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题目: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执教教师: 贵阳二十三中生物组 赫萍
大家好!我 ( http: / / www.lwcool / )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在这里我 ( http: / / www.lwcool / )主要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法的选择、教学的设计思路、预计教学效果和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人的性别遗传”是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的一个重点,是对八年级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一课。
本节课在整章书的编排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深化,即主要运用前三节的知识解释学生关注的人的性别遗传问题,可以说是遗传知识的扩展;启下是为后面学习“生物的变异”奠定基础。就知识而言,要了解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并且通过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理,从小培养科学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增强学生维护男女性别自然发展的社会道德感。因此,无论从知识的形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本节课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认同男女性别合理的重要性。
确定以上目标的原因是: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深化,是对前三节知识的运用。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 ( http: / / www.lwcool / ),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3)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解读数据的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加强团结合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确定以上目标的理由是:根据《课标》倡导教师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通过本节的学习,打开通向探索人体奥秘的大门,培养他们收集分析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社会、自然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关注我国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感;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素养。
确定以上目标的理由是—— 课程具体目标要求:“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这些目标要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广度和深度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做好。我个人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主要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体验和培养。例如,学生的调查活动、模拟探究、资料分析、学以致用等活动的积极参与,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
我 ( http: / / www.lwcool /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 ( http: / / www.lwcool / ),学生已经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 ( http: / / www.lwcool / )确立重点的依据。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掌握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认同男女性别比例合理的重要性”。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过程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十分抽象,难以理解,考虑到初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教学内容提及的“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难以掌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在以下两方面: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理;增强学生的社会道德感。
二、学情分析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授课的班级情况介绍)。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初二的学生,初二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在授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授课的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但不能忽视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参与模拟探究生男生女几率的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更利用于学生掌握。在备课时考虑到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稍加引导,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要点,学生易学、乐学。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探究式教学法
义务教育生物新课程的教学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我希望培养学生通过探究法去获取知识。美国科学教学标准中提到: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主要是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完成了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自主地思考、分析问题,亲历知识的再现过程。学生通过讨论了解人的性别差异与性染色体有关,通过动手实践探索生男生女的奥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我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提问,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从而科学地了解性别——这一特殊的性状,科学地理解性别是怎样决定和遗传的,学会正确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3、CAI辅助法
我选择此辅助教学方法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它直观、信息储存容量大、方便、快捷,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四、教学的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初二的学生,学生对于性别是如何决定和如何遗传的问题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我想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授课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创设情景(由鸡到人的一组图片),唤起学生现有的知识,老师稍加引导,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并诱导学生去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使主动学习落到实处,学生易学、乐学。再通过我设计的一系列提问,让学生自己推测出“人的性别决定与染色体有关”的结论,很自然的导入了对“男女染色体的差别”的探究。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从而科学地了解性别——这一特殊的性状,科学地理解性别是怎样决定和遗传的,学会正确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对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这部分知识,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以致用等教学环节来突出重点,达到了师生互动的效果。又考虑到初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模拟探究生男生女几率的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关于“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认同男女性别合理的重要性。”等知识要点,我先后采用了模拟探究——填图练习——社会调查——资料分析——学以致用等环节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学生能从活动中充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关注我国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道德感。
五、预计教学效果
评价方面 目标 重难点 教学法的选择 不同层次学生的收获
预计教学效果 80% 70% 比较好 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能达到80%的“三维”目标;中等程度学生要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做到看、听、记即可
六、课后反思(目标 重难点 教学法的选择是否恰当 不同层次学生收获怎样 )
我在这次执教中体会最深的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要准备充分。教师首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好收集资料、研究教材、设计教案、试教反思等环节。另外,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生物新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备课时要求学生也“备学”,也就是要求学生做适当的预习。让学生参与来一起准备教学活动,特别是一些实验材料的准备(如:不透明装置的制作)。由于有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将会更顺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准备,不但培养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而且对上课或者实验更加珍惜,同时使学生的课前预习基本上得到了落实。通过参与了这次研讨课,我真正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