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负数,但负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遥远与陌生。生活中,学生都收看过天气预报,对零下温度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但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基础上。因此,这节课就是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从天气预报中获取信息的情境,旨在激活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各地的气温,发现零度以下的气温用负数表示,再通过读、写零下温度,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体会负数的特征,从而初步感受和理解负数。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温度》(第84页、85页)
教学目标:
1、利用温度的情境,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借助温度的情境感受零下温度的意义,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3、经历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零下温度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借助温度情境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思路: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谈论法进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侧重关注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视频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师:视频中都讲了些什么?
生:天气预报。
师:那谁能来告诉我北京的天气情况呢?
生:阴转多云、晴天、多云……
师:温度呢?谁来说说?
生:……
师:那我们再来看一遍吧。(再次播放视频)
生:14—20度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温度》。(板书课题:温度)
探究新知,感受温度
活动一:
师:老师这里也有天气预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在看等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温度的单位用什么来符号表示的?又怎么读呢?
(我们用℃来表示温度,读作:摄氏度)
活动二:认识温度计
师:我们用什么工具才能知道温度呢?
师: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温度计的课件)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他们虽然外形不同,但他们的作用是相同的。拿出温度计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从温度计上选取了一部分放大,咱们一起来认识它,好吗?
请你仔细观察,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了什么,分别表示什么?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一看就是一个心细的孩子。那零刻度线上的温度就是零摄氏度。零摄氏度是不是没有温度?
小知识介绍。在温度计上它是一条分界线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分隔开来。
活动三:比较温度,进一步感知。
1、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试着把北京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在温度计上表示出来,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指名上台标一标,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找到的。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下面请同学们把另外几个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在温度计上表示出来,作业纸上第一题。
集体订正,教师引导学生明白一定要先找到零度。
2、探索比较零上的温度有什么规律 (师出示课件)。
3、探索比较两个零下的温度有什么规律呢 (指名说说)。
师:真精彩!同学们都学会了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了吗?
师小结比较方法。
巩固练习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学习的知识难不难?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课件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2、这么容易就闯过了第一关,接着看第二关。
淘气想从北京飞抵哈尔滨,你认为我应该增加衣服,还是减少衣服。
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作业纸上第二题、第三题。
板书设计:
温度
—5℃<—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的思路就是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化成数学化知识。在上课之初以观看天气预报来感知温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零下温度时,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零下温度的写法,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衣着感知不同温度的冷暖。以上教学环节,旨在体现以学生为本,变教师的讲为“引”,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的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我觉得不足之处有以下两方面:
一.课堂机智运用得不好。课堂上总想着脚案例的活动或知识点应该到哪儿,对于学生及学生回答问题的把握做得还不够灵活,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二.在观察温度计时,引导学生感受:
“零上温度离0越远,温度越高,而零下温度离0越远,温度越低时。”语言不够清楚、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