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生命历程和代谢专题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细胞的生命历程和代谢专题测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8-03-31 10: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多少项?
1)是具有妥必功能的细胞分必的 2)有的从食物中获取,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的
3)凡是活细胞都产生酶 4)酶都是蛋白质 5)酶有的是蛋白质有的是RNA 6)酶在代谢中有许多功能 7)在新陈代谢和生殖中起调控作用 8)酶都是生物催化剂
A.3项 B .4项 C .5项 D .6项
3.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总是同时进行 B.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能在呼吸作用中被利用C. 光合作用产生的ATP主要用于呼吸作用
D.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分别在叶肉细胞和根细胞中进行
4.龙葵叶绿体DNA上的一个正常基因决定了植株对某除草剂表现敏感。它的突变基因则决
定了植株对该除草剂表现抗药性。以敏感型龙葵(全部叶绿体含正常基因)为父本,以抗药型
龙葵(全部叶绿体含突变基因)为母本进行杂交,所得F1植株将表现
A. 敏感型 B.抗药型 C.抗药型:敏感型=3:1 D.抗药型:敏感型=1:1
5.将某水生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其有机物积累量的影响,实验以CO2的呼吸量与释放量不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示:
温度(。C)
10
15
20
25
光照下吸收CO2(mg/h)
2.50
3.25
3.75
4.25
黑暗中释放CO2(mg/h)
1.00
1.50
2.25
3.00
根据该表数据分析,如果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那么在哪种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A.10。C B 15。C C 20。C D 25。C
6.将某种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和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温度(。C)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CO2(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下列对该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在35。C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昼夜不停地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0。C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0。C的条件下,该植物积累
的有机物最多。
每天义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在30。C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
度在10。C的2倍。
7.右图为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图中不可能反映的是
A.发生了基因突变 B.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C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D.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8.夏季高温时段,用较低温度的地下水灌溉,容易导致
农作物萎蔫。其主要原因是
A叶片蒸腾剧烈,水分散失快 B.植物体温度下降,气孔关闭
C.根系对矿质元素吸收减少 D.根系渗透吸水下降
9.高等植物的两种重要生理过程I和II通过a、b、c、d四种物
质紧密联系在一起(见右图),其中a和d最可能是
①CO2 ②O2 ③葡萄糖 ④ATP ⑤H2O
A.①④ B.①⑤
C.②③ D.③⑤
10. 科学家用15N的硝酸盐作为标记物浸泡蚕豆幼苗,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数据如下,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为19.3h
B.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在第19.3h-21.3h中活动旺盛
C.蚕豆根尖细胞的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的时期是第0-2h
D.基因重组发生在第19.3-21.3h
11.(多选)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发生的反应过程有
A. CO2的固定,O2的释放 B.CO2的固定,糖的生成
C.H2O的分解,O2的释放 D. CO2的固定产物(C3化合物)的还原
12.(多选) 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中的染色体行为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
B.细胞①、②、③、⑤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C.上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⑤→③→①
D.④细胞分裂形成精细胞及第二极体
13.(多选)将某植物(其叶片如图一所示)放在黑暗中两天后,根据图二所示,处理其中一块叶片。然后将整株植物置于阳光下4小时,取该叶片经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显色,下列有关该实验结果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后的结果显示出X为蓝色,Y为棕黄色
B.W和X两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C.X和Y两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D.Y和木塞夹着的叶片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二、非选择题
1.ATP是生物体内的高能化合物。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ATP主要通过___________。
作用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植物体内ADP转化成ATP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_作用。ATP中______________水解,释放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2.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是能量转换的重要细胞器,请回答以下问题:
1)叶绿体中合成ATP的能量来源是 ,合成的ATP用于 ,释放的氧气的来源是 ,CO2除来自大气外还来源于 。
2)线粒体中合成ATP的能量来源是 .合成的ATP用于 .吸收的氧气除来自大气外还来源于 。
3)将提取的完整线粒体和叶绿体悬浮液,分别加入盛有丙酮酸溶液和NaHCO3溶液的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给予充足光照,都会产生气泡:请问这两种气泡成分是否一样?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将上述两支试管移入黑暗的环境中,保持温度不变,两支试管产生气泡的量分别有什么变化?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甲同学利用新鲜的玉米绿色叶片进行“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在滤纸上出现了四条清晰的色素带,其中呈黄绿色的色素带为____________。
2)该同学改变层析液组成后继续进行实验,滤纸条上只出现了黄、绿两条色素带。他用刀片裁出带有色素带的滤纸条,用乙醚分别溶解条带上的色素,浓缩后用一分析仪器检测,通过分析色素溶液的 来判断条带的色素种类。
3)实验结束几天后,乙、丙两同学发现部分预留叶片已变黄。乙同学认为这是由于叶片中某些色素降解所造成的,丙同学则认为某些色素含量增加。根据所学知识,你将如何设计实验来判断两个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减数分裂中每对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换。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图39一1是某高等动物一个表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其中D和d, E和e ,F和f表示某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
图39一1交换过程示意图(左:交换前的染色体;右:交换后的染色体)
1)请问该细胞在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后,产生几种基因型的子代表皮细胞?并分别写出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不考虑该生物在产生配子时发生的交换,那么该生物产生的配子有几种基因型?并写出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图39一1是该生物的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时发生减数分裂交换后的结果,请问由它产生的配子类型有几种?并写出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细胞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都发生交换,你认为哪一种分裂方式对于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更大?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使数量产增多,无氧呼吸的结果产生酒清。为了探究酵母菌所进行的呼吸作用类型,请根据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
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兼性 氧型,既能进行有
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但产物不同。
实验材料和用具:酵母菌培养液,带橡皮塞的
玻璃钟罩两只,100ml烧杯4个,
两根弯曲的带有红色液 的刻度玻璃管,
NaOH溶液,清水,凡士林。 酵母菌 NaOH溶液
(提示:假设酵母菌培养液中以葡萄糖 培养液
作为呼吸底物。)
实验方法:1)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右图(装置1)安装好。
2)如果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计一个实验;请指出另一个实验装置(装置2)应如何设计。
3)结果预测和结论:(可用表格或文字表述)

6.动物脑组织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脱羧酸,能专一催化1 mol谷氨酸分解为1 molr-氨基丁酸和1 mol CO2。某科研小组从小鼠的脑中得到该酶后,在谷氨酸起始浓度为10mmol/L l最适温度、最适pH值的条件下,对该酶的催化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见图38一1和图38一2。
图38-1产物CO2: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38-2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曲线
(注:酶浓度固定) (注:反应物浓度过量)
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38-1画出反应过程中谷氨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用“1”标注)。
2)当一开始时,将混合物中谷氨酸脱羧酸的浓度增加50%或降低反应温度10℃,请在图38-1中分别画出理想条件下CO2 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用“2”标注酶浓度增加后的变化曲线,用"3”标注温度降低后的变化曲线),并分别说明原因。
3)重金属离子能与谷氨酸脱羧酸按比例牢固结合,不可解离,迅速使酶失活。在
反应物浓度过量的条件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人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后,请在图38-2中画出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的曲线(请用“4”标注),并说明其原因。
1)
2)
3)
答案:
一、1 2 3B 4B 5 6 7C 8D 9D 10A 11BD 12AC 13AB
二、1. 呼吸、光合、呼吸、高能磷酸键
2.1)光能,CO2的还原,水的分解,呼吸作用;
2)有机物的分解,生命活动,光合作用;
3)不一样。因为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CO2,而叶绿体利用HCO3-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
4)前者基本不变,后者逐渐减少直至停止。因为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而在温度恒定时,呼吸作用基本稳定。
3.1)叶绿素b 2)吸收光谱
3)从预留的叶片中挑选出足量的、份量相等、大小相近的已变黄的叶片和尚未变黄的叶片为实验材料,在相同条件下,再次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测定和记录实验结果,比较这两种叶片各种色素的组成及含量后,得出结论。
4.1) 2种或1种(有2种可能,一种可能出现2种基因型,一种可能出现1种基因型)。DdEeFF和DdEeff或DdEeFf。(不考虑字母顺序)
若答案为:有2种可能,每种可能出现2种基因型,基因型写为DEF/deF和DEf/def或DEF/def和DEf/deF,才给分。提供这种答案是考虑到考生可能运用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效应知识回答该问题。
2)2种。DEF和def。(不考虑字母顺序)
3)4种。DEF、DEf、deF、def。(不考虑字母顺序)
4)减数分裂的贡献更大。因为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重组配子能遗传到下一代,而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只是对个体的局部有影响。
5.
6. 1)见曲线1(评分依据:每分解1 mmol谷氨酸则产生1 mmol CO,,根据CO:浓度变化曲线,可得到严格的谷氨酸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2)当谷氨酸脱竣酶的浓度增加50%时,见曲线2,其原因:酶量增加50%,酶催化反应速率相应提高,反应完成所需时间减少。当温度降低10℃时,见曲线3,其原因:温度降低,酶催化反应速率下降,但酶并不失活,反应完成所需时间增加。
3)见曲线4(注:曲线4为一条不经过原点的平行直线,平移距离不限)。原因: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使一定量的酶失活,当加人的酶量使重金属离子完全与酶结合后,继续加人的酶开始表现酶活力,此时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变化的直线关系不变。
立意:重点考查酶的作用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运用图表形式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以及推理能力;考查考生对建立模型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