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寒假作业(五)
一、选择题
1.《八路军进行曲》原为《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歌曲以进行曲风格,歌颂和塑造了八路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八路军”活跃于哪一历史时期(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3.如下表汇总了我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该组邮票意在强调( )
A.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B.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C.国家统一,民族独立 D.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5.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7月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
A.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局部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
6.“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南京大屠杀惨案
C.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重庆大轰炸惨案
7.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那么,“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8.蒋介石电文:“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怕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材料说明台儿庄大捷的原因是( )
A.全民族团结抗战
B.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
C.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
D.华侨华人支援抗战
9.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地上传唱着《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歌曲,这些歌曲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抗日救亡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政 D.歌颂祖国
10.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始终奋斗在第一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中,八路军向日军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
A.血染卢沟桥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1.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从历史感悟中得出历史结论,并汲取历史智慧,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现实与未来的生活。通过学习抗日战争历史而得到的历史结论为:抗日战争(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2.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民族抗争
B.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国家和人民的帮助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
二、综合题
13.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95年开始,沈阳市每年都会在9月18日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
材料二: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悍然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材料三: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请回答:
(1)沈阳每年9月18日会拉响警报与历史上的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发生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什么结果?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内容,请你说出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提出这一主张的出发点是什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4)西安事变前后国共关系发生了转变,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4.近代以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纪念遇难同胞,守护共同记忆。八年级某班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民族之殇,代代铭记)
材料一
(1)该班同学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南京大屠杀?你能从上图中获取哪些重要的有效信息?
(祭之以国,铭记历史)
材料二
(2)材料二照片记录的情景与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哪一事变有关?这一事变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1938年在正面战场和1940年在敌后战场,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各是什么?
材料三 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4)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时间是哪一年?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
(5)抗日战争胜利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以史为鉴,着眼未来)
祭之以国,吾辈当自强。“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保卫。”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传递着中华民族对生命与人权的重视,对和平的珍视,宣示着中国人民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责任、决心和意志。
(6)继2014 年确立每年12 月13 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我国又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这些做法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故“八路军”活跃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
,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C
【解析】林则徐代表的是鸦片战争,佟麟阁代表的是抗日战争,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历时一百多年,既是百年屈辱史,又是民族抗争史。题文反映的是民族的抗争。故选C。
3.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意在强调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民族复兴是一个历程,抗日战争知识民族复兴的一个时期;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历史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抗日战争只是民族独立的一个时期;百年屈辱,民族抗争指的是1840年到1949年,抗日战争是民族抗争的一部分,A项符合题意;BCD理解不全面;故选A。
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有关知识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题文材料反映的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卢沟桥、1937年7月”可知,1937年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抓抓住题干关键词“卢沟桥、1937年7月”是解题的关键,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6.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九三七”“三十余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在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以上。故答案为B。
7.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抗日战争胜利于1945年,十四年前是1931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A项符合题意;1937年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BCD三项时间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故选择A。
8.A
【解析】题干的“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怕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表明台儿庄大捷取胜的原因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共同奋斗。故A符合题意;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与题干的“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台儿庄之捷是中国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故C不符合题意;华侨华人支援抗战属于全民族团结抗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华,中国人民正在抗日,在中国学生中、在中国大地上传唱着《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抗日救亡。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A。
10.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八路军向日军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选项D符合题意;血染卢沟桥、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抗日;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1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结局,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故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以国共为首的中国各阶层人民的英勇抗战;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道多助;日本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援助;日本是小国,人少,资源少,无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持久战。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民族抗争,故A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国家和人民的帮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是抗战胜利的客观原因,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3.(1)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3)张学良、杨虎城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全国人民利益或国家利益)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当国家民族利益受到威胁时,任何党派、团体或个人都应以大局为重,团结起来共赴国难。
14.(1)参观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拜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档案馆、图书馆查阅资料等;(任写两点)获取得有效信息: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中国遇难者达30万以上;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2月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12月13日等。
(2)1937年,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标志事件: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3)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
(4)抗战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抗战胜利原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5)抗日战争得历史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6)告诫世人战争的残酷性,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捍卫人类的尊严等。(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