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复习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三复习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05 13:1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复习概览】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在政治、经济、哲学和法律等领域提出一系列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先秦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仁政”、法治思想、“兼爱、非攻”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使皇权带有神秘的色彩,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使儒学逐步官方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要点回顾】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_____________,社会上形成道家、__________、墨家、
_________等诸子百家,他们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_______________”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__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 ,其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_”,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_____________”。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____________”,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出“_________”的伦理观。荀子主张实行“_________”和“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的伦理观。
2、__________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具有朴素的___________思想。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____________的。
4、___________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系统的
______________,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5、诸子百家中有很多相反的观点:治国策略:儒家主张“_____________”,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_______________,强调严刑峻法。人性论:孟子主张_____________;荀子主张
_____________。人与自然:荀子主张_____________;庄子主张____________。人生态度:儒家主张______________;道家主张“____________”。
6、董仲舒是汉代__________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__________、____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了“__________”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____________”“三纲五常”等思想。
7、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__思想,逐渐成为中国_______的主流。
【快乐训练】
一、选择题
1.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下列言论中属于他的是(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D.“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2.伏尔泰曾评价某位先秦思想家:“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伏尔泰评价(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3.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这说明两者
( )
A.认为“人性本善” B.重视教化作用
C.主张“为政以德” D.推崇仁义观念
4.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民贵君轻 B.兼爱尚贤
C.中央集权 D.无为而治
5.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6.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分化加剧 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民本思想盛行 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8.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正统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9.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所产生的影响是( )
A.使汉朝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B.使儒学在各郡县得以推广和传播
C.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D.使新儒学思想体系完全形成
10.《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
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11.《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指( )
A.发展工商业 B.统一思想,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二、综合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圆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君轻民贵,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民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孔子、老子、荀子、庄子也都曾默想和探究过“天”的道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哲学家对“天”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怎样的阐释。








(3)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人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请你结合时代特征对此加以说明。








【高考题选】
1.(2019·海南高考)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2018·全国Ⅰ卷)《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3.(2015·全国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4.(2019·全国Ⅱ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5.(2016·全国Ⅰ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6.(2014·全国Ⅰ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参考答案
【要点回顾】
1.重大变革 儒家 法家 百家争鸣 思想解放
2.孔子 仁 克已复礼 仁政 性本善 仁义 王道 人之性恶
3.老子 道 无为而治 辩证法 相对
4.韩非子 依法治国 法治理论
5.仁政 法制 性本善 性本恶 制天命 顺自然 积极进取 逍遥人生
6.儒家 道家 法家 春秋大一统 天人感应
7.正统 传统文化
【要点回顾】
1——11:CABCA ADBCD D
12.(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用贤人,行仁政。
(2)阐释: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庄子提出“天”与“人”不相胜,是指人必须顺应自然。
(3)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政治上分封制崩溃,郡县制逐渐形成;文化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因此,进步和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要点回顾】
1——6:BCCC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