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04 21:4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上册寒假作业(四)
一、选择题
1.“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理论、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文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 )
A.平等、自由 B.自由、民主 C.民主、科学 D.科学、平等
3.下图是某校同学排练的历史剧戏目。据此判断,该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4.“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生1919年的这一呐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自由 B.博爱 C.平等 D.爱国
5.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
①“民主”“科学” ②三民主义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6.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
A.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C.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7.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新青年》
B.《文学改良刍议》
C.《狂人日记》
D.《劳动界》
8.“五四”青年节是为弘扬五四爱国精神而设立。五四运动中提出的口号里最能反映其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
A.废除“二十一条” B.还我青岛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9.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
A.维新思想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想
10.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下列对于“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所指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战胜国英法美等在巴黎开会,规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1)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由材料二可以看出,这次运动首先在哪座城市爆发?其先锋力量是什么?后来,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哪里?运动的主力是什么?
材料三 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大青少年要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3)五四运动有哪些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请你写出一条。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写当代青少年应怎样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12.夜再黑,终会有曙光,路再长,终会有尽头。20世纪初,中国革命终于看到了希望。
材料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1)材料一的这段话最能反映这场运动怎样的性质?为什么?
材料二南湖的这艘游船(如下图)并不红,却诞生了继往开来的“红船精神”;也不大,却承载的面量千钧,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希望,播下了革命回的火种,开启了跨世纪航程。

(2)材料二反映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两个事件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参考答案
1.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敌人的搜查,大会转移到浙江嘉兴的一条游船是举行。故A符合题意;中共二大、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民主”和“科学”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故C符合题意;ABD和题干的“德先生”、“赛先生”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消息传来,北京大学学生街头演讲、游行,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由于工人阶级的支持,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中国代表拒签合约。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4.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是五四传单,所以此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的呐喊体现了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民主进步的爱国主义精神。故正确答案为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颁行了“自由、平等、博爱”为宗旨的法律、法令,大力推行法治建设。ABC与题意不符,故选D。
5.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学技术”指的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制度”指的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学思想”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的先后顺序应该为④③②①,故选B。
6.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分析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远离普通民众,革命派也没有发动广大人民参与到革命运动中,所以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进行有效的理论准备和深入持久的思想启蒙,甚至在资产阶级内部思想也极不统一,脱离群众基础等。而五四运动中,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所以该学者旨在说明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7.A
【解析】依据题干“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可知是指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故A符合题意。《文学改良刍议》、《狂人日记》都是发表于《新青年》的文章,故BC不符合题意。《劳动界》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在上海创办的刊物,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口号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9.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AB思想不是世界的革命思想,都是国内的思想,D还没有形成。所以答案选C。
10.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是指《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1911年,一道闪电指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但仍以失败而告终。“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故D符合题意;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故A不符合题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11.(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或材料一事件是材料二事件爆发的导火线)。
(2)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北京;青年学生。上海;工人阶级。
(3)精神:①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②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③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做法:①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②努力学习,立志报国;③担当时代责任,追求进步,敢于创新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2.(1)性质:反帝反封建。
原因:提出了要“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事件:中国共产党诞生。(也可以答,中共一大召开。)
联系: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共诞生奠定阶级基础;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共诞生的干部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任意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