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2020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
1.古诗三首
村 晚
第2课时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自主预学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
②彩丝穿取当银钲。(把冰穿上彩线提在手中,当作钲。)
③敲成玉磬穿林响,(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④忽作玻璃碎地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理解意思
村晚
自主展学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如何理解题目“村晚”?
村晚
乡村傍晚的风景画
解题: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池岸
水中的波纹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bēi
口里含着
幽静美丽,体现喜爱
拟人
喜爱
“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衔:日薄西山、欲落未落
“山衔落日浸寒漪”
衔
浸:青山、落日倒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象。
浸
长满青草的池塘,快要落山的红日,真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此时牧童在干什么呢?齐读古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坐在牛背上
曲调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随口
牧童天真调皮,体现喜爱
悠闲自在
摇头晃脑
你能想象出牧童吹笛子时的样子吗?
读出儿童的天真无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那小牧童( )在牛背上,( )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 )地吹着自己编的( ),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后第2题)
小曲
慢悠悠地
横骑
有模有样
体会: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
自主练学
快来伴着音乐,带着对牧童的喜爱之情朗读一下吧!
朗读指导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背诵指导
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
村晚
【宋】雷震
( )/池塘/( ),
山衔/( )/( )。
牧童/( )/横( ),
短笛/( )/( )。
草满
无腔
归去
水满陂
落日
牛背
浸寒漪
信口吹
《村晚》这是一首描写 的诗,
抒发了诗人对 的 和 之情。
乡村晚景
乡村晚景
喜爱
赞美
景美:
优美恬静
天真烂漫
村晚
草 池塘 水
横牛背
信口吹
山 落日 寒漪
人乐:
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
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充满了童真童趣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不同之处
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
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
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拓展延伸
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小练笔
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课后选做题)
提示:改写古诗要注意保持古诗的内容基本不变,在原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恰当、通顺的语言描绘出诗的内容。
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改写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
《稚子弄冰》改写
三、把《村晚》改写成一篇小短文。(先回顾诗的内容,再结合画面意境,展开合理想象)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火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一个可爱的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往家走;他随口吹着一支短笛,老牛踏着笛声悠闲地把家还。
傍晚,太阳映红了整片天空,红得静,红得爽。而此时,一阵风吹过,池塘的水草便轻轻摆动,好像在跳舞似的,放眼望去,水草好像布满了池塘,在整齐地摇摆,犹如一个巨大的方阵。而水草后面,便是那清澈的池水,它们也有节奏地前进着,使人看到了一丝丝波澜。??? ??
此时的太阳是红得最艳。它倒映在那被群山环抱的池水中,就好像被大山妈妈用嘴巴含着一样,浸在这水波中。时而又有几只小鸟儿飞过,发出“啊啊”的叫声。怎能不使人陶醉于这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村晚(改写范文)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内容 1.古诗三首 村晚 第(3)课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课型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文中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自主预学】一、课前预学。1.课前搜搜诗人雷震的资料。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2.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稚子弄冰》,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①稚子金盆脱晓冰,(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 ②彩丝穿取当银钲。(把冰穿上彩线提在手中,当作钲。) ③敲成玉磬穿林响,(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④忽作玻璃碎地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4.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村晚》。【自主展学】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1.自由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读准:漪) 3.采用多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4.朗读节奏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古诗大意。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在文中标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1)陂(bēi):池岸。 (2)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的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引导交流,感知古诗大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四、朗读品味古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学生表情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村晚》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6.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练习背诵。【自主练学】读下面的诗句, 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情景: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体会: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自主拓学】五、比较三首的异同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 1.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 2.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3.充满了童真童趣不同点: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2.《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3.《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六、交流古诗,朗读品味。1.谈话激趣:都说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世界,他们眼中的生活是另一种生活,简单快乐、奇妙而多彩。有时候,活累了的大人们也希望自己重新成为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而这些千百年前的诗人,正是用一颗被唤醒的童心,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率真而轻快的作品。请大家拿出自己搜集的最喜欢的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分享给大家。 2.交流分享。 (1)《小儿垂钓》里的孩子是一个让路人保持安静,不要乱动乱问,一心想要钓鱼的顽童。但我们却一定可以从他眼里看到神采奕奕的好奇与渴望,甚至可以看到鱼儿上钩之前那绷着小脸的静静忍耐,待目的达到,可能紧接着就是一声欢呼,一脸欢欣。那是孩子毫不作假的快乐。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这里的儿童和所有的儿童一样,也都是天真无邪的,他们不懂得一个风尘仆仆的人怀着怎样热切的归心,对人世沧桑又有着怎样的感慨。他们可能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从未见过的人,可能拍着手跟在他身后想瞧瞧他有什么奇特。当然,他们也问出了一个面对陌生人时很寻常的问题——你从哪里来?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杨万里笔下,有很多清新自然的作品,无论是描写荷花的那些名作,还是这类刻画童趣闲情的诗,都有几分盎然的生机与美妙。这样一首关于初夏午后的诗作,即有入口之味,又有入眼之景,还有入梦之幽,亦有入心之闲。在现在这个时节读起来,是否也会带给我们一份别样的诗意呢? 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4)活泼可爱的孩子带给了诗人最本真的欢喜与生动,也带给了我们读者最富于朝气的鲜活。那么,如果拥有闲暇时间,你是否也想找个空旷的地方去放放风筝呢?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碧绿的湖面上,小娃撑船荡水痕;偷采莲,几分率真失大意。因为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他大摇大摆地划着船回去,所以一个长长的镜头呈现出来——浮萍一道开。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牧童、黄牛、歌声、蝉鸣,让我们看到田园的风光,也让我们听到自然的回响。而且诗中,既有林间放牧的怡然自得,还有意欲捕蝉的紧张安静,一个活脱脱的可爱小牧童形象就这样来到我们眼前。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堂小结: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的文化瑰宝,而唐诗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唐诗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读唐诗,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示例:《村晚》改写作文? ??改写(1)通过重写或修改使适合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或情况。(2)把一种文体转变为另一种文体,把一篇散文改写成诗。(3)变换另一种写法,意思不变。(4)根据原著进行改编。(5)改变了以前的状态,使得未来从此在修改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村晚改写作文【篇一】?夏末初秋,乡村的傍晚真美!池塘边的青草和水中的芦苇长的十分茂盛,有的尖叶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水珠。雨过天晴,池塘里涨满了水,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小鱼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夕阳西下,与两座山相连接,好像被叼住了一样。这景色连同小桥和岸边的树木一起倒映在池塘中,随着池中细小的波纹晃荡着,起伏着。?这时,有一个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正走在回家的途中,他手中拿着一支短笛随便吹着,虽然不成曲调,但那悠扬的乐声能传得很远很远,仿佛连小鸟也随着他的乐声翩翩起舞了。??? ?村晚改写作文【篇二】??? ??傍晚,太阳映红了整片天空,红得静,红得爽。而此时,一阵风吹过,池塘的水草便轻轻摆动,好像在跳舞似的,放眼望去,水草好像布满了池塘,在整齐地摇摆,犹如一个巨大的方阵。而水草后面,便是那清澈的池水,它们也有节奏地前进着,使人看到了一丝丝波澜。??? ??此时的太阳是红得最艳。它倒映在那被群山环抱的池水中,就好像被大山妈妈用嘴巴含着一样,浸在这水波中。时而又有几只小鸟儿飞过,发出“啊啊”的叫声。怎能不使人陶醉于这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