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的学问》教学设计
福建省建瓯市建州小学 叶木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好玩。
[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实践和综合运用”领域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情景,由易到难,让学生了解搭配的方法和策略主要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因此,教材编排“搭配服装”的主题图对学生而言不是陌生的,学生比较熟悉而感兴趣,以真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的真实情境中,经历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从而让学生逐步学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如何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寻找稍复杂事物排列数的过程,掌握简单搭配的方法,发展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用比较简洁、抽象的方式进行表达,体验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感受符号化思想。
3、情感与态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搭配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学难点]能够有序地进行搭配,用适当方式表达出搭配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生活中的搭配现象,揭示课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搭配服饰。
1、一件衬衫配一个领结?可以怎样搭配呢?(揭示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2、猜测:2件衬衫和3个领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设计意图:从帮助解决学生搭配衬衣和领结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3、同桌合作,验证猜测。
⑴出示同桌合作要求。同桌一起合作摆一摆,边摆边记录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⑵学生合作探索,教师巡视。
4、展示汇报。
⑴从无序到有序。(感受有序摆才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从固定衬衫思考:有2个3;B从固定领结思考:有3个2
⑵从复杂到简洁(展示文字记录法、用图形、字母等符号记录方法)。
⑶对比优化:喜欢哪种表示方法,为什么?(感受记录的方式的简洁美)
⑷总结。
【设计意图:在汇报交流中体验有顺序搭配就不会遗漏、不会重复。在无序与有序的对比中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在不断地分析和比较不同思考方式的过程中将内化的思维方式再次外显出来,让学生感受符号化思想并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应用方法,再次体会有序及符号表达的简洁。
2、活动二:搭配午餐。
(1)2种饮料和3种点心,任意选1种饮料和1种点心搭配成一组,有几组不同的搭配呢?
(2)拓展延伸
七个小矮人说:“我们要7种不同的优惠套餐?”小熊该怎么办呢?你有办法吗?(至少增加一种饮料或一种点心)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汇报。你增加的是什么?(多一种饮料或一种点心增加几组搭配方法?一共是几种搭配方法?能满足小矮人的需要吗?)
把你的想法用简洁的符号表示出来。
3、活动三:搭配路线。
【设计意图;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研究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体现有序思考的价值及运用符号表达的简洁。】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⒈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⒉全课总结:搭配的表示方法有很多,其中用符号表示法既简洁,又明确,但不论用什么方法表示,在搭配的过程中,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序思考是学习和生活中常用到的思考方法。正如咱们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有序是宇宙间的根本大法之一。”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堂收获,感受有序思考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五、拓展延伸
妈妈为小杰参加主持人活动准备了一些的上装和下装一共有12种搭配方法,想一想,妈妈可能为小杰准备几件上装,几件下装?说说是怎么想的?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板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不重复 列举法
有顺序
↘不遗漏 连线法
A1 A2
B1 B2 B3
2 × 3 = 6 (种)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千金难买回头看”。下面我就结合上的这节课,看到的、收获和感悟到的跟大家一同分享,还请大家多多指导。
这节课是“数学好玩”中的一个内容,“数学好玩”的命名源自2002年数学大师陈省身在北京国际数学大会上对少年儿童的题词,寄于的是对我们数学教育的期待。因此,如何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课堂给学生留下一些印象深刻的数学体验,显得尤其重要。上完课,我就问自己:“这节数学课“好玩吗?”如果好玩,好玩在哪?如果不好玩,不好玩的原因是什么?
这节课首先我认为它是“好玩”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趣味性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播放了欣赏生活中的搭配现象,唤起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经验,创设为同龄孩子搭配衬衫和领结,以视频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以及喜闻乐见的7个小矮人要7份不同套餐,小熊该怎么办呢?等情境都很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来数学也这么好玩。
2、生活味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选取了生活中有趣的关于穿、吃、行的搭配问题作为本课数学教学的生长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3、数学味重。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但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数学化”,强调数学活动,不能因此忽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把握,不能因此忽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根据这一理解,本节课我们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借助直观材料进行搭配以及无序操作与有序操作的对比,初步感知搭配有序化的数学本质;接着,创设不平衡的情境——如果没有衣服卡片,你能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法吗?让学生创作个性符号来表示搭配方法,及时引导学生跳出具体直观的方法,从相对抽象、更为一般的层面上认识数学方法,让学生在亲历数学化的过程中体会符号化表达的必要性,体会数学方法的优越性;紧接着,借助午餐及路线搭配等典型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在运用数学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魅力。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数学活动中,遵循从物化到内化,由具体到抽象,由实物操作到表象操作再到符号操作的认知过程,逐步经历了“操作水平——表象水平——符号水平”的数学化过程。学生的体验因充分而深厚,因有序而有效。
4、简洁性美。
著名科学家伽利略说过:“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 数学家莫德尔说:在数学美的各个属性中,首先要推崇的大概是简单性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自已个性化的方式来表示搭配的方法与结果,学生不同程度呈现各类的符号表示方法,在对比交流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同时渗透符号化的思想。
5、探究性深。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将学生思维引向一个更深层次的探究,例如午餐搭配中,现有的饮料和点心的搭配为6种,现在7个小矮人要7份不同的套餐,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思考中想到可以增加一种饮料或一种点心,增加之后,又会有几种搭配方式呢?引导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索中发现规律。
6、思考性强。在第一环节中,学生反馈搭配方法时,在教学中注重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能找全所有的搭配方法呢,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到有序操作、有序思考的必要性,体会有序思维的价值;
留有遗憾的课也是另一种完美,回头看看,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关注个体差异还不够些,其实学生出现了更多的表示方式,如果时间允许的话,都能一一展示的话,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会更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