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写作扩展素材 议论与抒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写作扩展素材 议论与抒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6 20:2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阅读、作文】议论与抒情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时在记叙中也夹一些抒情和议论。
抒情和议论会使细节得到点化,情感得到渲染,主旨得以明确,主题得到升华。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不用像议论文那样要有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它是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议论在记叙文中的不同位置及其作用
开头处
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
结尾处
作用:①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的议论从事件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中间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间两段议论承上启下


记叙文中议论的形式先叙后议
先议后叙
夹叙夹议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开头句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无奈之情,引出下文;最后一句表达讽刺之情,总结上文。是的夹叙夹议形式。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第一句为议论,形式为先议后叙。作用:表达对日本青年学生的愤怒之情和对本民族暗弱形势的悲哀,引导主题。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全段都为议论。从前后文的关系看,是记叙文中间的议论段。作用:总结上文,点明题旨,主题得以深化。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深啊!


你觉得下面这段话中有议论和抒情么?
这个枕头刚做好的时候,我总觉得它不好,还觉得有点硬,所以就置之不用了。有一次吃晚饭时,我问妈妈:“这个枕头里装的是什么?”妈妈说是柏树子地儿。我又问:“怎么才装那么一点?”妈妈有点不高兴地说:“那么一点儿?让你爸爸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那么一点儿?都是为了你,为了让你头脑清醒些,去去火。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我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这小小的枕头,系着爸爸对我的爱,系着深深的父子情。
议论句:最后一句。形式:先叙后议。作用:点明了枕头中所蕴涵的亲情。
回家的路上,形形色色的人川流不息。偶然间,迎面走来一位伯伯。只见他手里抱着一盆火鹤,脸上漾着微笑。火鹤的花朵配上墨绿色的大叶子。让人觉得它透着一股喜庆劲儿。而此时伯伯的脸上的笑意已经清楚明白地把他的心情告诉了每一个人。他的笑容充满着自豪,充满着喜悦。他小心地搬着花向前走,还不时停下来弄弄叶子,那股小心呵护的劲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那盆火鹤,再看那位伯伯,我发现原来生活就像这火鹤一样美丽。我继续向家走着,心中的甜蜜久久不散。
议论句:“他的笑容充满着自豪,充满着喜悦”“我发现原来生活就像这火鹤一样美丽。” 形式:夹叙夹议。作用:第一句点明了伯伯笑的内涵。第二句揭示了我对生活的理解,点明了主 旨。


你觉得下面这段话写得好么?
雨,尽情地下着。走出考场,我看到雨中走来了我的母亲,她很快汇入前来接考生的家长的人群。在考场楼前,在那一大群母亲中,她的个子是那么小,可她也像每一个母亲那样,挺起矮小的身子,急切地在那些从考场里涌出的孩子中寻找着我。她打着一把雨伞,可那伞哪是为了遮挡她的身体!她把伞的一大半用来遮挡手中的东西,那是我的衣服、雨鞋,还有蛋糕、汽水、饼干。我到了她眼前,她眼泪汪汪地看着我,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母亲看到我时的那种目光。那是难以用语言描绘的目光,那是母亲眼里特有的光华。
结尾的议论空洞,不具体。
修改:那目光温柔、火热,像和煦的春风,像灿烂的阳光,蕴含着母亲对我的无限的关爱。
注意避免几个问题:
一是“空”:议论和记叙脱节,各敲各的锣,让人不着边际。应该需要时才议论。
二是“浅”:议论没有切中所记事物的深刻意义,浮光掠影,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时髦的口号。
三是“滥”:议论多而且不当,即乱发议论。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A?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彩。
B?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
C避免偏离题意。


抒情方式(类型)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即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借助其它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等)抒发感情。
①在叙述中抒情,寓“情”于叙事之中。
②在描写中抒情,寄“情”于描写人物、事物、景物之中。 ③在议论中抒情,边发议论边抒情。


《我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在记述了蔡老师的几件小事后这样写道: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叙述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感情达到一定高度时,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 ——朱自清《背影》
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抒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尝试着亲近父亲,父亲是这世上最易被情感忽视的人。尝试亲近父亲,在体验母亲温暖情怀时,不妨望望父亲操劳奔波的坚强背影,在感受母爱温馨时,不妨回忆父爱带予我们的坚强与力量,在倾听母亲诉说时,不妨深入听听父亲的心声……
尝试亲近父亲,我由衷感慨。父爱无影无声,父爱坚若磐石,但需要你用心摸索,它就隐于父亲严厉训斥下,它就藏于父亲坚强背影后。尝试亲近父亲,莫让父亲的情感流逝于岁月潮水。
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看病》的作文,文中刻画了一位认真负责的女医生。在描写她细心呵护病人之后,小作者点染了一笔:她的白大褂上一个小小的红十字格外显眼,仿佛是盛开在雪地里的一朵红莲花,那么美丽,那么圣洁……
一个有着高尚医德的白衣天使形象就站在了我们面前,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也就溢于言表了。
一位同学暑假回农村老家探亲,目睹了兄妹换亲的封建陋俗,写了一篇《探亲》的作文。在文章结尾,小作者妙用点染:第二天清早,我上路回城了。走时山村好静,走过童年的小树,我不禁回首:山村雾茫茫,人们还没有从梦中醒来呢。
结尾既点明主旨,又余音袅袅,语言富有意蕴,耐人寻味。
如何处理好记叙、抒情与议论的关系?
首先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具体,写生动。记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如果记叙本身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其他的也就无从深化。
其次是议论要紧扣记叙的内容,自然贴切。记叙中的议论是为了帮助读者对记叙部分有更深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是议论和抒情要言简意明,恰如其分。议论和抒情是起辅助作用的,要点到为止。
我一把扶起自己年迈的老父,望着那张微笑着、又因充血而涨红的脸,内心的愧疚、酸楚、疼痛与感慨一并翻江倒海。一股强劲上涨的热流从心底直逼眼眶,音调哽咽地说出一句:“爸,您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能让您这样……”没能说完,也没能抑制住情的浪潮,哭声顿然失控,那怪怪的抽泣竟像落日黄昏乌鸦的哀鸣。我不想让父亲这样继续直面儿子揪心般的哭泣,便掩面逃离而去。可我听到父亲却在背后宽慰着:没事的,你干嘛要这样……
评析:情感的抒发必须注意节制,否则容易导致矫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