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41号,我的说课题目是《司马光》。
一、说教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4 篇课文,24《司马光》是其中的一篇,也是小学语文安排的第1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全文30个字,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这就是中国古文的魅力。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凸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们学习并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课文中的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获救的小伙伴,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二、说学生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能要求过高。学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救人”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讲述故事。
三、说目标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司”等5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司”等7个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通过跟读和了解句子意思,正确做到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结合生活实际,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司马光的故事,了解完整讲述一件简单的事情的要求。
4.通过和同学交流,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文的不同。
(二)学习重难点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司马光救人的图片导入新课,学生对“司马光砸缸”耳熟能详。设疑司马光砸的是“缸”吗?让学生读,找出答案(不是“缸”而是“瓮”),同时老师点拨:瓮的口比较小,汉朝时就有;缸的口比较大,宋朝时还不能烧制出容易开裂的缸,明朝以后才出现缸,所以司马光砸的是“瓮”。与平时所学的课文作比较,会发现文言文言简意赅,不好懂。
(二)学会断句,读出节奏
刚接触文言文,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认识生字以后,要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
拉长声调,读出韵味:《司(sī)马光》群儿/戏于庭(tíng),一儿/登(dēng)瓮(wèng),足跌(diē)/没(mò)水中。众(zhòng)/皆(jiē)/弃(qì)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儿/得(dé)活。
(三)查阅资料,疏通全文
1.联系生活理解“庭”、“群儿”。什么是庭?你家有庭院吗?你的庭院里有什么?课文的庭院里有什么?群儿是什么意思?这个群儿里边里都有谁呀?交流:司马光、掉进缸里的小孩子、司马光的朋友等等。
2.想象拓展理解。群儿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哪个字的意思就是玩耍嬉戏?
3.众是谁呢?就是群儿吗?司马光也在里面吗?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掉水瓮里,他们在干什么?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去找大人来救命了,其实就是“弃”。
4.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交流:光持石击瓮破之,之就是“瓮”呀。
5.通过司马光救人的故事,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起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儿得活。
(四)总结学法,熟读成诵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古文跟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如字数少、不好懂等,还知道借助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反复多读等方法来读懂小古文,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现在你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来,自己试试看。接下去请翻开语文课堂作业本,开始写字,先把我们课内指导过的这几个字写一写 。
(五)合作表演,再现故事
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救人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自,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上官尚光——感恩亭),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根据动作描写,评价表演是否准确:“没水中”的孩子,“登一跌一没”;司马光:“持一击一破”。
(六)知识锦囊,积累拓展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jiàn)》,小时候勤奋好学,也很聪明,课文写的就是他小时候的真实故事。自古英雄出少年: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作《七步诗》、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骆宾王七岁《咏鹅》。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