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生物试卷抽样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08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生物试卷抽样分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8-04-23 08: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8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
高三生物试卷抽样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各题得分情况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难度 1 0.95 0.81 0.91 0.95 0.55 0.78 0.75 0.65 1 0.53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难度 0.86 0.76 0.96 0.85 0.93 0.92 0.58 1 0.87 0.65 0.35
题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难度 0.90 0.91 0.86 0.65 0.77 0.54 0.56 0.69 0.56 0.51 0.73
2.抽样的平均分为:83.94,单选题难度值:0.84;多选题难度值:0.73;非选择题总体难度值:0.6。
二.试题特点
总体上讲,该卷注重了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学生重视知识的整体性,把握整体性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并结合新教材进行了细化的考查。该卷注重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方面反映在图形的识别上,将某些知识情境结合在图形中,另一方面反映在对探究的常规要求上。
三.试题中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
1.单选题中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难度值在0.8~1之间的题有:1、2、3、4、5、10、12、14、15、16、17、19、20题,共12题;难度值在0.5~0.79之间的题有:6、7、8、9、11、13、18;难度值在0.49以下的没有。从中可以看出,各校在选择题方面总体较好,在题型的训练方面做得较好。
第6题(0.55)的错误主要反映在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不清晰,或者是对互换的实质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没有能从图形角度进行转换,导致思绪过程的紊乱。第7题(0.78)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该题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答题,从图形上看,学生较易分析出患者的脂质受体的缺失,主要错误体现在C选项上,由于学生对引起血管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不足,导致错选。第8题(0.75)该题考查的是遗传学的问题,需要学生根据亲本产生子代的性状进行推测,该题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野生型形成的突变型果蝇,突变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以在X染色体上,但不管从哪种情况来看,都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该突变基因会导致雄性个体的死亡。第9题(0.65)学生的主要错误反映在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问题,该题主要错误在A上,由于学生对生物进化的认识问题,看到A选项中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中的定向,即认为错误。从题本身来看,B选项还是明显的。第11题(0.53)考查的是遗传学发展叙述,该题由于本身需要学生记住这些事实以及对事实的理解,导致学生的错选。第18题(0.58)考查的是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后的筛选问题。由于学生对抗性基因的作用的不清,以及对基因过程全过程的目的性等分析的不足,导致对筛选过程的分析错误。
2.多选题中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多选题一直是学生的失分点,相对来讲,多选题的要求较高,是基本概念、原理理解的实力体现,是对一些概念、原理的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的考查,同时,就单纯的题型训练而言,效果也不会太明显。
这次模考的多选题难度有所下降,得分率有所提高。也反映了学生的基础状况尚好,从难度值上看,主要是21题(0.65)、22题。(0.35)。从第21题来看,是对质壁分离状态下的植物细胞的识别,学生的主要错误是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的溶液浓度认识上,由于习惯性思维的负迁移,即认为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但却忽略了在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现象。第22题(0.35)考查的是对郝尔希和蔡斯实验的理解(可理解是对实验的考查),但由于解答该题的前提是要求学生记住该实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这就导致许多学生的解题错误。
3.非选择题中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26题(0.65),该题考查的是光合作用过程及对相关光合作用实验的分析,在光合作用过程的考查中,学生的主要错误是CO2的固定及过程⑤发生的场所上,对于固定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规范化问题,而对于场所问题则是对整体过程的认识模糊有关;对实验的分析上,问题主要是对实验的本质没有领会,也就不能从图形中识别出整体过程。
第27题(0.77)考查的是稳态内容;该题要求学生对稳态的整体认识,主要错误在第三小题上,学生如果没有能从图形中识别出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的话,那么就不能回答出还要受免疫的调节。
第28题(0.54)考查的是杂交育种问题,由于该题中存在显性的相对性,导致学生错误率的上升。最为典型的就是F2出现表现型的种类,部分学生答成了四种,而不是六种。另外,在第一小题的后半部分,由于部分学生没有能从F2的基因型及基因型比例上考虑,导致对于F3的基因型比例错误。学生的主要错误在第二小题上,由于基因的叠加问题,以及产生配子的种类(涉及减数分裂以及A1和a1、A2和a2等位基因的分离),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画出遗传图谱,从中分析出中产的基因型,同理,也就导致柱状图中五种情况下的比例错误。
第29题(0.56)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知识,是一道建模题,出题的形式较好,切入点符合高考的方向。尽管从知识角度来看,涉及知识并不复杂(也是重点主干知识),但题中设置了一个障碍,即判断出ABC是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该题的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有相当的相关性,较好地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该题要求学生有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建模能力。同时,在解题时,有学生添加了分解者这个环节,这反映学生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但却没有分析出题中本身存在分解者,导致错误,这就需要我们提醒学生在解题时不能自己添加项目,这涉及到改题的嫌疑。此外,第三小题的错误率也较高,反映我们在新旧教材上的不衔接。
第30题(0.69)考查的是实验问题,需要将有丝分裂和实验进行结合。第一小题的错误在于没有掌握识别细胞周期的方法;第二小题则是动物细胞培养的实验,错误主要集中在在何种情况下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由于平时习题的干扰,学生很容易想到低温、或化学药剂的作用,但却忽略了一个条件,就是培养条件正常。第三小题则是对细胞分裂过程是药剂作用的时期,及细胞中DNA的含量,如果错误则反映对分裂过程的不清晰上。第四小题则是重于分析出G1、S、G2、M期的细胞数量问题,再代入数学模型中进行计算。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对每一个时期细胞数量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
第31题(0.56)考查的是基因、蛋白质、性状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从基因控制性状的两个方面来出的题,角度较好。从第一小题来看,主要错误在第二小问上,即为什么出现两种蛋白质上?由于学生对显隐性的认识问题,较多学生不敢(缺失知识背景)从显隐性基因同时表达角度来分析,这也就是反映了据题大胆作答的能力。在第二小题中,着重于过程的分析,大部分学生的主要错误有二,一是过程分析不清,二是答题的形式不知。这也就反映出学生答题能力问题。
第32题(0.51)考查的是探究实验的过程与技能。学生的主要错误有二,一是探究的实验步骤,由于题中已经明确写出在单独培养A、B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较多学生没有进行分组对照(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即是否需要进行分组对照?从等同条件来看,逻辑上是需要进行分组),二是对微生物培养过程的注意点不清,即定量、条件适宜、定时取样及计数、记录问题。而在第四小题的表格设计中,较多学生对什么时候需要进行多次(三次)计数?是否需要计算平均数等问题的认识不清,因此在设计表格时,就出现缺漏的问题。
第33题(0.74)考查的是选修内容中的实验。A题为选修1中的固定化酶的问题;B题是胚胎工程的内容。两部分内容总体上都是书本实验及所作的简单分析。相对而言,A题较难一些,因为它涉及到固定化酶的技术特点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比较,第二是对固定的材料记忆,同时,对氯化钙溶液的使用问题及凝胶珠的形状问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学生在该题中反映出的情况较多,总体上对整个过程等不清楚。B题得分情况总体较好,主要错误在进行性别鉴定中涉及到的技术,尽管在理论上有些方法可行,但必须提到DNA分子的杂交技术。另外反映出的就是书本的不熟悉,有些专用术语出现错误。
四.教学建议:
1.真正落实“回归课本”的做法
“回归课本”的想法是我们都知道,但关键在于如何:“回归教材”。如果把回归教材看成是学生必须做而教师没有具体措施与做法的过程,那么,回归教材是成为泡影,完全要靠学生的自觉性来完成。所以,建议各校高三备课组做好以下工作,⑴课堂中以“概念图”方式简洁地做好知识的整体性梳理工作。⑵结合例题或习题评析,将有关的题与教材结合起来,甚至把答案回归到教材中去。⑶个别指导有关学生如何进行“回归”。
2.精选例题和学生的练习题、提高习题课的针对性
在选择例题或习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基础题、能力题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并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层训练。
在例题的评析中,对于基础题则要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变式;在能力题中,要特别注意方法的指导,对一些常见题型要有相对应的解题切入口,如:第28题第二小题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进行审题,然后抓住高产和低产两个纯系的基因型,让学生写出来并进行杂交图解的书写,分别得出F1、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体现其中的数量关系,另外,在F1产生F2过程中,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时,让学生画减数分裂图形,这样一方面用于此题,同时,对减数分裂的过程进行形象化处理。在评析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真正参与,减少课堂中的明确的导向性的提示,充分暴露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偿教学。
另外,根据学科特点,要在题型训练上花功夫,在题型训练中,要以相应的题组形式出现,并要有相应的巩固习题,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会出一般的解题思路及分析问题的思路。
3.在以后的专题复习中,要根据专题复习教学的要求尽可能地去做,做到综合性、层次性、典型性等的相结合,做到课课有清晰的学科目标。这样在创设的综合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悟出常规的解题方式与方法。
4.“大气”与“小气”的结合,改进习题、试卷分析课的方式,提高评析课的效率,建议一份试卷的评析时间不超过二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但要重点突出,并将综合练习进行一定的组合,形成一定的连续性,有目的地加强个别题的评析,不要奢望一份卷中每道题每个学生都已经掌握,要重点解决真正的一、二个学生问题。
5.要重视学生的读、写及读、写的规范,尤其要注重书写(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表达,提高表达能力,减少由于表达不清或表达不完整而造成的丢分。要注重关键词,增强得分的能力。
6.加强实验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包括对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原因分析,注重探究性实验的新题型。特别要加强对新的实验情景下的原因分析及实验设计基本思想(对照实验思想及对照的几种基本方法)的教学,切忌贴“标签”式的实验思想教育。
PAGE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