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建业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一学期选修《积雨辋川庄作》(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濮阳建业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一学期选修《积雨辋川庄作》(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4 22:0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701 — 761) ,字摩诘,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 人。开元九年 (721) 登进士第,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晚年诗歌以禅入诗,世称“诗佛”。有《王右丞集》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主要景点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鹿柴、辛夷坞
等,今已湮没。《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
蒸藜(lí) 炊黍(shǔ)
饷(xiǎng) 东菑(zī)
啭(zhuàn) 黄鹂(lí)
朝槿(jǐn)
读一读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槿

槿

槿



露葵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
写田家劳作生活。积雨,久雨不停。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
(炼字)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关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有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佳句”(《唐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不同意,反驳说:“摩诘盛唐,嘉桔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韦占用摩诘诗。” (《诗薮·内编》卷五) 但据查,嘉韦占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了谁的诗句难以定论。再看二人诗句,有高下之分,如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韦占点化,以自见其妙。”(《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比“水田”和“夏木”画面显得开阔而又深邃。
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寓情于景)
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
“海鸥相疑”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
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
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澹泊宁静的心境。
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
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主旨
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写情志。
②使用典故,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 “争席”、“海鸥”二典,曲折见意。
③语言富于色彩之美: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把握节奏
意象:
画面:
意境(画面的特点):两字一词概括
情感:
手法:
1 、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和人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上想象将它们描摹出来。



资料卡
雨果:“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空山 明月 雨 松林 泉水 岩石
(范文)山居秋暝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啊!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意境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情调凄寂,幽僻 凄清旷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遭贬谪以后悲观绝望的心理落差.

《沁园春 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用拟人等手法表现了开阔亮丽、乐观大气、生机勃勃的雪的意境,表现了革命者乐观向上的大无谓精神
是景、人和谐统一的田园生活图景,。(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
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意境清新、宁静明丽
村民的生活美:
淳厚朴实、勤劳善良—— 安祥和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新秀美、民风淳厚勤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可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山居秋暝》看起来,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辅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鹿柴(zhài)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主题尽出。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为什么?
答:是“王孙自可留”一句。
前面三联都是间接表现诗人的高洁情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反其义而为“可留”,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也包括作者在内) 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出山去的。
在此,诗人巧用典故,含蓄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继续归隐山林,洁身自好,闲怡自适”的情感。
小结:《山居秋暝》中,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