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05 22:4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推行儒学教育
C. 破格录用人才
D. 窒息学术空气
2.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包括( )
①分封制 ②中央集权制 ③郡县制 ④行省制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3.今天我们强调要“以德治国”,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 汉高祖时期
B. 汉武帝时期
C.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D. 汉光武帝时期
4.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一位外国人曾这样评价:“一个能够修筑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克服不了的。”秦长城的主要功能体现在( )
A. 扩大秦朝疆域
B. 炫耀国威
C. 划定国界
D. 军事防御工程
5.中国与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最早是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进行的( )
A.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B. 丝绸之路
C. 新航路的开辟
D. 郑和下西洋
6.中学生丁忞和丁澄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开展了历史考察,他俩考察了下列四大建筑,其中属佛教建筑的是( )
A. 陕西韩城太史祠
B. 河南洛阳白马寺
C. 四川成都青城山
D. 福建泉州老君像
7.甘肃天水的一座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用麻做的纸,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它出现的朝代应该是 ( )
A. 秦朝
B. 西周
C. 西汉
D. 东汉
8.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母亲和妻子一族统称为( )
A. 外戚
B. 宦官
C. 将军
D. 豪强
9.汉武帝时,地方上的诸侯国被越分越小,该项措施是谁采取的建议( )
A. 董仲舒
B. 主父偃
C. 管仲
D. 王猛
10.如果研究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衰亡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入选( )
①外族的入侵②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③农民起义的爆发④少数民族的叛乱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11.近年来,东突厥恐怖分子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 设置西域都护
B. 设置驻藏大臣
C. 丝绸之路开通
D. 设置澎湖巡检司
12.收集民间药方,撰写《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医学家是(  )
A. 扁鹊
B. 华佗
C. 张仲景
D. 李时珍
13.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
A.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D. “福兮,祸之所伏”
14.下列说法中属于道教精神的是( )
A. 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B. 人的肉体是要死亡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C. 灵魂能够转生来世。
D. 今生忍受一切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15.两汉时人们称西域的地方是( )
A. 今内蒙古地区
B. 当时的安息和大秦
C. 当时的西方各国
D. 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16.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 指刘邦统治的时期
B. 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
C. 前后近40余年
D. “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17.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我国古代,也有一项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麻沸散。它问世于
A. 春秋战国之际
B. 秦朝
C. 汉朝
D. 新朝
18.下列关于下图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这次起义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
B. 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 起义领导人是陈胜和吴广
D. 起义过程中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政权
19.东汉初年刘秀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减轻徭役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又注重发展生产;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繁荣稳定的局面,史称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20.“王立群读史记”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吸引了不少历史爱好者观看。下列有关《史记》表述错误的是( )
A. 作者司马光生活在汉武帝时代
B.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D. 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革命首创精神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1)“秦皇”和“汉武”分别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2)秦皇、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听取的是谁的建议?
(3)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
----毛泽东
材料二:

请回答: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
(2)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二中的图一为秦统一货币图,秦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钱币是;图二为秦统一文字图,秦把作为规范文字。秦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秦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建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1)由材料可知,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2)汉初这种经济形势是怎样造成的?
(3)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其他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改变这种景象?最后出现了什么结果?
24.某班拟举办一场“寻梦丝绸之路”专题展,展览分为三个展区,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
展区一:地理篇

(1)请你将图l中的A和B补充完整,并指出西亚的安息古国在丝绸之路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展区二:人物篇
材料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也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
(2)你认为谁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 为什么?
展区三:文物篇

(3)图2、图3、图4是他们搜集的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物图片,它们反映了丝绸之路怎样的作用?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爱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书籍。由于触怒了汉武帝,遭受“腐刑”,获赦出狱后,仍旧发愤著书,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书。
材料二: 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材料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2)材料二是对他的哪部著作的赞誉?它属于什么体例?它的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4)材料三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学说。其主要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统一思想,以加强中央集权,来为其政治统治服务,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是指秦始皇时期所开创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所以②③说法符合题意,①④实行的时间与秦代不符,故答案选B项。
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故选C。
4.【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故选D。
5.【答案】B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以及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中国与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最早途径,故选B。
6.【答案】B
【解析】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寺庙。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称的皇帝的母亲和妻子一族为外戚;宦官是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将军属于政府官员;豪强指的是地方势力。故选A。
9.【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诸侯国势力强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包括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其影响是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开始走向衰亡;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外族的入侵和少数民族的叛乱在东汉没有出现。故符合史实的因素是②③,故选C。
11.【答案】A
【解析】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提示词“医圣”,结合课本所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C项符合题意;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A项不合题意;华佗制成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B项不合题意;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3.【答案】B
【解析】秦朝统治者实行暴政,无休止征发徭役、繁重的赋税、苛刻的刑罚,终于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带领九百多因雨误期的农民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
14.【答案】A
【解析】B、C、D项所说的都是佛教的教义,只有A项说的是道教,故选择A项。
15.【答案】D
【解析】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和以西更远的地方称之为西域。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对西域的沟通和管理。故本题答案选D。
16.【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刘邦即汉高祖,文景之治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期间近40余年的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历史。由此分析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麻沸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8.【答案】A
【解析】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秦朝的是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所以答案是A。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史实。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即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注意减轻人民的徭役、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注重发展生产;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这些措施,使得东汉的社会稳定下来,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繁荣稳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心”;A项是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C项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D项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盛世局面。故选B。
2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选项A是错误的,故选A。
21.【答案】(1)秦始皇 汉武帝
(2)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3)王国问题 颁布推恩令
【解析】(1) “秦皇汉武”是指秦始皇和汉武帝。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开国皇帝,于公元前230至前221年,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还用武力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并使西域和汉朝的交往日趋频繁。
(2)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读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3)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甚至还有铸币权,这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也就越来越小。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
22.【答案】(1)秦始皇 汉武帝 (2)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圆形方孔钱 小篆 郡县制 长城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分析题目,根据所学知识知道,秦皇汉武是指秦始皇,汉武帝,秦皇的功绩是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为了巩固政权,首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3.【答案】(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造成的。
(3)汉高祖。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最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景象。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西汉建立初期社会穷困,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西汉初期的经济状况的原因有: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历经长期楚汉相争,经济穷困,社会动荡;北方匈奴大规模南下,骚扰边境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指的是当时的皇帝汉高祖;为改变汉初经济困境,汉高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最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景象。
点睛:关于汉朝的考点,除本题涉及的汉朝初期的社会状况和措施以外,还需要重点掌握汉武帝时期采取的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和产生的历史影响。
24.【答案】(1)A:长安; B:大秦。作用:将中国的丝绸、漆器等商品转运到欧洲,同时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2)张骞。原因: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解析】(1)结合图片中的文字提示“河西走廊”、“玉门关”等,可知本题考查了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的长安出发,向西经河西走廊(今甘肃地区境内)、通往中亚(安息古波斯)、西亚,直到欧洲(大秦古罗马)。因此题中的A项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F为终点——当时的大秦。路线中的安息是现在的伊朗,它起到了转运站的作用,将中国的丝绸、漆器等商品转运到欧洲,同时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2)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这是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这条道路成为了沟通中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3)结合图片中的文字提示,可知在丝绸之路上出现过古罗马、波斯和汉朝的物品,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它是丝路沿线多民族的共同创造,所以又称之为友谊之路。
25.【答案】(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2)《史记》;它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屈原;《离骚》。
(4)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关怀和热爱之情。
【解析】(1)材料一中“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阅读了大量书籍……遭受腐刑……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书”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记》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写成了《史记》一书。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是《史记》一书。《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创作出很多优秀的诗篇,代表作《离骚》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屈原在这首诗里,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关怀和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