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届先知模拟试卷理综生物部分试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硝化细菌、蓝藻、黑藻的细胞核中都有染色体
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胰高血糖素、雄性激素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C.效应B淋巴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质和糖被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1.D 硝化细菌、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核中只有一条大型环状DNA,没有染色体;雄性激素是脂质,在内质网上合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质和糖类,不是糖被。
2.在人的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最近上
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沉默之谜。请你推测上海科学家对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可能是( )
①突触小体内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④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D 造成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的“沉默突触”,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由于没有受体,不能接受递质的化学信号,二是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
3.在一固定体积的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并测定其菌体数量变化(a点时添加青霉素和新鲜培养基),结果见下图。下面对该菌体数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c~d段菌体数量不再增加,这与使用青霉素有关
B.a~b段种群中抗青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明显升高
C.d点开始出现的变化说明d时一定是再次加入了青霉素
D.曲线后一次波峰略低于前一次波峰一定是培养基遭受杂菌污染
3.B 考查微生物生长曲线和生物进化理论及生态因素。A错,c~d段是受一定容积和一定量的培养基所限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B正确,青霉素起选择作用,将少量抗青霉素基因突变选择下来,大量不具有抗青霉素的菌体死亡裂解,a~b段种群中抗青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明显升高;C错,d点开始也可以是进入正常的衰亡期;D错,在b点之后,可能随青霉素一同加入的新鲜培养基的量少于先前的量,菌体数量并不能达到先前的最大值,所以提前到达稳定期,杂菌污染的可能也有,但是不一定。
4.我国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合成了一种具有镇痛作用而又不会像吗啡那样使病人上瘾的药物——脑啡肽多糖(类似于人体中的糖蛋白)。在人体细胞中糖蛋白必须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才能形成。如果要采用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让微生物来生产脑啡肽多糖,应该用下列哪种微生物作受体细胞 ( )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T4噬菌体 D.放线菌
4.B 脑啡肽多糖的化学本类似于人体中的糖蛋白。从题中可以看出,糖蛋白的合成必须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只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内,大肠杆菌和放线菌都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T4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自己不能合成蛋白质;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细胞中有内质网和核糖体,可以合成糖蛋白。
5.右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
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B.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少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
5.D A正确,甲和戊都属于生产者。B正确,甲→丙→乙→丁→辛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
食物链。C正确,丙种群数量下降10%,通过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
变化。D错误,乙和丙也属于竞争关系、捕食关系。
30.(20分)玉米是高产的主要粮食作物,在世界谷类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居第3位;平均单产则居首位。玉米子粒有甜和非甜两个品种,种皮有黄色和白色之分,植株有高茎和矮茎两种。现将纯合的黄种皮甜玉米植株的花粉给纯合的白种皮非甜玉米植株授粉,结出的种子全是白种皮非甜玉米,将这些种子全部种下后自交,结出黄种皮种子,请回答相关问题:
(1)种皮的颜色中,显性性状是 ,将玉米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类型杂交,
再将F1连续自交,种皮颜色的性状分离出现在 代所结的种子中,表现为白
色种皮甜玉米的占这些种子总数的 (假定玉米子粒的甜与非甜性状由胚的基
因型所决定)。
(2)将上述3对基因均杂合的植株做父本进行测交,所结种子的表现型为 ;
将这些种子全种下去,高茎植株占总数的 。
(3)种皮的颜色是由细胞中的色素决定,已知该色素不是蛋白质,那么基因控制种皮的
颜色是通过控制 来实现的。
(4)现有两个玉米品种,其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科学家将它们的花粉除去细胞壁后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再把这些融合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培育出了玉米新品种。
①上述育种方法采用了___________技术,其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
②取两品种玉米的定量花粉进行细胞融合,可以得到____________种基因型不同的两两融合细胞。
③在植物组织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同细胞所含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有明显差异,其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每空2分,共20分)
答案:(1)黄色 F2 3/32(2)白种皮甜玉米、白种皮非甜玉米 1/2 (3)有关酶
的合成(4)①植物体细胞杂交 生物膜的流动性和细胞的全能性② 6(提示:6种基因型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③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对遗传实验的分析和设计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对种皮性状种皮的
表达有所了解。某代个体的种皮性状是在自身结的种子上体现出来的,即F1所结种子种皮的性状时F1自身的基因型决定的,若要观察F1自交产生后代的性状分离现象,则要等待F1的后代(F2)所结种子。(1)由题干中“将纯合的黄种皮甜玉米植株的花粉给纯合的白种皮非甜玉米植株授粉,结出的种子全是白种皮非甜玉米,将这些种子全部种下后自交,结出黄种皮种子”可知,亲代为纯合的白种皮和纯合的黄种皮,子代为黄种皮,黄种皮为显性性状。F1为杂合子,自交后代为F2,将会出现型状分离。
31.(22分)根据所学内容和实验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I.某同学利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NaHCO3溶液对小球藻光合速率的影响。请回
答下列问题:
①试管A内应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管B内应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此装置的红色液滴调整至正中处,然后放在光下连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NaHCO3能提高小球藻的光合速率。
II.利用红外线测量仪可以灵敏地测量一个密闭小室(容
积为1L)中的CO2浓度变化。在甲、乙两个密闭、透明玻璃小室中分别放置叶面积都是10cm2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层量CO2浓度变化(假设实验期间温度等条件适宜且不变),结果记录于下表:(CO2浓度mg/L)
记录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甲小室(A植物叶片)
150
110
75
50
35
18
8
8
8
8
乙小室(B植物叶片)
150
113
83
58
50
48
48
48
48
48
根据表中记录到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密闭小室中的CO2浓度变化的趋势是 。
(2)从记录的结果看,0~25min期间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当记录时间在35~45min期间,CO2浓度维持在相同的水平上,其原因是
。
(3)下图为植物叶片结构示意图。根据上表数据推测A植物相当于下图中的图
(填“a”或“b”)。
(4)如果将大小相同、长势相似的A种植物和B种植物一起培养在同一个密闭的钟罩内,
一段时间后,它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A种植物 ,B种植
物 ,原因是 。
31.(22分,每空2分)
I.答案合理给分,有以下两种回答,实验设计与结果相对应即可得分。
回答一
回答二
①适宜浓度的NaHCO3溶液和小球藻
①适量的蒸馏水和小球藻
②与试管A等量的蒸馏水和小球藻
②与试管A等量的适宜浓度的NaHCO3溶液和小球藻
③毛细管内红色液滴移动的方向
红色液滴向左侧移动
③毛细管内红色液滴移动的方向
红色液滴向右侧移动
II.
(1)先逐渐降低,后保持稳定(2)CO2浓度 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或
叶片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3)b (4)生长良好 逐渐衰弱,最后死亡 A植物能在CO2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B植物不能(或A植物
固定CO2的能力比B植物强)
【解析】I.有两种答案,两支试管中添加的物质可以更换,但是结果不同详见答案;光合作
用的强弱通过观察毛细管内的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来衡量。
II.表中CO2的浓度先降低后稳定;题中提到给与充足的光照,因此影响光合作用的
因素为CO2的浓度。35~45min期间,CO2浓度保持不变,是因为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a、b两个图片分别为C3、C4植物的叶片结构,表中的数据表明,A植物能利用低浓度CO2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属于C4植物, B植物不能利用低浓度CO2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属于C3植物, 在同一个密闭的钟罩内将A种植物和B种植物一起培养,由于CO2浓度越来越低,C4植物可正常生长,C3植物不能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