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余多少钱》教学设计
南照镇中心小学:谢伟伟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加减混合运算,这节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节余多少钱”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本节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用画图来分析和理解数量关系。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自动生成解题思路,得出解决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体会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
学情分析
无论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还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对本节课的话题都不会陌生。学生会或从媒体,或从家人、朋友的渠道了解农民工及其家庭的一些问题,或有过亲身经历,这些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感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直观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复习
1、妈妈这个月收入2000元,爸爸这个月收入3000元,淘气家这个月一共收入多少钱?
2、小东家上个月收入980元,上个月小东家花了790元,小东家上个月节余多少钱?
活动2【导入】谈话引入
介绍引入: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达到二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劳动。但另一方面,农村却又更多的留守老人和孩子。他们靠亲人在外打工寄回的钱,精打细算地过生活。还尽量有节余,如果家里有急事,可以用来应急。亮亮一家就是这上亿家庭种很难过的一员。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节余多少钱的知识。
活动3【讲授】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不同算法
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八月结余了多少钱?”)2. 探究“八月结余了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1)师:你会列式解答吗?(2)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800+185-745或800-745+185,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看看它与我们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预测:我们前两节课学习的是连加、连减,而今天的算式里有加有减。
这样的运算我们叫它“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强调: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先加后减或先减后加都是有道理的,要弄清运算顺序,计算要特别细心才行。
3、探究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这个问题。
如果九月节余260元,十月节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重点引导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
预设:
学生A:需要知道两个月各节余多少元。
学生B:首先要知道十月节余多少元。
学生C:左直观图表示九月和十月节余钱数的数量关系。
学生D:右直观图不仅表示两个月节余钱数的数量关系,而且还能表示两个月节余钱数的总和。
学生E: 260-30=230(元) 学生F: 260+(260-30)
260+230=490(元) =260+230
=490 (元) (注意:加小括号的意义)
活动4【练习】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活动5【讲授】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学会了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那么,谁能告诉大家在运算时要注意什么吗?(学生自由交流)
板书设计
节余多少钱
分步算式:
260-30=230(元) 260+230=490(元)
综合算式:
260+(260-30)
=260+230
=49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节课让学生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常遇见的收入和支出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更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