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虫》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汉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关键语段。
3.体会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轻歌曼舞”“笨拙”“挪动”“九牛二虎之力”“尽心竭力”等词语,理解关键语段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树立乐观、自信的信念,相信唯有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小毛虫化茧成蝶的课件。
2.制作生字、新词学习卡片。
3.收集本课作者达·芬奇的资料。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拼读生字,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图画,引出课题
1.教师借助图片导出课题。
在春天的大花园里,快乐地生活着许许多多小居民。(情景转换,展示图片)你看到了哪些小居民?(蜜蜂、瓢虫、蜻蜓……)
2.学生观察图片,发挥想象,自由回答。
3.这些小居民就是我们常说的“昆虫”。认识生字“昆”。
4.这些小昆虫都在做什么?(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
5.引入: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在“轻歌曼舞”,树上还有一只小毛虫(放大图片),这只小毛虫正做着与大家完全不同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条小毛虫。(出示:小毛虫图片)
6.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认识主要角色,产生兴趣,这样更有利于下一步对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有感情地读文。
学生听读后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谁的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文,读后对照课后生字表,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1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在读文中关注生字。通过圈画,结合语境感知的方法,让学生对本课生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三、再读课文,初识生字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读文,读后用“○”圈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3.小组交流,自学本课的生字。
4.汇报交流成果。
(1)分四组出示本课1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分小组读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重点强调读音易错的生字。
“任、绒”是翘舌音;“尽”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ǐn”,还有另外一个读音“jìn”;注意“律和愉”在读音上的区别。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
(4)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师生一起研究采用恰当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如熟字加偏旁:抽、纺、织、编、怎、消。
与形近字对比识记:竭—喝、昆—屁、仿—纺、挣—筝、规—观。
(5)通过组词等方式,进一步了解8个会写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由初读到熟读、朗读,使学生更熟悉课文内容,更加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的方式重点识记生字。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一条小毛虫趴在一片叶子上,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生机勃勃。(强调冒号)
(师范读)
2.“新奇的目光”是一种怎样的目光?你能换一个词语来形容吗?(近义词:好奇)
3.请几位同学来为大家读读这句话,要求读出“新奇”的感觉。
4.小毛虫看到的周围的一切是怎样的?(理解“生机勃勃”一词。)
5.对比这些昆虫,小毛虫是怎样的?(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在学文中注意品词析句,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出示课件: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了一点点。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
2.指名朗读这段话。
3.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语来表现小毛虫的特点。(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毛虫的“笨拙”?用圆圈圈出。(九牛二虎之力、挪动、一点点)
5.学生做“挪动”的动作,体会词语的意思。
6.引导思考:小毛虫挪动一点点,轻松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九牛二虎之力)
7.体会“九牛二虎之力”的意思。思考:小毛虫真的周游了整个世界吗?为什么这么说?
“九牛二虎之力”就是使尽了全身力量。
预设1:因为小毛虫很小,叶子相对小毛虫来说很大。
预设2:因为前面说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所以小毛虫感到就像周游整个世界一样费力。
8.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毛虫“笨拙”的感觉。
设计意图:这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凸显了两个矛盾,一个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才挪动了一点点”;另一个是“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觉得“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教学时抓住这两个矛盾点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体会小毛虫的“笨拙”。
六、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学生认读“整、抽、纺、织、编、怎”6个会写字。
2.教师先集中指导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注意每个字左右两部分的宽窄比例,“纺、织、编”右边的撇要越过竖中线穿插到“纟”下。
3.“整”是上下结构的字,笔画较多,指导书写时侧重上下重心平稳,下面的“正”拖着上方。“怎”字下面的心字底斜中取正,托住上方。
4.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指导。
5.展示学生写的字,评议,纠错。
6.布置学生课后熟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设计意图:书写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课针对生字特点进行归类书写,侧重指导左右结构的字,以及笔画较多的字,这样就做到了写字指导有重点,有针对性。
第二课时
一、借助图片,复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小毛虫在树叶上艰难爬行的图片。
2.教师依据1、2自然段的内容,讲述图片展示的情景。
设疑:小毛虫眼见其他昆虫“轻歌曼舞”,自己却“步履艰难”,它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依据图片,回顾内容,学生会很快进入情境。设疑激趣,在思考中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索与学习。
二、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小毛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学生听到后答疑。
预设:
(1)小毛虫心想: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
(2)小毛虫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别人。
(3)小毛虫尽心竭力地为自己编织茧屋。
3.根据学生回答,联系课文订正“尽”的读音。强调:“尽管”中读“jǐn”,在“尽心竭力”中读“jìn”。拓展词语:jǐn—尽快、尽早;jìn—尽情、筋疲力尽。
4.思考交流:
(1)举例说明你对“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的理解。
预设:蜜蜂该做的事情是——(采蜜);蜻蜓该做的事情是——(捉害虫);蚕宝宝该做的事情是——(吐丝)。
(2)从小毛虫的“想”与“做”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悲观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5.结合语言环境体会“悲观失望”“羡慕”“竭尽全力”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设计意图:抓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具体表现来体会人物特点,从而领悟从主人公身上折射出的处事哲理,做到读思结合。
三、学生自学课文第5、6自然段
1.设疑引读:小毛虫在茧屋里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外面是怎么回答的?
2.学生回答前面的设疑。
3.让学生举例说说他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的理解。
(例如:春种秋收;松柏四季常青;候鸟迁徙等。)
4.请猜想一下外面的声音可能是谁说的。(学生自由想象,有道理即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较为浅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锻炼了学生围绕关键语句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
四、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毛虫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最后变成了什么?(蝴蝶)
2.小毛虫是怎样从茧中挣脱出来,蜕变成美丽的蝴蝶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3.它变成了蝴蝶,现在它又是一只怎样的蝴蝶呢?
课件出示:它灵巧地从茧子里挣脱出来……雾霭之中。
4.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灵巧——文中是说它的“动作”;轻盈——文中是说它的翅膀;色彩斑斓——文中说的是它翅膀上的花纹。)(板书:灵巧、轻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注意读出惊奇、欣喜的感情。
6.回想小毛虫的过去,看到现在小毛虫终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谈谈自己的感想。
预设:当自己不如别人时,不要悲观失望,而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才能“化茧成蝶”,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设计意图:依托课件,展示小毛虫“化茧成蝶”的过程,然后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成蝶的美好,再通过联系上文,感悟小毛虫身上蕴含的品质,从而把情感教育蕴含于对语言文字的品析之中。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认读“布”和“消”,并组词。
2.观察“布”和“消”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尝试书写。
3.教师巡视指导,发现书写问题,并及时范写。
强调:“布”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左上部分要写得宽,“巾”要写得窄;“消”中“月”第一笔撇变为竖。
4.展示学生写的字,评议,纠错。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书写要领,把字写端正。
六、复述故事,课后延伸
1.出示课后第2题,依据提示,指导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复述故事。
3.积累本课的词语。
4.课后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这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线索清晰,是练习复述课文的好范本。在指导复述时有效利用课后第2题的提示,进行复述,使学生懂得复述课文的小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以读促讲,以读促思。本课教学充分利用了“读”的功能,在读中明理,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悟理。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本文用词准确生动,从这些重点词语中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3.重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在此基础上品读语言就更有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