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生物学科分析报告(广州市)

文档属性

名称 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生物学科分析报告(广州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8-03-31 10: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生物学科分析报告
麦纪青、郭彤、钟承、丘志平、余英、彭国华、徐荣高、武前进、郭倩文、詹金镇
一、命题背景分析
(一)命题指导思想
命题宗旨:“依据考纲、体现基础、设计情景、能力立意”。本测试以生物科考试大纲及其说明作为命题依据,结合教与学的实际,力求有新意,命制符合考纲要求和一线教学实际的、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广东生物高考特点的试题。通过本测试期望能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测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提高后阶段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份试卷的试题来源:(1)变式题:改编历年的高考题或模拟考试题或教材习题等常见题;(2)创新题:从大学教材、生物期刊等途径获取信息,选取切合中学生物学教与学内容和考试大纲要求的新情境,落笔作答的落点在考纲范围内或题干提示的信息内。总体上看,试题的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综合度和灵活度,能够起到检查教学、指导教学的作用,较好地体现了命题的初衷。
试卷着重考查生物科学素养,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力求在新情景中,体现基础、考查能力。进一步加强对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引导考生关注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关注考生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力求能体现时代性和实践性。
本测试按照2007年广东生物考试说明试卷结构模式进行命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选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和主干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的简单应用;多选题重点考查生物科学思想以及逻辑推理等能力;非选择题着重考查构建知识网络、理解并能在新情景中灵活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等能力。通过不同题型考查不同层次的能力,使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适度加大阅读量,增强对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本测试的非选择题部分在重视考查考查考生对核心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注意每道题的设计从知识和能力要求上体现层次性,既有体现基础和核心知识的设问。也有要求考生具有更强分析、归纳总结和应用能力的设问,形成一定的能力梯度,适合不同层次的考生作答,也形成了较好的区分度。
本测试重视考查学生熟悉的教材内容以及核心和主干知识,如第1、5、12、13、15、16、19、20、21、22、24、26、28、30等试题考查了教材的基本概念;第6(免疫图解变式)、14(DNA结构图解原图)、31(细胞图)考查了教材图解;第的有:610、29、31、36考查了教材实验,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多年艰苦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成就感。
本测试重视考查解读图表和绘制图表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图表共25幅,其中曲线图9幅;柱形图1幅;图解5幅;结构模式图3幅;表格4幅。绘曲线图1幅和绘图解2幅。着重考查了“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关于选修部分的考查:选修部分由2道选做题组成,分别考查两个不同的选修模块,由于是选做题,因此要求两道题是等值的。07年生物高考题的选做题有两个命题难点:(1)要求两道选做题尽量等值;(2)两道题在同一个答题空间上作答,这样就要求两道题的答题空格数目、留空位置都相同,其命题难度是非常大的。一般地说,命制两道等值的试题,两道题至少要有约20%的内容是相同的,才有可能做到等值。本测试模仿了07年高考选做题的模式——两道选做题具有相同的设问内容。
(二)考查内容分布
表1: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考点细目表
单元 各项要求
细胞的分子组成(2.75) 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 各水平要求 考纲要求 题号 分数
(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 理解 Ⅱ 1AC 1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简述) 了解
(2)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概述) 理解 Ⅱ 1BD 1
脂质的种类和作用(举例说出) 了解
(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说出) 了解 Ⅰ    
实验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经历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独立操作   29A 0.75
细胞的结构(4.5) (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分析) 应用 Ⅰ 21A 0.75
(2)多种多样的细胞(使用显微镜观察) 独立操作 Ⅱ 31  
(3)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述) 了解 Ⅱ    
(4)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 了解 Ⅱ 31  
(5)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阐明) 理解 Ⅱ 21B 0.75
实验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31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经历      
综合     31(1)(3) 3
细胞的代谢(29.5)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 理解 Ⅱ 23D 0.75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说明) 理解 Ⅱ 22、33、2 10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解释) 理解 Ⅱ 26 3
(4)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明) 理解 Ⅱ 10B、36(1)(3) 4.5
(5)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研究) 应用 Ⅱ 23AB、36(4) 2.5
(6)细胞呼吸(说明)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理解经历 Ⅱ 23C、39(4) 2.75
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探究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经历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探究   33(4)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独立操作   36(2) 2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探究   39(1)(2)(3) 4
细胞的增殖(5)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简述) 了解 Ⅰ 21C 1
(2)细胞的无丝分裂(描述) 了解 Ⅰ    
(3)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并概述其过程 经历 Ⅱ 32(3)(4)、34(1) 4
实验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31(2)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探究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9.75) (1)说明细胞的分化。 理解 Ⅱ 21D、31(2) 2.75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理解 Ⅱ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经历 Ⅱ 24 3
(4)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 了解 Ⅱ 34(1)(4) 4
           
遗传的细胞基础(4.75) (1)细胞的减数分裂(阐明) 理解 Ⅱ 11 2
(2)配子的形成过程(举例说明) 理解 Ⅱ 11  
(3)说明受精过程(举例) 理解 Ⅱ 14 2
实验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29D 0.75
遗传的分子基础(8) (1)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总结人类对) 应用 Ⅱ 10D 0.5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概述) 理解 Ⅱ 13 2
(3)基因的概念(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理解 Ⅱ 10C 0.5
(4)DNA分子的复制(概述) 理解 Ⅱ 26A、32(4) 1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 理解 Ⅱ 4、26、32(2)) 4
遗传的基本规律(15)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分析) 应用 Ⅱ    
(2)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阐明) 理解 Ⅱ 25、35、 11
(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举例说明) 理解 Ⅱ 3、15 4
(4)伴性遗传(概述) 理解 Ⅱ    
生物的变异(7.75)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出) 理解 Ⅱ 16B 0.5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举例说明) 理解 Ⅱ 32(1)、34(2)、8B 3.5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简述) 了解 Ⅰ 34(4) 2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收集….事例) 理解 Ⅱ 16DC 1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注)(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反应(认同) Ⅰ    
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29B 0.75
人类遗传病(2) (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列出)(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 了解 Ⅰ 12 2
(2)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探讨) 经历(感受) Ⅰ    
(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关注)(搜集人类基因组或基因诊断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交流) 反应(认同) Ⅰ    
实验        
(1)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生物的进化(3.5)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理解 Ⅱ 5、16A 2.5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概述) 理解 Ⅱ 8A、18A 1
植物激素的调节(3.5)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概述) 理解 Ⅱ 10A、27AB 2
(2)其他植物激素(列举) 了解 Ⅰ 27CD 1.5
(3)植物激素的应用(评述...价值) 理解 Ⅱ 19  
实验        
(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2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6.5)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概述)(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 理解 Ⅱ 28D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说明) 理解 Ⅱ 20 2
(3)人脑的高级功能(概述) 理解 Ⅰ 28 3
(4)动物激素的调节(描述) 了解 Ⅱ    
(5)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探讨)(调查某种动物激素的应用) 经历(感受) Ⅱ 19ABD 1.5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3) (1)稳态的生理意义(说明) 理解 Ⅱ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举例说明) 理解 Ⅱ 7 2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描述) 了解 Ⅱ 37 9
(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概述)(调查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理解 Ⅱ 6 2
(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关注) 反应(认同) Ⅰ    
实验        
(1)模拟尿糖的检测        
种群和群落(4.25) (1)种群的特征(列举) 理解 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解释)(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了解 Ⅱ 18D、9 2.5
(3)群落的结构特征(描述)(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理解 Ⅰ 8B 0.5
(4)群落的演替(阐明) 了解 Ⅰ 18B 0.5
实验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9C 0.75
(3)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生态系统(12) (1)生态系统的结构(讨论某一)(制作生态瓶) 经历(感受) Ⅰ 38(1) 2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分析)(调查或探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应用 Ⅱ 18C、38(3) 2.5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应用(举例说出) 理解 Ⅱ 19C 0.5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阐明) 理解 Ⅱ 30、38(4) 7
生态环境保护(3)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 经历(感受) Ⅰ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关注)(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或行动计划)。 反应(认同) Ⅰ 17 2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概述)(搜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 了解 Ⅰ 18A、8C 1
基因工程(2)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选修3) 41 15
(1)基因工程的诞生(简述) 了解 Ⅰ
(2)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简述) 了解 Ⅱ  41(1)  5
(3)基因工程的应用(举例说明) 理解 Ⅱ    
(4)蛋白质工程(简述) 了解 Ⅰ    
实验        
(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克隆技术(4) (1)植物的组织培养(简述) 了解 Ⅱ    
(2)动物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简述) 了解 Ⅰ    
(3)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举例说出) 了解 Ⅱ    
胚胎工程 (1)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的理论基础(简述) 了解 Ⅰ    
(2)胚胎干细胞移植(举例说出) 了解 Ⅰ    
(3)胚胎工程的应用(举例说出) 了解 Ⅱ  41(2)  10
生物技术 的安全性和论理问题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关注) 反应(认同) Ⅰ    
(2)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举例说出) 了解 Ⅰ    
(3)生物技术中的论理问题(讨论) 经历(感受) Ⅰ    
生物技术实践(选修1) 40 15
  实验        
  微生物的利用      40(2)  10
  酶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40(1)  5
二、试卷分析
(一)数据分析
表2: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区分度和信度
科目 1卷难度 2卷难度 全卷难度 1卷区分度 2卷区分度 全卷区分度 1卷信度 2卷信度 全卷信度
生物 0.62 0.48 0.55 0.35 0.39 0.51 0.7 0.83 0.87
表3: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各组平均分
组别 人数 1卷平均分 2卷平均分 全卷平均分 1卷标准差 2卷标准差 全卷标准差
1组 904 52.22 50.96 103.18 8.38 11.34 17.56
2组 1744 47.57 45.24 92.81 9.19 11.08 18.21
3组 1158 45.6 42.26 87.87 8.9 11.2 18.13
4组 1368 40.97 34.88 75.85 9.95 12.27 20.02
5组 1905 40.35 34.37 74.72 10.41 11.61 20.08
6组 1374 35.95 28.98 64.93 10.54 12.26 20.96
7组 128 43.05 34.91 77.96 10.94 12.24 21.94
全市 8581 43.21 38.62 81.83 10.9 13.55 22.7
表4: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各区平均分
区 人数 1卷平均分 2卷平均分 全卷平均分 1卷标准差 2卷标准差 全卷标准差
荔湾 924 45.06 44.4 89.45 10.57 13.42 22.32
越秀 1073 45.03 43.57 88.6 10.11 12.77 21.28
黄埔 457 43.3 41.01 84.31 9.66 11.83 19.82
海珠 689 43.47 40.4 83.87 10.99 13.99 23.46
萝岗 190 42.86 39.16 82.03 11.99 14.43 24.88
番禺 1440 43.69 37.82 81.52 10.84 13.13 22.32
天河 525 42.24 39.03 81.28 11.82 14.69 24.91
白云 1036 42.12 37.56 79.67 12.28 14.52 25.26
从化 462 43.66 35.63 79.3 10.09 11.06 19.2
增城 855 41.93 34.05 75.98 10.62 11.7 20.38
花都 863 41.28 32.65 73.93 10.29 11.61 19.87
南沙 67 38.24 29.67 67.91 9.74 9.27 17.32
全市 8581 43.21 38.62 81.83 10.9 13.55 22.7
表5: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X学科生物单科前10名
名次 组别 区 学校 姓名 成绩
1 4 天河 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马杏贤 142.5
2 2 越秀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苏文骏 141.5
3 1 荔湾 广东广雅中学 何劲睿 139.5
4 1 荔湾 广东广雅中学 黄丽仪 139
5 2 越秀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黎 彦 138.5
5 1 荔湾 广东广雅中学 周锦荣 138.5
7 1 萝岗 广州市第二中学 金子荧 138
8 1 萝岗 广州市第二中学 邓 琪 137
9 1 荔湾 广东广雅中学 黄爱红 136.5
9 1 荔湾 广东实验中学 陈鸿昕 136.5
9 2 越秀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张思捷 136.5
9 1 越秀 广州市执信中学 朱雯洁 136.5
9 1 天河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吕屹峰 136.5
9 1 番禺 广东仲元中学 肖广原 136.5
表6: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生物分数段统计(1分)
指标 人数 比例 累计 指标 人数 比例 累计
人数 8581 76~77 128 1.49% 62.03%
平均分 81.83 75~76 131 1.53% 63.56%
149~150 0 0% 0% 74~75 117 1.36% 64.92%
148~149 0 0% 0% 73~74 128 1.49% 66.41%
147~148 0 0% 0% 72~73 117 1.36% 67.78%
146~147 0 0% 0% 71~72 125 1.46% 69.23%
145~146 0 0% 0% 70~71 110 1.28% 70.52%
144~145 0 0% 0% 69~70 120 1.40% 71.92%
143~144 0 0% 0% 68~69 107 1.25% 73.16%
142~143 1 0.01% 0.01% 67~68 121 1.41% 74.57%
141~142 1 0.01% 0.02% 66~67 115 1.34% 75.91%
140~141 0 0% 0.02% 65~66 109 1.27% 77.18%
139~140 2 0.02% 0.05% 64~65 104 1.21% 78.39%
138~139 3 0.04% 0.08% 63~64 87 1.01% 79.41%
137~138 1 0.01% 0.09% 62~63 79 0.92% 80.33%
136~137 9 0.11% 0.20% 61~62 99 1.15% 81.48%
135~136 7 0.08% 0.28% 60~61 90 1.05% 82.53%
134~135 4 0.05% 0.33% 59~60 84 0.98% 83.51%
133~134 4 0.05% 0.37% 58~59 83 0.97% 84.48%
132~133 3 0.04% 0.41% 57~58 64 0.75% 85.22%
131~132 8 0.09% 0.50% 56~57 81 0.94% 86.17%
130~131 9 0.11% 0.61% 55~56 77 0.90% 87.06%
129~130 12 0.14% 0.75% 54~55 64 0.75% 87.81%
128~129 16 0.19% 0.93% 53~54 76 0.89% 88.70%
127~128 14 0.16% 1.10% 52~53 77 0.90% 89.59%
126~127 23 0.27% 1.36% 51~52 62 0.72% 90.32%
125~126 33 0.39% 1.75% 50~51 67 0.78% 91.10%
124~125 18 0.21% 1.96% 49~50 48 0.56% 91.66%
123~124 30 0.35% 2.31% 48~49 48 0.56% 92.22%
122~123 25 0.29% 2.60% 47~48 57 0.66% 92.88%
121~122 38 0.44% 3.04% 46~47 53 0.62% 93.50%
120~121 40 0.47% 3.51% 45~46 43 0.50% 94.00%
119~120 49 0.57% 4.08% 44~45 44 0.51% 94.51%
118~119 52 0.61% 4.69% 43~44 37 0.43% 94.94%
117~118 50 0.58% 5.27% 42~43 40 0.47% 95.41%
116~117 53 0.62% 5.89% 41~42 24 0.28% 95.69%
115~116 57 0.66% 6.55% 40~41 34 0.40% 96.08%
114~115 67 0.78% 7.33% 39~40 26 0.30% 96.39%
113~114 74 0.86% 8.19% 38~39 17 0.20% 96.59%
112~113 71 0.83% 9.02% 37~38 20 0.23% 96.82%
111~112 85 0.99% 10.01% 36~37 33 0.39% 97.20%
110~111 68 0.79% 10.80% 35~36 16 0.19% 97.39%
109~110 81 0.94% 11.75% 34~35 26 0.30% 97.69%
108~109 88 1.03% 12.77% 33~34 29 0.34% 98.03%
107~108 96 1.12% 13.89% 32~33 15 0.18% 98.21%
106~107 110 1.28% 15.17% 31~32 11 0.13% 98.33%
105~106 113 1.32% 16.49% 30~31 15 0.18% 98.51%
104~105 104 1.21% 17.70% 29~30 16 0.19% 98.70%
103~104 106 1.24% 18.94% 28~29 19 0.22% 98.92%
102~103 119 1.39% 20.32% 27~28 12 0.14% 99.06%
101~102 115 1.34% 21.66% 26~27 13 0.15% 99.21%
100~101 112 1.31% 22.97% 25~26 8 0.09% 99.30%
99~100 112 1.31% 24.28% 24~25 7 0.08% 99.38%
98~99 129 1.50% 25.78% 23~24 6 0.07% 99.45%
97~98 135 1.57% 27.35% 22~23 9 0.11% 99.56%
96~97 140 1.63% 28.98% 21~22 7 0.08% 99.64%
95~96 136 1.59% 30.57% 20~21 6 0.07% 99.71%
94~95 132 1.54% 32.11% 19~20 4 0.05% 99.76%
93~94 133 1.55% 33.66% 18~19 2 0.02% 99.78%
92~93 132 1.54% 35.19% 17~18 1 0.01% 99.79%
91~92 157 1.83% 37.02% 16~17 8 0.09% 99.88%
90~91 145 1.69% 38.71% 15~16 1 0.01% 99.90%
89~90 140 1.63% 40.35% 14~15 5 0.06% 99.95%
88~89 144 1.68% 42.02% 13~14 1 0.01% 99.97%
87~88 142 1.66% 43.68% 12~13 2 0.02% 99.99%
86~87 144 1.68% 45.36% 11~12 0 0% 99.99%
85~86 138 1.61% 46.96% 10~11 1 0.01% 100%
84~85 180 2.10% 49.06% 9~10 0 0% 100%
83~84 144 1.68% 50.74% 8~9 0 0% 100%
82~83 142 1.66% 52.40% 7~8 0 0% 100%
81~82 152 1.77% 54.17% 6~7 0 0% 100%
80~81 133 1.55% 55.72% 5~6 0 0% 100%
79~80 126 1.47% 57.18% 4~5 0 0% 100%
78~79 133 1.55% 58.73% 3~4 0 0% 100%
77~78 155 1.81% 60.54% 2~3 0 0% 100%
1~2 0 0% 100%
0~1 0 0% 100%
表7: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生物分数段统计(10分)
指标 人数 比例 累计
人数 8581    
平均分 81.83    
140~150 2 0.02% 0.02%
130~140 50 0.58% 0.61%
120~130 249 2.90% 3.51%
110~120 626 7.30% 10.80%
100~110 1044 12.17% 22.97%
90~100 1351 15.74% 38.71%
80~90 1459 17.00% 55.72%
70~80 1270 14.80% 70.52%
60~70 1031 12.02% 82.53%
50~60 735 8.57% 91.10%
40~50 428 4.99% 96.08%
30~40 208 2.42% 98.51%
20~30 103 1.20% 99.71%
10~20 25 0.29% 100%
0~10 0 0% 100%
表8: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
生物单项选择题成绩统计(8581人)
题号 平均分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A% B% C% D%
1 1.36 0.68 0.33 0.93 68 1.59 9.65 20.8
2 1.75 0.88 0.1 0.66 9.44 0.52 87.7 2.34
3 1.89 0.95 0.11 0.45 2.89 0.76 1.66 94.7
4 1.78 0.89 0.16 0.62 2.7 4 89.2 4.06
5 1.53 0.76 0.46 0.85 2.46 76.3 18.6 2.52
6 1.01 0.5 0.46 1 50.4 27.8 6.61 15
7 1.6 0.8 0.34 0.8 3.93 9.85 80.1 6.08
8 1.83 0.91 0.15 0.56 7.28 91.3 0.78 0.61
9 1.71 0.86 0.27 0.7 85.6 8.86 4.71 0.73
10 1.36 0.68 0.17 0.93 5.35 24 68 2.52
11 1.14 0.57 0.44 0.99 57.1 15.6 6.38 20.8
12 1.6 0.8 0.41 0.8 6.1 10.7 80 3.15
13 1.38 0.69 0.36 0.92 18.7 69.1 6.98 5.15
14 0.88 0.44 0.08 0.99 1.12 47.6 7.35 43.8
15 1.4 0.7 0.47 0.92 12.8 13.5 3.57 70.1
16 1.15 0.58 0.27 0.99 14.4 22.1 5.78 57.7
17 0.55 0.28 0.28 0.9 27.7 8.31 46.1 17.7
18 1.14 0.57 0.31 0.99 11.3 8.72 22.9 57
19 1.06 0.53 0.16 1 26.6 53.1 5.83 14.3
20 0.91 0.45 0.47 1 10.3 45.3 31.9 12.4
表9: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
生物多项选择题成绩统计(8581人)
题号 平均分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A% AB% ABC% ABCD% ABD% AC% ACD% AD%
21 2.49 0.83 0.41 1.13 0.11 1.39 3.519 0.14 0.315 83.02 2.54 1.282
22 1.46 0.49 0.45 1.5 0.05 9.63 1.771 1.923 48.56 0.443 1.352 3.962
23 1.12 0.37 0.6 1.45 0.16 3.99 4.37 1.433 3.298 37.32 19.07 16.05
24 1.62 0.54 0.42 1.5 0.02 1.06 1.177 2.354 2.529 3.007 1.76 1.48
25 1.28 0.43 0.53 1.48 0.18 42.8 10.64 5.372 23.82 0.932 0.921 0.932
26 1.75 0.58 0.54 1.48 0.19 3.58 4.638 0.711 2.424 58.36 10.93 7.913
27 1.58 0.53 0.47 1.5 0.13 52.8 20.81 3.752 12 1.119 0.559 1.06
28 0.88 0.29 0.07 1.37   0.55 1.946 1.433 0.548 0.839 0.688 0.233
29 1.73 0.58 0.37 1.48 0.2 1.33 0.827 0.792 6.235 3.554 18.12 57.69
30 2.25 0.75 0.49 1.3 0.12 0.51 7.82 2.517 0.454 75.11 6.165 1.468
题号 B% BC% BCD% BD% C% CD% D%
21   3.57 0.361 0.186 0.105 3.426  
22 0.058 1.56 3.822 25.86 0.012 0.792 0.07
23 0.058 2.4 1.783 1.725 0.128 7.82 0.047
24 0.128 7.38 53.9 19.39 0.093 5.582 0.058
25 0.07 3.47 4.661 5.163 0.012 0.839 0.07
26 0.012 1.87 1.457 3.088 0.105 4.592 0.035
27 0.128 3.09 0.909 3.298 0.023 0.175 0.035
28 0.186 29.4 44.55 9.3 0.117 9.987 0.082
29 0.035 1.68 1.189 2.692 0.047 5.361 0.093
30 0.023 2.21 1.608 0.198 0.186 1.527  
表10: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生物非选择题成绩统计
题号 小题号 人数 比例%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31 1 8581 100 2 0 0.92 0.46 0.15 0.37
31 2 8581 100 2 0 1.22 0.61 0.4 0.69
31 3 8581 100 1 0 0.8 0.8 0.22 0.3
32 1 8581 100 1 0 0.45 0.45 0.35 0.5
32 2 8581 100 2 0 0.62 0.31 0.42 0.68
32 3 8581 100 3 0 1.67 0.56 0.25 0.65
32 4 8581 100 1 0 0.28 0.28 0.39 0.45
33 1 8581 100 1 0 0.94 0.94 0.13 0.24
33 2 8581 100 1 0 0.67 0.67 0.53 0.47
33 3 8581 100 2 0 0.87 0.43 0.45 0.88
33 4 8581 100 1 0 0.42 0.42 0.2 0.49
34 1 8581 100 3 0 2.44 0.81 0.31 0.79
34 2 8581 100 2 0 0.85 0.43 0.52 0.8
34 3 8581 100 2 0 1.45 0.72 0.51 0.78
34 4 8581 100 3 0 1.93 0.64 0.31 1.01
35 1 8581 100 3 0 2.1 0.7 0.47 1.2
35 2 8581 100 2 0 0.6 0.3 0.36 0.81
35 3 8581 100 3 0 1.28 0.43 0.39 1.15
36 1 8581 100 2 0 0.8 0.4 0.55 0.94
36 2 8581 100 2 0 1.27 0.64 0.44 0.75
36 3 8581 100 2 0 0.94 0.47 0.24 0.65
36 4 8581 100 1 0 0.46 0.46 0.49 0.5
37 1 8581 100 2 0 0.68 0.34 0.37 0.9
37 2 8581 100 2 0 1.45 0.73 0.41 0.73
37 3 8581 100 5 0 2.56 0.51 0.49 1.52
38 1 8581 100 2 0 0.96 0.48 0.41 0.72
38 2 8581 100 2 0 0.92 0.46 0.53 0.77
38 3 8581 100 4 0 1.54 0.39 0.41 1.43
39 1 8581 100 2 0 0.5 0.25 0.35 0.78
39 2 8581 100 1 0 0.24 0.24 0.28 0.42
39 3 8581 100 1 0 0.51 0.51 0.46 0.5
39 4 8581 100 2 0 0.39 0.19 0.24 0.66
40 1 476 5.547 5 0 0.69 0.14 0.5 1.38
40 2 476 5.547 2 0 0.68 0.34 0.26 0.77
40 3 476 5.547 2 0 1.25 0.62 0.33 0.72
40 4 476 5.547 3 0 1.19 0.4 0.34 0.91
40 5 476 5.547 3 0 0.97 0.32 0.34 0.89
41 1 7326 85.38 5 0 1.1 0.22 0.37 1.48
41 2 7326 85.38 1 0 0.39 0.39 0.12 0.34
41 3 7326 85.38 5 0 3.06 0.61 0.39 1.45
41 4 7326 85.38 4 0 2.03 0.51 0.4 1.27
表11: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生物综合测试(一)
生物非选择题成绩统计(5328人)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41
满分 5 7 5 10 8 7 9 8 6 15
平均分 3.09 3.1 3.08 7.46 4.19 3.66 4.99 3.78 1.87 6.13
难度 0.62 0.44 0.62 0.75 0.52 0.52 0.55 0.47 0.31 0.41
综合分析上述数据可见,生物考生群体以中等水平和学习困难学生为主组成,没有或很少高分数段的学生,要在生物考生中培养理科总分高分数段的学生更是不容易。从一线教学的情况看,有部分选考生物思维灵活的考生选考生物,但这些考生由于基础不扎实,在要求综合素质较高的生物学科考试中很难脱颖而出;也有部分勤奋的考生选考生物,但这些考生一方面基础不扎实,另方面缺乏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这些考生也难有突破;还有大部分选考生物的考生是学习困难生。基于上述情况,我科后阶段的复习要以典型试题为引导,回归基础和教材,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综合归纳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试题分析
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生物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是对组成细胞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A.核酸是生物体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B.生物大分子都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生物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是蛋白质
D.组成细胞的各种分子都因物种不同而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别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的生理功能,题中涉及的名词多,还特别要求学生理解信息分子、生物大分子的含义,知识要求为Ⅱ级,难度是0.68。学生出现问题有:①由于学生不理解生物大分子和信息分子的含义而分别错选为B和C,②学生对核酸携带遗传信息的功能理解不到位而不敢选A。解题思路之一:核酸不都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故排除B;mRNA为信息分子的一种,故排除C;水、氨基酸等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不会因物种不同而存在差别,故排除D;此外,“核酸是生物体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必修一26页有描述。
【答案】A
2.右下图表示不同温度下酵母菌发酵时气体产生量 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据图可知
①有多种酶参与
②最适pH是7
③最适温度是40℃
④50℃时酶逐渐失活
⑤0℃时酶逐渐失活
A.①③ B.②⑤
C.③④ D.④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特性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并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要求为Ⅱ级,难度是0.88。学生出现问题是:没有根据图来分析涉及到的变量,主观认为①对,于是错选了A。
解题思路之一:图中的自变量为温度、反应时间;因变量为气体产生的量。图中没有体现酶的种类和最适PH,故①②错;低温下酶受抑制而不是失活,故⑤错。
【答案】C
3.某同学选择健康黄脂家兔和白脂家兔进行研究。他将两种兔子都等分成两组。饲喂方法和结果如右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可获得的结论是
饲料 黄脂家兔 白脂家兔
舍黄色素的食物 产生黄脂 产生白脂
不舍黄色素的食物 产生白脂 产生白脂
A.黄脂基因会因食物而产生突变
B.白脂基因会因食物而产生变异
C.家兔体内产生的脂质颜色是由食物中的色素决定的
D.黄脂基因的表达会受食物中色素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变异、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以及分析对照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知识要求为Ⅱ级,难度是0.95。学生出现问题是认为脂质颜色是由食物中的色素决定的。解题思路之一:家兔产生黄脂或白脂并不是因食物产生变异的结果, 故A和B错;用舍黄色素的食物喂养家兔不能使白脂家兔产生黄脂,说明家兔体内产生的脂质颜色不是由食物中的色素决定的,故C错;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D。
4.下图是化学合成的两种mRNA分子、以它们为模板合成的两种多肽中存在的氨基酸种类最多为
  A B C D
多肤M l 8 2 2
多肤N 4 8 4 3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翻译过程,和密码子的含义,并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知识要求为Ⅱ级,难度是0.89。学生出现问题是不理解mRNA、密码子及其决定的氨基酸之间的关系,造成解题方向不明确。
【答案】C
5.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隔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概念,以及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知识要求为Ⅱ级,难度是0.76。学生出现问题是错认为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事实上,地理隔离导致形成生殖隔离还需要被隔离的种群在生存斗争生存下来,并沿着不同方向进化等条件。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在必修一119页有描述,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在必修一121页也有阐述。答案为B。
6.右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I和细胞Ⅱ均能识别抗原
B.在①和⑨所在的阶段中、可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
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各种免役细胞在体液免役与细胞免役中的作用,体液免役与细胞免役的过程和两者的关系,并考查了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要求为Ⅱ级,难度是0.5。在做错的学生当中多数错选了B,少数错选了D。错选B的学生将抗体和抗原结合的过程与抗体和抗原结合后由吞噬细胞清除混淆了;错选D的学生是由于分析不出细胞Ⅰ细胞Ⅱ细胞Ⅲ分别是何种细胞,也分析不出上图表示体液免役的过程。解题思路之一:由于图中表示了细胞Ⅰ和③过程,得出该图表示体液免役的过程,可知胞Ⅰ细胞Ⅱ细胞Ⅲ分别是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⑧过程是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B细胞、记忆细胞都能识别抗原,故A正确。⑥过程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⑦是抗原再次入侵时迅速分化为浆细胞,故C错;细胞Ⅲ为浆细胞,故D错。⑨过程(抗体与抗原结合)不需要吞噬细胞参与,故B错。
【答案】A
7.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下丘脑在维持生物体稳态中的地位与作用,知识要求为Ⅱ级,难度是0.8。学生出现问题是不知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记不清抗利尿激素降低使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作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构建调节模型,归纳下丘脑在维持生物体稳态中作用。
【答案】C。
8.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人侵我省,它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致使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薇甘菊入侵是破坏我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薇甘菊与被其覆盖的绿色植物间是竞争关系
C.薇甘菊在原产地没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薇甘菊泛滥是脱离原产地后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增长、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保护,知识要求涉及了Ⅰ级和Ⅱ级要求,难度为0.91。答错的学生中一部分错答为A,一部分错答为D。不敢选B的学生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竞争关系;错答为D的学生原因是没有掌握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条件,而且没有理解基因突变率的特点。破坏我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
【答案】B。
9.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M,理想状态下,每20min繁殖一代,T小时后该种群数量为
A.M×23T B.M×2T C.2×MT D.2×M2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知识要求为Ⅱ级,难度是0.86。答错的原因是对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模型中的各参数的意义没掌握,此外,也又学生不能根据已知条件算出细菌繁殖了几代。
【答案】A
10.下列实验中没有设置对照实验的是
A.温特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
B.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C.萨顿基于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D.艾弗里实验证明S型菌里的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照实验的含义(必修一79页),也要求学生了解课本列举的经典实验,同时也要求学生了解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本题难度为0.68。解题的主要思路:对照是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还是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而类比推理的出的结论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真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检验(必修二28页)。
【答案】C
11.一个基因型为AaXb Y 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A.aXb,Y,Y B.Xb,aY,Y C.AXb,aY,Y D.AAaXb,Y,Y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遗传定律、配子的形成过程和伴性遗传等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把握遗传定律、配子的形成过程和伴性遗传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精子的基因型进行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考试说明要求层次是Ⅱ
本题的抽样数据:平均分1.14;难度0.57
学生多错选B,主要是未能准确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遗传定律的实质,推理减数分裂过程中精子基因型的变异。
解题思路:根据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知识,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正常形成的四个精子有2种基因型,分别是AXb、aY或aXb、AY。
题意中变异的AAaXb精子形成过程中一对性染色体能正常分离,不正常的是常染色体具有3个同源染色体,说明异常发生在常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等位基因A和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且与X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了AAaaXbXb和YY两种基因型的次级精母细胞;依题意已知次级精母细胞AAaaXbXb分裂后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同时形成的另一个精子的基因型只剩下aXb,,排除了答案D。由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YY分裂形成的两个精子的基因型只能是Y、Y,不可能是aY。排除了答案B和C。
【答案】A
12.下列疾病不属于基因病的是
A.原发性高血压 B.青少年型糖尿病 C.甲型肝炎 D.软骨发育不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知识的了解。考试说明要求层次是 Ⅰ
本题的抽样数据:平均分1.6 ;难度0.8;属于容易题。学生错选其它答案都是由于对课文不熟悉,对沿海地区常见传染病缺乏认识,因而不能区分遗传病与传染病,造成失误。
【答案】C
13.经过正常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产生的后代,其发生的变异主要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数目变异 D.染色体结构变异
【分析】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与生物的变异之间关系的理解。
考试说明要求层次是Ⅱ
本题的抽样数据:平均分1.38 ;难度0.69
学生多错选A,主要是未能准确区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概念和来源,对基因突变的特征有误解,认为基因突变是普遍发生的,随机发生的,故正常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产生的后代,其发生的变异主要是基因突变。个别学生认为减数分裂过程主要是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受精作用精卵结合过程使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增加,故会错选C或D
本题的解题思路是: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一方面伴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发生基因重组;另一方面有时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也会发生基因重组,故选B.。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虽然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受精作用后使受精卵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经过有丝分裂细胞增殖,细胞分化产生的后代细胞染色体与亲代体细胞相同,维持了后代与亲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故可排除答C。
正常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产生的后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几率很低,故可排除答D。
【答案】B。
建议:阅读理解必修二相关课文(17-25页,81-88页)
14.右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描述是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当DNA复制时,⑨的形成需要连接酶
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和遗传信息的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图文识别能力。
考试说明要求层次是Ⅱ,理解能力。
本题的抽样数据:平均分0.88 ;难度0.44
错的学生多数都是错选B,主要是未能准确理解遗传信息的概念和掌握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特别是看图时忽略了两条单链按反向平行排列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的知识,没有找出④中的①不是这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这是本题的亮点,能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易错点。
选错的部分学生误认为基因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才能代表遗传信息,而DNA分子中非基因部分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没有遗传信息。
本题的解题思路是:②和①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故要排除答A;由于每个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排列的脱氧核苷酸单链构成,故④中的①不是这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④中②下方的磷酸基团与②③才共同构成这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故要排除答B。⑨是氢健,当DNA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⑨的形成不需要连接酶。
【答案】D
15.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对相对性状可由多对基因控制
B.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C.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得到表现
D.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就相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理解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基因与性状关系进行归纳小结,做出合理的判断。
考试说明要求层次是Ⅱ
本题的抽样数据:平均分1.4 ;难度0.7
学生多错选A或B,主要是未能理解课文,把握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内在联系。
本题的解题思路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性状,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同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调控生物的性状。
根据相关课文68-70页举例,人的身高可能由多个基因决定,可排除了答案A;人的白化病症状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引起的,可排除了答案B;杂合子中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得到表现。可排除了答案C。
【答案】D
1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错误的是
A.不定向的变异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
B.基因重组有利于物种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
C.人工诱变育种可大大提高突变率
D.用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能得到叶片和果实较小的单倍体植物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等综合知识的理解。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生物变异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进行归纳小结,做出合理的判断。
考试说明要求层次是Ⅱ
本题的抽样数据:平均分1.15 ;难度0.58
学生多错选A或B,。错选A主要是未能准确理解不定向的生物变异对物种形成的意义;有些学生平时就对题目中的这两个“不定向”、“定向”不理解而造成混乱了;错选B主要是未能准确理解基因重组的来源和其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本题的解题思路是:达尔文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哪些个体是适者,由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决定,故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选择了生物的进化方向,它们两者的关系是不定向的变异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故排除了答案A;排除了答案B可先理解课文25页内容,从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减数分裂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使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物种才有多样性,才有利于物种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等方面理解。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物,单倍体植物高度不育,不可能得到果实,故D是错的。
【答案】D
17.右图为生活污水处理的一种装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曝气池中的分解者主要是好氧性细菌
B.污泥中的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能通过有氧呼吸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C.从沉淀池流出的清水含有较多的无机盐
D.利用沉淀池的污泥产生沼气和废渣,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污水处理等环境保护问题的能力。考试说明要求层次是Ⅱ
本题的抽样数据:平均分0.55 ;难度0.28
学生多错选C
本题所示的处理生活污水方法是“活性污泥法”。在曝气池,由于翼轮的搅拌,污水和空气充分接触,水中的好氧性细菌等生物将水中的有机物分解,并吸收其中的无机盐进行大量繁殖。经一定时间后,好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活性污泥),在沉淀池中沉淀。处理后排出的清水和处理前的污水相比,有机物和无机盐都大量减少,达到排放标准。
细菌属于异养生物,所以B是错的。
细菌等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需要吸收大量的无机盐,进行大量繁殖。故经其处理后水中无机盐含量不会升高,无机盐含量较少,所以C是错的。
能量不能循环利用,所以D是错的。
曝气池的污水和和空气充分接触,有利于好氧性细菌的繁殖,所以A是对的。
【答案】A
原题:17.右图为生活污水处理的一种装置。以下叙
述正确的是 C
A.曝气池中的细菌充当着消费者和分解者
B.污泥中的好氧型细菌属于自养生物,能
通过有氧呼吸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C.从沉淀池流出的清水含有较多的无机盐
D.利用沉淀池的污泥产生沼气和废渣,以实
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利用
第17题参考资料一:
好氧生物处理法:在有氧的条件下,借助于好氧微生物(主要是好氧菌)的作用来进行的。活性污泥法 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生物处理法。该法是将空气中的氧气连续溶解到氧化沟的污水中,经过一段时间,水中即形成繁殖有大量好氧性微生物的絮凝体——活性污泥。经过好氧生物处理法处理后的能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 BOD5 ) 90 %左右。说明曝气池中的分解者主要是好氧性细菌。
第17题参考资料二:
资料来源:《水质工程学》第17章 活性污泥法
一、活性污泥及其组成
 1.活性污泥组成
(1)具有代谢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
   好氧细菌(异养型原核细菌)
   真菌、放线菌、酵母菌
   原生动物
   后生动物
(2)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3)活性污泥吸附的污水中不能降解的惰性有机物。有机物( 75 ~ 85% )
(4)活性污泥吸附污水中的无机物
   无机物(由原污水带入的)(15~25%)
   挥发性活性污泥
2..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组成
活性污泥微生物通常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组成。
3.活性污泥微生物在活性污泥中反应中的作用:
(1)细菌是活性污泥法中污水净化的第一承担者,也是主要承担者。
(2)原生动物是活性污泥法中外上污水净化的第二承担者,它摄食游离细菌,是细菌的首次捕食者
(3)后生动物是细菌的第二捕食者
二、活性污泥净化反应影响因素
1.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类、某些生长素
(1)碳源:组成生物细胞的主要物质,对碳源的需求量较大,一般BOD5≥100mg/L
(2)氮源:组成细胞的重要元素,其需要按BOD:N=100:5考虑
(3)盐类:必不可少
①span lang=EN-US> 主要的无机盐类
    P:按BOD5:N:P=100:5:1考虑,它是微生物需要量最多的无机元素,约占全部无机盐元素的50%
    还有K、Ca、F e 、S无机元素
② 微量无机元素
  对于生活污水,BOD5:N:P的比值为100:5:1,但经沉淀池处理后,其BOD5:N:P=100:20:25
说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需要吸收大量的无机盐。经其处理后水中无机盐含量不会升高。
18.右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四个
种群中,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分析】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考查对柱状坐标图和文字的理解转换能力、比较和分析判断能力。
考试说明要求层次是Ⅱ
本题的抽样数据:平均分1.14;难度为0.57。
学生错选答案较分散, 可能是相当多的学生对柱状坐标图不熟悉,不会应用柱状坐标图和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进行图文转换,分析判断。
解题思路是:柱状坐标图b种群种群密度最大,但没有显示达到环境容纳量,不能说明一定是种内斗争最激烈。故D是无依据的,是错的。
【答案】D
19.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性腺激素类药物用于人工养殖四大家鱼可提高繁殖率
B.家蚕结茧后,喷洒保幼激素类似物可使家蚕增加吐丝量
C.昆虫的性外激素可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D.环境激素对动物的生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知识。考试说明要求层次是Ⅱ。抽样数据:平均分为1.06;难度为0.53。
学生多错选A和D,考核的内容可从江苏版教材36-39页查到。由于本市学生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主要以人为例学习这方面内容,其它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知识接触少,对未学过的激素内容的分析不够信心,特别是没有认真推理分析 B题中“家蚕结茧后”的情景,故准确率不高。
本题的解题思路是:A可用促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原理作类比推理来排除了答案。促性腺激素类药物注射入四大家鱼脑部吸收后,具有放大效应,促进性器官发育和性激素合成,可提高繁殖率,故可排除了答案A。
家蚕结茧前,喷洒保幼激素类似物可使家蚕延长幼虫生长期,虫体增大,增加吐丝量。家蚕结茧后,喷洒保幼激素类似物就错过了这种作用时期,故B的叙述是错误的。昆虫的性外激素是在体表分泌的,对同种异性可起信息传递的作用。(人教版必修3第106页)。故可排除了答案C.
环境激素不是特指某种激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江苏版教材39页有资料查到环境激素对动物的生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故可排除了答案D
建议:根据08年考试说明,用江苏版教材有选择地补充资料和课后练习,拓展学生视野;教会学生遇到试题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时,要胆大心细,用类比推理法和排除法等灵活机智做题,提高得分率。
【答案】B
20.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
A.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B.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理解,侧重考查对突触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抽样数据:平均分为0.91;难度为0.45。
学生多错选C, 错选A和D也不少,主要是未能准确。
解题思路:同一个神经元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还能通过神经纤维形成局部电流,产生电位变化实现。还可能是其它物理、化学物质作用实现。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故可排除了答案A。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有多样,见必修3第19页。故可排除了答案C.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从突触前膜释放,再扩散到突触间隙,故可排除了答案D.
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等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一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得分。
21.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B.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储存在细胞核中
C.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细胞分裂
D.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产生具有不同遗传物质的多种细胞
【统计数据】难度:0.83 平均分2.49
选项统计: A(92.6%) B(8.2%) C(97.0) D(6.9)
【分析】本题考查的核心是细胞,四个选项分别考察了细胞的意义、细胞器的作用、细胞增殖的方式和细胞的生命历程中的细胞分化,考察面比较广泛,考察要求为第Ⅰ层次,选项中的文字基本都来自于教材,非常注重基础问题的考察,立意明显。
选项B的错误在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中,但少部分在细胞质中。
选项C参考资料:杨颐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P43~44:“单细胞真菌酵母菌的增殖以无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又分为芽殖和裂殖。出芽繁殖是酵母菌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出芽繁殖母体胞核不重建也不分裂……,少数酵母菌种类象细菌等单细胞生物一样,以细胞分裂方式繁殖,当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时,核开始分裂……。”由此可见,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是不一样的,从而说明细胞增殖的方式并不都是细胞分裂。
选项D中细胞分化的结果产生了形态、功能不同的细胞,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在细胞分化的教学中应当是着重强调的。
【答案】AC
2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酶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B.酶不一定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C.强酸、强碱或高温、低温都会使酶永久失活
D.人体内的酶也在不断地更新
【统计数据】难 度:0.49 平均分1.46
选项统计: A(66.5%) B(95.0%) C(9.1%) D(86.2%)
【分析】教材中对于酶的学习单独成章,说明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位置是至关重要,并且影响广泛,本题考查了酶的化学本质、酶的性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方面,考察要求为第2层次。
大多说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但不论是蛋白质还是RNA,其化学元素均包括C、H、O、N,所以A选项不仅考察了酶的本质,而且间接考察了蛋白质和核酸的化学组成元素。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漏选了A,说明学生对于细胞内有机物化学元素组成的知识迁移能力差;
选项B考察了酶的作用场所,酶只是一种有机催化剂,其反应场所不局限在细胞内,如果从生物膜系统的功能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和有没有在膜系统是无关的。
选项C并没有单一考察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而是考察了温度和PH值对于酶活性影响的机理和结果,高温和过酸、过碱均会导致酶结构发生不可逆转性的变化,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可以恢复的。虽然该选项考察要求比较高,但考察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所以难度不是很大;
选项D主要考察了学生对于酶的代谢的认知,酶的活性会随着酶的存在过程逐渐减低,所以酶应当是在不断代谢中,才能够维持细胞的稳定和高效。从统计的数据看,学生在职部分的掌握上还算不错。
本题的难度为0.49,其主要错误集中在漏选A,这说明了学生在能力的形成上还存在障碍,特别是面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去年的高考参考答案中,特别标注了命题的立意(主要是能力立意),这就要求在二轮复习中要强调从基础到初步能力的形成。
【答案】ABD
23.对右图各曲线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图可表示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B.乙图可表示二氧化碳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C.丙图可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时氧气浓度与二氯化碳生成量的关系
D.丁图可表示氧气浓度与人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关系
【统计数据】难 度:0.37 平均分1.12
选项统计: A(85.8%) B(18.0%) C(75.6%) D(46.0%)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题中的图是学生在平常练习中常见的图,但是学生的得分情况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不够认真,认为看过的图,想当然的以为;二是对部分知识掌握不牢(物质的运输方式的例子)。
选项A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选对,说明对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曲线还是比较了解的。但此选项的图略有不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光不是无条件的,只有光强达到一定的程度,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本题图曲线应当向后平移。
选项B其实和A类似,但由于学生见过图乙,但是没有正确理解炎热夏季中午,光合作用下降的根本原因(二氧化碳供应不足),但图中横坐标表示二氧化碳浓度(在逐渐增减,并没有出现降低)
选项C考查了重点内容,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属于重点知识,但也是课堂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所以失分不多。
选项D的错误率非常高,最主要原因就是把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错误识记为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所以和氧气的浓度进行关联),这是学生对于物质跨膜运输的特例识记不确切导致的。(这是有些出乎意料的)
【答案】AC
24.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健康的成人体内,每天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
B.细胞凋亡受环境影响大,机体难以控制
C.老年人头发变白和白化病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
D.胚胎发育期生物体的细胞衰老总与机体衰老同步进行
【统计数据】难 度:0.54 平均分1.62
选项统计: A(13.3%) B(86.8%) C(75.0%) D(88.0%)
【分析】本题考查了细胞的凋亡、衰老、死亡和机体的关系,并且考了了部分知识的细节,比如白化病的发病机理。
选项A的考查要求是非常低的,属于基本常识部分,但还是有不少的学生选择了A,具体原因不是很清楚,可能和学生审题不认真有关(把题干中“错误”当成了“正确”)。
选项B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内容,在很多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当外界因素(条件)严酷的时候,细胞死亡比较多。这正说明了学生没有正确区分凋亡和死亡的不同,细胞的凋亡是程序性的死亡,外界环境恶劣引起的细胞死亡是非程序的,不属于凋亡。
选项C也是比较难以区分的细节,头发变白是由于细胞内酶活性降低或者是色素合成原料不足引发的,而白化病是由于酪氨酸酶没有形成导致的(不是活性的高低,而是有无)。这是考查的细节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太关注是本选项丢分的主要原因。
选项D在日常的训练和课堂总结中经常强调的内容,难度不大。
本题也反映出了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关注面比较窄,一些“冷”角落的关注不够。
【答案】BCD
25.人的褐眼对蓝眼为显性,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某家庭的双亲皆为褐眼。其甲、 乙、丙三个孩子中,有一人是收养的(非亲生孩子)。甲和丙为蓝眼,乙为褐眼。据此推断
A.控制孩子甲眼睛颜色的基因是纯合的 B.控制双亲眼睛颜色的基因是杂合的
C.孩子甲或孩子丙是收养的 D.该夫妇生一个蓝眼男孩的几率为1/4
【统计数据】 难度:0.43 平均分1.28
选项统计: A(85.9%) B(95.7%) C(25.6%) D(41.1%)
【分析】本题考查了遗传学概率计算、基因型的推导和家系图,并且使用了新情境,这是本题的亮点,综合考查了学生的遗传学知识。但是从本题的统计数据中能够反映出学生在计算遗传学问题时的杂乱。
本题指明有一个孩子是非亲生,但一对褐眼的夫妇生出了蓝眼和褐眼的子女,这说明褐眼属于显性性状,蓝眼属于隐性性状,从而推导出这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属于杂合子,那么三个子女中就不可能确定谁是非亲生(因为这对夫妇可以生出褐眼和蓝眼的子女),同时还可以计算出再生一蓝眼男孩的概率是1/4 *1/2 =1/8。
从统计数据看,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了AB,但是在选择AB的情况下,也很多的学生选择了CD,这是导致整体难度上升的原因,其实遗传概率题目是比较容易确定了,选项之间往往是相互排除的。但41.1%的学生选择D说明了学生在遗传家系的推导上是比较混乱的,是今后教学的重点所在。
【答案】AB
26.下列对ATP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ATP是主要的贮能物质
B.ATP水解时释放能量
C.萤火虫发光的能量是由ADP转换成ATP时提供的
D.ATP释放能量往往与某些吸能反应相关联
【统计数据】 难 度:0.58 平均分1.75
选项统计: A(89.1%) B(17.0%) C(83.9%) D(30.1%)
【分析】本题考查了ATP的知识,包括ATP的作用、转化等,由于ATP的知识不是很多,而且难点也较少,所以ATP的考查应当不属于难题范畴,但从统计数据上看本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B选项明显属于正确的,但仍有17% 的学生选择了该选项,很大程度上属于读题干不仔细(好像多选题中要求选择“错误”的时候,得分率一般不会高,也属于这种原因),这种情况包括D选项在内。
认真仔细是考试成败的关键,不少的学生考出来的成绩让他自己都觉得难以接受,其主要原因就是疏漏和大意(一门课平均会有10分之多),学生的细节问题不仅仅需要学生引起注意,教师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这个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因为它的影响比较广泛)。
【答案】AC
27.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切段内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会促进细胞的伸长.当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的伸长作用。以下观点符合上述例子的是
A.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作用有差异
B.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D.生长素和乙烯在植物的生长中表现为协同作用
【统计数据】难 度:0.53 平均分1.58
选项统计: A(92.4%) B(96.7%) C(31.3%) D(19.2%)
【分析】本题通过材料情景考查了学生对于植物激素的知识掌握理解程度,并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属于立意比较高的题目。
从题干的材料可以看出生长素和乙烯在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上属于拮抗,但近1/5的学生选择了D选项,说明了学生的粗心大意。
虽然说C选项是正确的(因为乙烯的确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但题干上要求符合上述例子的观点,所以C选项是不能选的!这就再一次说明了学生对于题干的关注是粗枝大叶的,是疏漏的。
至于A选项,虽然题目上并没有直接表明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作用不同,但是题干中给出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会促进细胞的伸长,到达另一浓度是会促进乙烯的产生,这也就表明了该观点。
【答案】AB
2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
B.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的患者不会讲话
C.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活动密切相关
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统计数据】难 度:0.29 平均分0.88
选项统计: A(5.1%) B(85.4%) C(88.6%) D(68.1%)
【分析】本题是整卷多选题中难度最高的题目,主要考查了神经调节部分的知识。
从统计数据看,学生的错误比较集中,主要是D选项的误选严重,这也是导致本题得分低下的罪魁祸首,从能力要求上看,本选项的要求属于第二层次的,它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反射弧的概念。
选项A考查了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的区分,这很大程度上属于初中生物学应当解决的问题,本选项的设置正好应了今年生物考试说明中的新增部分:关注初中生物学和高中生物学关联的知识。这部分知识主要集中在循环、神经、泌尿、消化等,在高中教材的落脚点是内稳态的平衡调节上。
选项D是比较难以区分的选项,但该题的考点着落在反射弧的概念和组成上,判断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应当包括5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口渴的神经活动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被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其感受,传递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作为高级中枢产生渴觉,但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活动,所以不属于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BC
29.下列是有关实验的操作方法或结果.错误的是
A.甘蔗中含有大量的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实验的替代材料
B.低温和秋水仙素都是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C.记名计算法适于调查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动物类群
D.蝗虫减数分裂期短.观察一个精母细胞就可见减数分裂的连续变化
【统计数据】难 度:0.58 平均分1.73
选项统计: A(88.4%) B(14.8%) C(32.3%) D(91.5%)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都属于教材上直接出现的文字材料,但本题得分不高,说明学生和教师对于教材的关注细致但范围偏窄。
本题考查了教材上的实验或调查活动,是对教材实验的综合考察。
选项A中的甘蔗液体虽然没有颜色(西瓜汁、红葡萄汁等)干扰,但也要确定蔗糖不是还原性糖,不能够用于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
选项C是种群丰富度调查活动中阐述的知识,教材中直接阐明。
尽管本题得分较低,但可供分析的地方不多,得到的资料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教材需要广泛和细致的关注。
【答案】AD
30.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答案】AC
【统计数据】难 度:0.75 平均分2.25
选项统计: A(93.8%) B(14.5%) C(96.6%) D(12.9%)
【分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考纲要求上属于第二层次的要求,本题的得分率还是比较高的,错选的选项主要是D。
D选项之所以多错选,很大程度上学生关注了“热带”,认为热带的能量输入充足,生物生长繁衍快,而且外界影响较小,所以恢复也快,但却忽略了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是非常突出的,种间关系也是异常复杂的,要恢复到这样的水平是非常困难的。
【多项选择题小结】从多选题的得分情况和统计数据看学生、老师对于教材和基本知识的关注度是达到要求的,但是关注的范围比较狭窄(仅关注热点部分),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学生在做题时的不够细心,看错题、漏选现象严重。第三结合今年的新高考说明要求,二轮复习要求多关注初高中生物学关联部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80分)
三、非选择题:满分为80分。本大题包括11个小题.40,41题为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一题。
31.(6分)
某实验小组做了系列与高中生物知识相关的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小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其中一个同学将观察到的细胞绘制如右图,请指出该绘制图错误之处。
(2)如果右图是生物某部位细胞的示意图,实验小组用该细胞进行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他们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
(3)实验小组将右图所示的细胞放在含15N标记的胞嘧啶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该细胞具有15N标记的细胞器有 (写标号)。
【答案】31.(6分)(1)该图是植物细胞图,而人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或答:不该有①⑦⑩结构)(1分);该图是亚显微结构图,而不是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显微结构图(或答:不该有③⑨⑾结构)(1分)
(2)不能。因为该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2分)
(3)⑥⑦(2分)
●命题意图
用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考查细胞结构以及细胞功能等相关知识的题是前几年高考常见题。但本题是用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考查与实验有关的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动植物细胞的辨析,以及对高中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的多个实验结果的分析,辨析“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区别。
●试题分析
1.考查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
知识内容 要求
细胞结构
(2)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a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I
b观察、辨别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和结构。 Ⅱ
(4)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喉和功能 a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 I
b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Ⅱ
c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I
能力要求 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 的能力
(见考试说明以及我市目标体系细化说明,黑体字为本题主要考试落点)
2.与教材知识的联系
人教版或江苏版均对这部分的知识内容均作了详尽的描述。
3.考试情况
(1)本题得分情况
31题 满分 得分 难度
全题 6 3.09 0.62
第(1)小题 2 0.92 0.46
第(2)小题 2 1.22 0.61
第(3)小题 2 0.80 0.80
以上曲线由55328份样本统计得出,分析曲线可见有约1%的考生0分,2%的考生能拿满分。大部分考生的得分在2.5分到4.5分之间。稍有变化的常题也会有较好的区分度。
(2)学生存在问题及答题误区
没有认真审题,抓住题目关键词中“光学显微镜”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回答出“该细胞是亚显微结构,而不是光镜下的显微结构
答题用词不准确,答题不规范。如(1)的回答,应该回答“不应该有…”“不应该出(现…”或“出现…”,但和多学生只是把标号或文字写出,如:⑩大液泡 ⑦叶绿体。
第(2)问学生对有丝分裂实验理解模糊,主要表现在
①很多学生不清楚有丝分裂观察的细胞经解离后的细胞是死细胞,而错误回答“细胞死亡,不能观察有丝分裂”。
②不理解观察有丝分裂对实验材料要求。而回答“大液泡、叶绿体干扰对有丝分裂的观察”。
③不能理解观察有丝分裂现象要在显微镜下多个视野观察和题中中“如果右图是生物某部位细胞的示意图”关键词,而回答“该图是一个细胞,不能看到有丝分裂各时期”
④较多学生没有做观察有丝分裂现象实验,而回答“有丝分裂实验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或“使用高倍镜的倍数不够,不能观察”。
第(3)问学生没有认真看题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培养基”“细胞器”的关键词,错误回答蛋白质合成涉及的细胞器,或没有看清楚答题要求“回答细胞器“而把有关细胞结构回答。
(3)解题思路
从题目中关键词(1)中“光学显微镜”、(2)中如果右图是生物某部位细胞的示意图和(3)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培养基”“细胞器”结合细胞结构和有丝分裂实验材料分析,可答出正确答案。
【答案】31.(6分)(1)该图是植物细胞图,而人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或答:不该有①⑦⑩结构)(1分);该图是亚显微结构图,而不是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显微结构图(或答:不该有③⑨⑾结构)(1分)
(2)不能。因为该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2分)
(3)⑥⑦ ⑾(2分)
32.(7分)
图甲是细胞分裂各阶段的细胞核DNA和细胞质中mR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乙是某生物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一分裂时期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诱变育种原理,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是图甲的 阶段(填图中字母)。
(2)图甲曲线表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功能活跃的时期是 (填图中字母)。d—e段细胞质中mRNA明显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 ,且原来的mRNA不断被分解。
(3)在图甲a-e阶段中,能观察到图乙所示图像的是 ,该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 条,该生物可能的基因型为 。
(4)如果将此生物的细胞培养在含。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则当细胞分裂至图乙所示时期时,细胞核中含放射性DNA占总DNA的 %。
【答案】32.(7分) (1)b (2)a、c 蛋白质合成减少,转录生成mRNA减少
(3)d 4或8 aaBB或aaBb (4)100
●命题思路
(1)将曲线图与示意图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细胞增殖过程的有关变化,考察学生的图文信息转换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设置综合性较强问题,引导学生能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综合考察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考查层次较高。
(3)设计第三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分析能力。
(4)通过图甲将DNA复制与基因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1.知识要求
题号 考点 要求
(1) 基因突变 Ⅱ
(2) 基因的表达 Ⅱ
(3) 细胞有丝分裂、基因型 Ⅱ
(4) DNA复制 Ⅱ
2.能力要求
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图文信息的有效转换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问题的设置综合性较强,能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综合考察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考查层次较高。
●考试情况分析
1.考试数据:全市平均分:3.10, 难度约0.44。
以上曲线由55328份样本统计得出,分析曲线可见有约1%的考生0分,极少考生能拿满分。该题虽为常见题,但稍微改变设问,考生就容易犯错。全题难度设置适中,既有容易得分的小题,也有一些让学生颇费考量的小题,有较好的区分度,对以后的备考有较好导向性。
2.学生存在的问题
(1)多数学生对有丝分裂DNA数量变化坐标图及分裂相的染色体变化关系示意图很熟悉,能准确判断两者间的关系(即第三问第1空);熟悉细胞器的功能;能较好地区别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区别(第3问第2空)。
(2)第1小题很多学生将表示细胞质mRNA的曲线看作细胞核DNA的变化曲线而错填a、b、c。
(3)部分考生将第2小题的第2个空的答案在答卷上的位置过高,扫描不出来而丢分(如图)。
(4)不少考生第2小题的第2个空空白不作答。
(5)第3小题的第1个空要求考生填写a~e中的某个阶段,但很多考生直接答“分裂中期”等答案(如图)。
(6)第2小题的第2个空要求学生分析mRNA减少的原因,较多学生答“mRNA翻译成蛋白质”
(7)图乙对学生的干扰较大,由于4号染色体没标示相关基因,部分学生认为该染色体为Y染色体获任为该染色体上无基因。因而第3小题的第3个空答“aaXBY”或“aaB”的情况较普遍。
(8)第4小题的较多学生答“50”、“25”;部分学生没有看到题目已给出“%”的符号,写出的答案有“100%”或“1”的错误。
(9)第3小题的大多数学生只回答4,或8。反映出思考不够全面的缺点。
(10)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够周全,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如第2问第3空,多数学生只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
(11)基础不够扎实,如第1问,要求学生能知道诱发基因突变的时间,但整体答对率不高。
33.(5分)
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如图甲I所示。酶的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如图甲Ⅱ、Ⅲ所示。图乙示意发生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时,底物浓度与起始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底物与酶活性位点具有互补的结构时,酶才能与底物结合,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 。
(2)青霉素的化学结构与细菌合成细胞壁的底物相似,故能抑制细菌合成细胞壁相关的酶的活性,其原因是 。
(3)据图乙分析,随着底物浓度升高,抑制效力变得越来越小的是 抑制剂,原因是 。
(4)唾液淀粉酶在最适温度条件下的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丙。若将温度提高5℃,请在图丙中绘出相应变化曲线。
【答案】33.(5分) (1)专一性
(2)青霉素能与这些酶的活性位点结合(或:酶活性位点被封闭),使细菌合成细胞壁的底物与酶活性位点结合机会下降
(3)竞争性
底物浓度越高,底物与酶活性位点结合
机会越大,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
结合机会越小(1分)
(4)见右图(1分)
●命题思路
(1)考查生物学核心知识------酶的特性、催化机理和影响酶活性的外界因素等方面的知识。
(2)尽可能体现考试大纲中“以能力测试为依据,考查高中生物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对理解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的命题指导思想。
(3)期望命制一道具有紧扣生物课程内容、难度适中、区分度较高的原创试题。
●考查的知识和能力
1.考查的知识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知识内容 要求
①分析酶促反应机理 Ⅱ
②说明酶的专一性 Ⅱ
③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Ⅱ
2.考查的能力
①能用文字准确描述有关酶的作用机理和特性。
②能用图像准确表达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③能准确地从课外材料中获取有关酶的信息资料,并运用这些信息资料对酶抑制剂的抑制机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考试情况分析
(1)考试数据
①本试题满分5分。对全市参考的8581人按每一道小题统计,结果如下表:
小题号 人数 比例 满分 平均分 难度系数 区分度 标准差
(1) 8581 100% 1 0.94 0.94 0.13 0.24
(2) 1 0.67 0.67 0.53 0.47
(3) 2 0.87 0.43 0.45 0.88
(4) 1 0.42 0.42 0.2 0.49
②根据以下得分曲线统计,各分数段的学生比例见下表(统计样本为5328份)。
由以上数据可见,得满分的考生约9%,得0分的考生约2.5%,本试题的平均得分为2.9分,难度系数为0.58,难度较为适中,基本符合命题的预期。
第(2)、(3)题的区分度均远大于0.3,具有很好的区分效果;第(1)题的区分度较差。从学生得分情况分析,得满分的学生占16.73%;得高分(4分或5分)的学生比较多,占41.71%;得低分(0分或1分)的学生也不少,占12.49%。以上数据说明整道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能较好地达到考试的选拔功能。
(2)学生答题情况简要分析
第(1)题满分1分,平均得分0.94分,这说明学生对酶的专一性特点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学生的典型错误有:“高效性”、“特异性”。
第(2)题满分1分,平均得分0.67分。典型错误答案有:“青霉素降低了酶的活性”、“青霉素使酶失去活性”、“青霉素作为了反应物”。从这些错误答案来分析,反映学生存在二个问题,第一,没有正确理解题目中“青霉素为什么能抑制酶的活性”这一问题;第二,知道要回答“青霉素为什么能抑制酶的活性”这一问题,但不能准确使用“活性位点”、“结合几率”等关键词来回答问题。
第(3)题满分2分,平均得分为0.87分。本小题有很多学生做出了错误判断,判断为随底物浓度增加,非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效力变得越来越小,从而用相应的错误理由来支持自己错误的判断。这种情况说明,学生从图象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另一种错误情况是判断结果正确,判断的理由错误,把理由说成是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的几率减少。
第(4)题满分1分,平均得分为0.42分。本小题有三种典型错误。一是将曲线画得高于对照曲线;二是将曲线画成与对照曲线相交;三是画成了抛物线形状。从这些错误结果可以说明,学生至少存在下列三个问题:第一,没有正确理解在最适温度下,酶的催化效率是最大的,不管提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酶的催化效率都会降低。从而错误地认为温度提高5℃,酶的催化效率会相应地提高,故将曲线画得高于对照曲线。第二,错误地认为随底物浓度增加,酶的催化效率会相应增加,最后达到最适温度下的催化效率,因而将曲线画成与对照曲线相交了。第三,错误地认为温度提高5℃,酶的催化效率会先升高后降低,因而错误地将曲线画成了抛物线形状了。
(3)解题思路简析
本试题是一道信息材料原创题,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几乎都是有用信息。只要学生认真而细致地阅读试题材料,从文字和图像二个方面去提取有效信息,正确回答题目给定的问题,难度不会太大。
第(1)题是一道简单题,命题的意图有二个,一是紧扣课程内容命题,考查考生对酶的专一性特点的理解;二是尽可能降低整道试题的难度。第(2)题的小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青霉素的结构与底物相似,由此判断青霉素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第(3)题主要根据图像判定:随底物浓度增加,竞争性抑制剂对酶的抑制效力小于非竞争性抑制剂。第(4)题主要依据二点作答:一是在最适温度下,温度提高5℃,酶的活性会降低,因而画成的曲线应低于最适温度下的曲线;二是在温度提高5℃的恒定温度下,一般认为酶是处于一个较适宜的环境中,酶的活性不会先升高后降低,因而不能将曲线画成抛物线形状。
34.(10分)
癌症又称为恶性肿瘤,是在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生长与增值的调控发生严重紊乱的结果。阅读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从膀胱癌细胞中分离导致细胞癌变的ras基因,将其与正常细胞相应的DNA片段比较,癌变的ras基因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变化,使原癌基因控制编码第12个氨基酸的密码子GCC(甘氨酸)变成了GUC(缬氨酸)。这种突变的Ras肿瘤蛋白,能持续促进细胞增殖。
资料二:基因拷贝数的增加叫做基因扩增。细胞中c-myc基因编码的myc蛋白具有开启调节细胞周期的基因转录的功能。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c-myc基因的扩增,将合成过多的c-myc蛋白,这样将使调节细胞周期的基因持续转录,导致细胞快速增殖。
资料三:Burkitt淋巴瘤细胞中,c-myc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上,当其异位到14号染色体特定位点时,其转录活性增加了5-10倍,基因表达产物过量,使淋巴细胞发生癌变。
(1)细胞癌变的分子基础是细胞内的 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它成为具有__________特性的细胞。癌细胞的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
(2)资料一中,膀胱癌细胞中激活的ras基因与正常基因比较,发生突变的碱基对是
→ 。(用碱基符号表示)
(3)以资料二中c-myc基因为例,说明基因表达的过程。
(4)有人认为原癌基因突变是引发癌变的唯一途径。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举例)说明理由。
【答案】34.(10分)(1)DNA分子结构 恶性(无限)增殖 有丝分裂
(2)G//C T//A
(3)c-myc基因在细胞核中转录得到mRNA(1分),mRNA进入细胞质结合到核糖体上通过翻译合成c-myc蛋白(1分)。或
(4)不认同(1分)。原癌基因突变是引起癌细胞形成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原癌基因扩增(1分)、染色体变异(异位,1分)也可能导致细胞癌变。
●命题意图
原题是想模拟07年广东生物卷第33题和37题,通过提供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但是又能读懂的素材,考查学生从新情景中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将获取的新知识(癌变的原因还有原癌基因扩增、染色体变异或异位导致)和已有的基本知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想通过该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素养。
●考试情况分析
1.考查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
知识内容 要求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2)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 A说出癌细胞概念 Ⅱ
B描述癌细胞主要特征。 Ⅱ
C简述癌变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Ⅱ
D交流恶性肿瘤的防治方面的知识,关注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Ⅱ
生物的变异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A解释基因突变是生物可遗传便宜的根本来源。 Ⅱ
B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类型。 Ⅱ
C理解基因突变的发生时期、结果和特点。 Ⅱ
D概述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Ⅱ
E阐明基因突变的机理 Ⅱ
F阐明基因突变、致癌因子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Ⅱ
能力要求 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见考试说明以及我市目标体系细化说明,黑体字为本题主要考试落点)
2.与教材知识的联系
人教版或江苏版均对这部分的知识内容均作了详尽的描述。
3.考试情况
(1)本题得分情况(抽样人数5328人)
34题 满分 得分 难度
全题 10 7.4 0.74
第(1)小题 3 2.44 0.81
第(2)小题 2 0.85 0.433
第(3)小题 2 1.45 0.72
第(4)小题 3 1.93 0.64
以上曲线由55328份样本统计得出,分析曲线可见约15.6的考生得满分,有约1%的考生0分,大部分考生分布在高分数段,难度系数为0.74,该题为容易题。学生对这类提醒还是比较熟练的,有关的知识点的掌握较好。
(2)学生存在问题及答题误区
题号 应答 错答 学生错误大约比例 知识缺陷 能力不足
(1)第一空 DNA分子结构 “碱基”、“碱基对” 1/20 概念不清或两者关系层次把握不准确 审题不清,忽略了关键词“分子基础”
(1)第二空 恶性(无限)增殖 快速增殖、无限繁殖 1/20 概念把握不准确
(1)第三空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细胞分裂细胞增殖 1/30
(2) G//C G、C、 CGG、CCG 1/2 概念不清 审题不清,忽略了关键词“碱基对”
A // T A、T、CAG、GTCCUG
(2) 第二空 A // T U // T; CUG//GTC 1/5 混淆了DNA与RNA的结构
(3) 抄资料二最后一句 1/5
增加了逆转录过程 1/50
仅写了“转录和翻译”;有转录无翻译或有翻译无转录; 1/10
翻译形成氨基酸 1/100
缺RNA, 缺翻译合成c-myc蛋白; 1/10
空白 1/100
(4) 不认同。原癌基因突变是引起癌细胞形成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原癌基因扩增(1分)、染色体变异(异位,1分)也可能导致细胞癌变。 ①认同。因使原癌基因激活,是引起癌细胞形成的途径。 1/30 没有按主提干的提示信息回答
②认同。因为环境因子变化,使原癌基因激活,引起癌细胞形成。
不认同。抄资料二或资料三。 1/5 对题目要求不够明确,只举例子,没有分析说明问题;或,只举一个例子,表达不够全面。
“不同意。吸烟也会引起肺癌”或“食用某种致癌物质也会致癌”等
个别学生删去了“不”字,举例与之矛盾 观点不明确
个别学生想删去“不”字,又不够清楚,评卷难分辨
另外写错别字,如“因为抑癌基因突变也会引起癌变”的“抑”字;“持续增殖“写成“持续繁殖”等
(3)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难点是题干信息学生不熟悉的,且阅读量较大。。解题的突破口:化繁为简,运用基础知识解题。
①熟悉基础知识,轻易解决第(1)小题: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癌细胞特征等。
②清楚“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理,才能正确回答第(2)小题。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上碱基发生改变,而非mRNA上的密码子发生改变。所以要从密码子反推出基因上的碱基序列的改变。
③注意中法则的准确性和实例性,基因是c-myc基因,蛋白质是c-myc蛋白质。
④从题干内容筛选符合第(4)小题的信息——资料二中“基因扩增”,非基因突变。
资料三中“染色体易位”,非基因突变。
【答案】34.(10分)(1)DNA分子结构 恶性(无限)增殖 有丝分裂
(2)G//C T//A
(3)c-myc基因在细胞核中转录得到mRNA(1分),mRNA进入细胞质结合到核糖体上通过翻译合成c-myc蛋白(1分)。或
(4)不认同(1分)。原癌基因突变是引起癌细胞形成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原癌基因扩增(1分)、染色体变异(异位,1分)也可能导致细胞癌变。
35.(9分)
雕鸮(鹰类)的下列性状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A、a和B、b表示,其中有一对基因(设为A、a)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已知绿色条纹雕鸮与黄色无纹雕鸮交配,F1为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比例为1:1。当F1的绿色无纹雕鸮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条纹:黄色条纹=6:3:2:1。请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雕鸮这两对性状分别为 、 。其中显性性状为 。
(2)写出亲代到F1代的遗传图解。
(3)F1的绿色无纹彼此交配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 。占其后代的比例为 。
35.(9分)
(1)无纹和条纹 黄色和绿色 无纹 绿色
(2)P (绿色条纹)Aabb × aaBB(黄色无纹)
(2分)
配子 aB ab aB
F1 AaBb(绿色无纹) aaBB(黄色无纹)
(3)AABb、 AABB、AAbb(2分) 1/4
●命题思路
该题来源与大学教材,表面上涉及了学生不熟识的知识内容——某一基因型致死。但其落点是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两个定律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1)考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