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5 23:2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位男子面对伊人唱出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蒹 葭
《诗经.秦风》
听读
1、给生字注音
3、注意诗歌的情感
2、注意诗歌的节奏
如轻重、缓急、抑扬


(1)溯洄( )从之

(2)道阻且跻( )

(3)宛在水中坻( )

(4)宛在水中沚( )


sù huí

chí

zhǐ
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每章前两句,语速应缓慢,读出苍凉味。
”溯洄“、”溯游“两句,动作焦急急迫,语速应较急促。
”道阻且长“等句,语速应慢,体现险阻重重。
”宛在“三句,应读出失望、怅惘之情。

朗读指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蒹葭
配乐朗读 展示自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一、结构美
重章叠句
二、图画美

苍苍

凄凄

采采
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的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为霜
未晞
未已


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时间的发展轨迹,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了男子的执着追求。
这位美丽的女子在哪里呢?
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把伊人在彼岸等待和主人公的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拓宽了诗意境。
追寻伊人的道路艰辛吗?
道路
方位










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心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你头脑中的展现的画面。

拓展练习
清晨,晶莹剔透的露珠点缀着河边白茫茫的芦苇,一个身影躲在那一片朦胧之中,你回眸一笑,顿时引起了我不尽的相思。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你又肯给我那个机会吗?我所爱的人儿,你还记得我们的初遇吗?虽然你站在水的那一边,却不难勾起我对你的无限遐想,一个转身让我惊叹于你的超凡脱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想来也就是这样的了。可美好的事物往往很容易破灭,突然间你从我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空气里只留下你身上胭脂的余香。我不得不在这芦苇丛里找寻你那一抹美丽的倩影,我愿逆流而上,却看见那道路的艰险与漫长,顺水而下,你又仿佛在那水的中央。芦苇还是如此的茂盛,露珠依然没有逝去,不同的是你站在河岸边浅浅的对我微笑,令我沉醉。如果说思念是一种错的话,我愿意永远的错下去,只因美人如玉。
美文欣赏
在芦苇河边你却仍然和我捉着迷藏,漫天飞舞的芦苇令我迷茫,也许上天早已知晓了我的心意,你拿着一支芦苇与我擦肩而过。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身而过。既然你我在前世有了这么多次的错过,今生的我怎会轻易放弃。为爱而伤,为情而苦,我只对你一人,就让那芦苇成为我们之间的信物,你的信物刺穿我心,却也透出了你的寂寞。我想紧紧地抓住你不放,将你拥入怀中,我要的并不是爱得轰轰烈烈,死去活来,我只要我们之间能够相濡以沫,细水长流。你可曾知道当你害羞地将芦苇交予我时,我是多么的惊喜,风中翩翩起舞的芦苇给我们助兴,你脸红地跑开,你的羞涩令我心动,我知道你是逃不掉的,我们也再不用分隔于两岸,因为,我们之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才刚刚开始!
美文欣赏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历来对“伊人”的解读: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 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心情。

“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中水的意象有“阻隔”和无尽“的含义。
蒹葭与秋水结合,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而这种凄凉迷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一的。
“伊人”,多数人想象成一位女性,她长裙飘飘,款款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之中,她遥远而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心中一个令人惆怅的情结。

“秋水伊人”

解读《蒹葭》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不懈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经》语言特点:
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每一小节内容基本相同,
只是改换了几个不同的词。
原因:这是因为民歌主要是口耳相传,这样吟唱的好处是便于记忆,便于传播开去。

回顾旧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起来 称之为《诗经》“六义”。
就是铺陈直叙。
就是比喻。
托物起兴,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内容。



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在水一方(之湄、涘), 宛在水中央(坻、沚)
不畏艰险,上下求索,可见渴慕之致
①执著追求:
②历经艰险:
③求而不得:
④渴慕伊人:
内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