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里程表(一)(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资源
课件、投影。
教学流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读懂火车里程表
师: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老师这里有一幅图、一张表,我们一起看一看是什么意思。你看懂了什么,请你说一说。
表达重点:1.左边是铁路地图,右边是北京到各地的里程数。
2.全部都是从北京开始算起。3.由右边的表能解释左边对应的图,每个里程数对应的线段是哪段。(问题引领:图和表有关系吗?能把图和表结合起来解释吗?)
二、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一)师:里程表中显示的都是北京到某地的里程数,如果我想知道除开北京的另外两个地方之间的里程数是多少,能求出来吗?(学生可能听不懂)比如说,我想求: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1.保定到石家庄是那一段路程?在表上指一指。
2.可以怎样求呢?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3.能用线段图来表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交流中展示学生的画图,在展示书上的两幅图。能看懂吗?说说图的意思。跟小组同学说说。列式计算,小组内核对答案。
(二)问题: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你能先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计算吗?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任务。
2.小组核对答案,发表看法。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教学组织。重点:读懂线段图,解释线段图;理解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问题: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画一画,说一说。
1.学生先独立思考,有答案的开始画图。实在想不出答案的可以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2.展示作品,表达看法,全班交流。
三、解决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数学书P25的T1、T2。(全班核对答案。)
教学反思:(紫色字体部分为互动交流环节)
今天的课上得有点囫囵吞枣,不足之处:1.学生表达不充分。在学生理解题意,表达解题策略处,在学生画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处,教师处理手法比较粗糙,没有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及学困生)来表达。虽然有小组内互相表达,但教师缺乏监控与指导。2.学生错例展示不充分。在画线段图中,教师有心想展示错例,引发讨论,突破画图难点,但最后从时间与高效上考虑放弃了。今天这样的处理是否妥当,真的高效了吗?3.总体来说,今天的交流互动没有完全组织起来,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与矛盾消解,重难点没有得到最好的突破。以后课堂的改进措施:1.精心设计重难点处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或者交流互动中突破重难点。2.重视错例生成资源,读懂学生错误思维,因势利导组织互动交流突破难点。3.提高互动交流的高效性应该从流程的合理性、必要性与问题的深刻性与聚焦性上入手,而不是随意删除某一环节。总之,互动交流环节一定要精心设计,对重难点一定要了然于心,这样才能灵活组织交流互动环节,不管发生什么意外,都能“条条大道通罗马”。
第5课时 里程表(二)(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读汽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资源
课件、投影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搭“脚手架”
师出示两天拍摄的汽车里程表数字。问:这两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汽车什么时候行驶的路程?一个是昨天回家时拍的,回家后再没有开车出门,一个是今天上班到学校之后拍的,由这两个数据能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数字,降低读汽车里程表的难度。这两个数字更具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探讨汽车里程表——分析解决问题
出示出租车里程表问题。
(一)读题。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独立思考时间,等有大部分学生举手了师再说话。)在你的学习小组里说一说。(不要小组交流环节,因为这时学生很多的想法可能是错误的,小组讨论中不一定能辨别出正误,浪费时间且容易让学生先入为主不利于后面的正确理解。)
全班交流看法。
达成目标:每天的里程表读数是不是当天行驶的千米数?(当天行驶的路程应该等于当天的里程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星期一的读数应该怎么求?星期五的读数表示什么意思?随意挑选一天的读数,学生要能解释这个读数的来历。
在这个环节学生也许很难达成目标,反而会出现问题,无法理解每天的读数意义。这时可以抛出下面的环节——几何直观。
(二)几何直观理解里程表
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看懂了吗?与同伴说一说。
(改成:我们一起把图中的数学信息画成线段图。先画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在教师的有意指引下,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再让学生对照线段图反复表达自己的理解。务必让学生全员“卷入”思考中。)
全班交流。再结合课始出现的里程表读数予以反例式理解。
达成目标:学生能表达“周一之前跑了35千米,加上周一跑的千米数就是周一下班的读数160千米;160再加周二跑的就是周二下班的读数350;。。。。。。”
小结:里程表的读数是一个累计的读数,从单个读数中看不出当天跑的公里数。
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学生讨论得出。
以上两个环节要灵活贯通,可能第一个环节会完全沦为激发学生认知矛盾的环节,而第二个环节才是矛盾消解的精彩时刻。
在理解透彻后,要让学生上台表达、小组内表达,全班一起表达,在反复表达中反复思维,真正突破重难点。这节课难的不是怎样解决问题,而是怎样理解题意。
(三)问题: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哪些方法?
预设:1.算出每天的里程数再比较。2.先估计,挑出最多的,若估计不能准确确定,再计算估计较多且相近的。3.其他的方法看学生生成。
三、解决同类问题——拓展延伸
数学书P27 T1、T3、T4。
要求:先画图,再列式计算。
注意:T4的表格意思要理解清楚,与汽车里程表读数要区分开。
板书设计:
里程表(二)
当天行驶的路程=当天的读数-前一天的读数。
当天的读数=前一天的读数+当天行驶的路程。
160-35=125(千米)
350-160=190(千米)
555-350=205(千米)
745-555=190(千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