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鉴别方案正确的是( )
A.用水鉴别NH4NO3、NaOH、CuSO4三种固体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CO2、N2三种气体
C.用灼烧的方法鉴别木炭粉、CuO、Fe3O4三种黑色粉末
D.用NaCl溶液鉴别H2SO4、Ca(OH)2、Na2CO3三种无色溶液
2.某地成功处置了一辆满载三氯化磷(PCl3)的车辆泄漏事故.三氯化磷是一种重要的无极工业产品,无色液体、密度1.574g/cm3 (21℃),熔点-112℃,沸点75.5℃,易燃.遇水反应生成亚磷酸(H3PO3)和氯化氢,与有机物接触会着火.下列对三氯化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B.运输途中应防雨淋和防高温
C.运输过程中如果发生燃烧时,可以用水浇灭
D.三氯化磷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钡餐是硫酸钡的悬浊液,可用于 x 射线检查肠胃病
B.福尔马林能杀菌消毒,干冰可作制冷剂,都可以用于食品保鲜
C.河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杀菌消毒等物理净化方法可得自来水
D.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应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4.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宜兴。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A.节能减排,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 B.方便生活,推广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C.绿色出行,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D.变废为宝,回收秸秆加工为生物柴油
5.下列各选项中,实验操作能够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说明瓶中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
B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塌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C
验证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是否分解放出氧气
在试管中加入5mL 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
D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
常温下,同时分别向同体积的盛满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的集气瓶中滴加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A.A B.B C.C D.D
6.下列对相关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
B.CO常用于冶炼金属,是因为它具有还原性
C.石墨能作电极,是因为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D.家宴上西凤酒满屋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7.“众人植树树成林”。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B.提倡使用环保购物袋
C.禁止污水随意排放 D.禁止化学工业生产
8.学以致用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体现知识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可减少空气污染,符合低碳环保理念
B.欲除去烧水壶巾的少量水垢,可用食醋浸泡洗涤
C.室内的燃煤炉子上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D.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与之相违背的是( )
A.利用风力发电 B.增加绿化面积 C.废水达标排放 D.直接焚烧垃圾
10.下列对“化学与生活、环境”的认识不科学的是
A.催化处理尾气,减轻空气污染 B.采用碳捕集技术,实现碳的循环
C.加大燃煤发电,保障电力供应 D.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11.CO2气体排放过多会造成地球温度升高,引起许多生态问题,1997年联合国各成员国就如何减少CO2等的排放达成一项《京都议定书》,但作为世界最大的CO2排放国的美国却拒不执行,这是对世界环保事业最大破坏,下列措施不利于控制CO2排放的是
A.鼓励家庭购买轿车,减轻公共交通的压力
B.积极开发氢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
C.在安全可靠前提下,提高核电在电力生产中的份额
D.积极开展植物绿化活动,建立绿色家园
12.下图为“中国节能”标志的是
A./ B./ C./ D./
二、实验题
13.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
/
(1)用甲装置电解水. a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开启b管活塞,用燃着的木条接近b管尖嘴口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用乙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①蜡烛中含有氢元素,依据的现象是______;
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3)用丙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A 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 B 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C 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D 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E 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消耗氧气的体积.
三、推断题
14.下列物质均为初中常见物质,其中A能使带火星小木条复燃,B为黑色固体单质,C为黑色固体氧化物,F为紫红色固体单质,E为铁锈的主要成份,G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回答下列问题:
/
(1)D物质为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D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G物质的用途为:_____。
(4)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5.A、B、C、D、E为初中是常见的五种物质,A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B、C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F是紫红色固体单质,G的溶液为浅绿色,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
(1)D的化学式为______;G的名称为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反应③的现象为______。
/
16.A-E分别是氢气、二氧化碳、氢氧化钙、木炭、氧化铜中的某一种,A是最轻的气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其中实线表示物质间可以相互反应,虚线表示物质间不能相互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物质E的化学式 _________。
(2)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A与B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4)虚线中存在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7.下图1为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某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下图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固定装置。但就下面的实验操作顺序问题出现了分歧:小丽认为先通一段时间CO排净空气,然后再点燃A处酒精灯和C处酒精灯,小亮觉得这样做不好,他的理由是:_____;小亮主张先点燃A处酒精灯和C处酒精灯,然后再通CO,小菊又提出反对,她的理由是:_____,老师认他们的反对意见都有道理。请你帮助这两位同学解决他们的困难,你的办法是:_____。
/
小红为了探究CO是否能还原CuO,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实验发现CO与CuO加热后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粉末。请你参与该研究过程:
[研究课题]探究红色粉末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
(1)有关物质的颜色:Cu:红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溶液:蓝色。
(2)CuO和Cu2O都能和稀硫酸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uO十H2SO4=CuSO4+H2O; Cu2O+H2SO4=CuSO4+Cu+H2O
[猜想与实验]
(1)如果硬质玻璃管内红色粉末为一种物质,请猜想它的成分,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测。
猜想
简单实验方案
现象
CO和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五、计算题
18.瓦斯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存在煤矿坑道中。当煤矿坑道中瓦斯气达到一定浓度范围,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CH4与O2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爆炸最强烈。求煤矿坑道中瓦斯爆炸最强烈时CH4的体积百分含量(同温同压时,气体分子个数比等于其体积比)。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_____
19.我国科学家合成出羟基磷灰石[Ca5(OH)(PO4)3](相对分子质量等于502)超长纳米线,成功地研制出新型耐火纸。在1000℃的高温下,这种耐火纸仍然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使“纸能包住火”成为现实。
(1)羟基磷灰石由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是(列出计算式即可)_____。
(2)1000℃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用耐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
参考答案
1.A2.C3.A4.B5.D6.A7.D8.C9.D10.C11.A12.B
13.O2 尖嘴口处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 与氧气接触 C
14.CO CO+CuOCu+CO2 灭火等 2C+O22CO
15.Fe 硫酸亚铁 C
O
2
+Ca(OH
)
2
=CaC
O
3
↓+
H
2
O 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16.C Ca(OH)2+CO2=CaCO3↓+H2O 置换反应 CuO+CO/Cu+CO2或2CuO+C/2Cu+CO2↑
17.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对空气有污染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容器内的空气混合,点燃后可能会发生爆炸 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或稀有气体,排净玻璃管内的空气,然后再点燃酒精灯;或去掉酒精灯,右侧导管口系一个气球,用于收集尾气,从左侧导管通入一氧化碳过一会儿再点燃酒精喷灯 Cu 将红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稀硫酸 不反应,说明红色物质就是铜 Cu2O 红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稀硫酸 反应且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红色物质是Cu2O
18.9.5%
19.四 温度没有达到羟基磷灰石的着火点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使火焰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