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张艳华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2)科学知识: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三、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只、药匙、玻璃棒、水、抹布。
教 师: 高锰酸钾、烧杯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马过河的故事》。
有一匹马,驮着一袋盐赶往目的地,中途经过一条小河,结果不小心摔了一跤,本来很沮丧的小马却觉得盐袋子变轻不少,于是高高兴兴的回到主人家。可是到达之后主人特别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盐比原来少了很多)同学们知道盐到哪里去了吗?板书课题《盐到哪里去了》
(二)、探究新知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盐到哪里去了。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学生介绍材料(板书: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
活动一 混合
1、预设实验
师:如果我们把沙、食盐、铁粉、锯末、白糖分别放入水中,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
师:想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想)那咱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先别急,在实验之前请大家明确实验要求和玻璃棒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
混合实验要求
课件播放视频——玻璃棒的使用方法。
学生谈注意事项。
教师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1)、为了使实验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每只杯子中的水量、放入固体的量、搅拌的次数都应相同。
(2)、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每种材料只取一药匙(不要太满),药匙取完一种材料要擦净再取下一种;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子,搅拌完一杯后擦净再搅拌下一杯。
(3)、小组同学共同合作,一人取材料分别放入水中,一人搅拌,一人记录,认真观察记录每种混合物发生的现象。
(4)、不要用嘴随便品尝物品
师:看明白了吗,没看清楚的请看课本67页内容,没问题的那就赶快试试吧!(分发实验记录表。)
2、学生操作、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师:(示意停)请同学们坐好。瞧,这组同学动作多快,坐的真端正。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拿着实验现象报告单,到前面向大家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纠正不正确的说法)
师:哪组有不同看法?到前面说说哪里不一样?观察的真仔细!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物体与水混合后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你是根据什么标准给这些变化进行分类的?小组进行分类。(填写分类表)
哪个同学想到前面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分类结果?
4、学生介绍分类情况。
师:哪组有不同分法?请把分类表拿到前边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对学生的多种分法及时评价)
5、理解“溶解”
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分法!从你们的分类表中看到:因为食盐、白糖在水中看不见,把它们的水溶液分为一类,那么盐和白糖到哪里去了哪?谁想说说?
学生:化在水里了、溶解了……
(板书:水 溶解)
我们再来看一种物质与水混合的现象。
6、教师通过实验演示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溶解的概念。
师:沙、锯末、铁粉在水中能看得见,我们说他们溶解了吗?学生:不溶解。(板书:不溶解)
师:溶解这个词用得真恰当!那什么叫溶解呢?
课件出示概念——溶解。学生齐读:
7、应用巩固
师:在水中变成极小微粒均匀分散这就是溶解的特征。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食盐、白糖非常容易溶解在水中,你还知道那些物体容易溶解在水中?
学生举例
师:好样的!知道这么多。说明你们平时注意观察了生活周围事物的变化。接下来,你还想研究那些物体与水混合的问题?
学生发言
让学生课下操作: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得很出色。你有很多收获吧?给大家说说!
学生简评
师:收获真不少。最后,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大家课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物体从水中分离出来呢?下节课,我们比一比看一看谁想的办法多、效果好,有信心吗?我想下节课大家的表现更出色。请大家整理好实验器材。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
白糖 极小的微粒
水 ————---〉溶解
盐 均匀分散
铁粉
锯末 水 不溶解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