掌握。他们阅历有限,所接触的此类散文不多,在把握作者的感悟上有一定的难度,因而不容易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以上面两项是重点又是难点,可通过让学生反复品读、感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突破难点。
★★教学设想
具体的教学程序是由导入—诵读—处理字词句—品读鉴赏课文—布置作业等环节组成。这样设计环环相扣,通过提问、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诱导法
设计目的
鉴赏散文,就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由“感”入“悟”。作者在散文中表达的情与志,通常是一系列写景、状物、叙事来完成的。所以要通过诵读、质疑解难来疏通文意,感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课堂上的互动和精讲多练来进一步理解课文主旨。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品味鉴赏法
设计目的
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充分运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温故知新。并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循序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王安石的文章和有关资料,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文艺观和审美观,做好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布置预习
诵读全文,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判断句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和普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三)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此诗是作者30岁初涉宦海之作,此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他没有过多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了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的哲理。表现了一个政治改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王安石的这首诗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即事说理,他的游记散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禅山记》(板书)
2、走近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宋神宗时实行变法,后因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受阻。他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文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散文雄健峭拔,诗歌清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请大家结合学案内容自读课文,注意疏通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意义。(简短停顿)
下面我们共同研讨一下下列字词句的意义(出示大屏幕)
3、音读
A、学生自读课文(把读不准音的字和断不准的句子圈出来)
B、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和断句)
4、意读(依据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顺便圈出疑难实词虚词及句子)
5、共同研讨下列有关字词句的问题。(分小组谈论,教师订正,指导学生翻译时应注意直译,字字落实,注意“对”、“增”、“删”、“留”、“替”、“调”等方法的应用。)
A、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4)火尚足以明也(“明”名词用作动词,照明)
(5)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名词用作动词,责怪)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说明白)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8)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序数十一)
(9)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 、十分)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B、翻译下列疑难句子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人们)所说的华山洞,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所以)才这样称呼(或命名)它。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些古代书籍不存在(失传)了,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
(希望大家能熟练掌握以上字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意义)
6、下面我们品味鉴赏课文(找学生朗读文章前两段,请大家思考问题)
(1)、作者在记游时详写了什么地方?游得尽兴吗?为什么? (出示大屏幕)
明确:作者在记游时详写了后洞,游的不尽兴,因为有人 入而怠---怠而出。
(2)、面对一次不尽兴的游历,作者的心情如何?
明确:“悔”(后悔、遗憾)面对这次不尽兴的游历,作者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教师点拨:一个“悔”字,概括了作者的心情。单纯一个“悔”字是很难支撑一篇传世佳作的,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安石从一次不尽兴的游历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后悔遗憾,那么还有什么情感在里面呢?(请看文章第三段教师朗读)
明确:从“于是余又叹焉”可以看出,作者不但有“悔”还有“叹”(感叹、感慨)
教师点拨:“于是余又叹焉”,一个过渡句,由记游引起了下文的议论。作者由“悔”而“叹”而感慨万千。“叹”是建立在上段尾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基础之上的,这两句承上启下,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3)、同学们思考并与同桌讨论分析、归纳:作者“叹”什么呢?
让学生反复品读、讨论、探究后就会明确:
一叹:“无限风光在险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二叹:“志”、 “力” 、”物”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三者缺一不可。即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和追求。
三叹:“有志” “尽吾志”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只有这样,才能于己不悔不为人讥。正如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是,我已经飞过。
教师点拨:这三叹,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即事明理,说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4)、下面大家默读文章第四段,看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与前面哪一段文字相关?
明确: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运用恰当的过渡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与第一段相关。(第一段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实际上是为下文的议论作伏笔,提供的依据。)
提示:作者由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感慨不已。认为治学不应当清新盲从,而应该“深思慎取”,去伪存真。与第一段文字相照应。
王安石由一次简单的游山而抒发感慨,认为做人应该有一种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治学不应当盲从,而应该深思慎取。
请大家结合生活和学习谈谈你学了本文有何感想。
A、要有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的远大志向。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与抱负。
B、要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坚强毅力。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学习亦如此。
C、 治学必须严谨,必须深思慎取。小到一道数学题,大到一篇作文都要自己去计算去构思。万不可抄袭盲从他人。
7、小结
这篇游记记叙部分简约爽利,简者不漏,详者不繁,有观有感。并借物言志,因事见理,事小理大,见微知著。记叙为议论服务,前后照应、结构严密,不愧为一篇传世佳作。
8、课堂练习
指导背诵第三段。叹:一叹“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二叹:“志”、 “力” 、”物”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三叹:“有志” “尽吾志”
9、布置作业
课文中有十几个“其”字请找出来根据它们的用法分类归纳。
背诵课文第三段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游——悔——叹
因事 说理
叙议 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