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摇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九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九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指导朗读。
(1)正音:祖——平舌音。
(2)指导书写生字“祖”,师范写,学生书空。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部首“礻”,右边是“而且”的“且”。
(3)组词。
2.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什么?
3.梳理问题:祖先的摇篮是怎样的?祖先在摇篮里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时,引导学生质疑,并帮助学生梳理问题,使学生懂得带着问题学会更有目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出示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的生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多种形式朗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教师相机正音:“浓”是后鼻音,注意n的发音;读好“摘”的翘舌音;读好“赛”的平舌音。
(2)注意这些生字的字形了吗?你能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呢?
可采取以下方式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
①换偏旁识记:掏—萄,蔷—墙。
②偏旁归类:“蔷、薇”都是草字头,“逗、逮”都是走之旁。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采用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来巩固识记,从而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本课生字。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梳理自读感悟:
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理解的?
2.交流:
“祖先的摇篮”指的是“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1)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原始森林的相关资料。
(2)观看视频,感受原始森林的广袤无垠,郁郁苍苍。
(3)说说“苍苍茫茫”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第1小节,读出原始森林的美丽、广袤、苍郁。
4.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呢?下节课再来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交流、观看视频,使学生对原始森林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美丽的原始森林的喜爱之情。自然地产生问题,为下文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做做小老师,说说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祖、浓、摘、掏、忆”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2.师着重指导生字“摘”“掏”。(这两个字左右等高,左边都是“扌”,表示人的动作。注意“摘”字的右边不能写成“商”,“掏”的右边中的“缶”要注意避让。)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提醒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投影反馈,学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写好字是我们的目标之一,我们要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通过做小老师提醒,参与写后评议等多种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识字中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儿歌,学生认读:大森林,像摇篮,绿树荫,遮蓝天。摘野果,掏鹊蛋,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那回忆,多遥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题目中的“摇篮”指的是“原始森林”。那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呢?他们在原始森林里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文本的关键之处。
二、品读诗句,感悟情感
1.自由读诗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短语:
摘野果 掏鹊蛋 和野兔赛跑 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 采野蔷薇 捉红蜻蜓 逮绿蝈蝈
2.出示这些词组,认真读一读。
3.看看带点的字,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动词。)
4.读了这些表示活动的词,你有什么感受?(当时的人们生活无忧无虑,生活环境非常好。)
5.男女生有感情地对读词语。
6.指导朗读课文第2小节和第3小节,注意读好其中的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好奇、猜想的感觉。)
7.想象一下,看着这美丽的原始森林,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按照下面的提示试着写一写。
出示:
我们的祖先,可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享交流。
9.师小结:是呀,这一片原始森林,是我们文明的起点,这是多么遥远而又美好的回忆呀!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10.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设计了模仿课文进行仿写的练习。通过练习,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通过分享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对儿童诗有了学习与创作的激情与乐趣。
三、总结回顾,升华情感
1.指导学生多形式朗读课文。(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
2.说一说,看着这美丽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3.师总结:祖先的摇篮是那么美好,我们要让它天长地久,就要好好保护它。
4.全班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让大家有话说一说的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指导写字
1.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望、赛、蓝”,学生认读组词。
2.观察各部分的占位,强调要点。(注意各部分的占位关系,各部分要写得紧凑。“望”的第三笔是竖提,不能写成竖折;“赛”的第九笔撇的起笔和第十笔捺的起笔不能相交;“蓝”的最后一笔横要宽于“艹”的横。)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先观察后书写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儿童诗,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想象、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配音等多种辅助手段,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
2.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