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综合测试(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综合测试(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1-06 14:4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第七章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共56分)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环境危机原因的是( )
A.环境污染 B.自然资源被破坏 C.人口的急剧增长 D.大力植树造林
2.下列对优生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优生有利于避免生出具有遗传疾病的孩子
B.优生可以通过婚前体检、孕妇定期体检和科学分娩等措施进行
C.优生是指孕妇多吃营养物质,使胎儿长得白胖
D.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3.有很多人用网捕捉麻雀、斑鸠、喜鹊等鸟类,这样做( )
A.有利于保护粮食作物 B.对鸟类没有影响
C.破坏食物链,容易造成虫害加重 D.为人们提供鲜美的肉食
4.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不应该( )
A.向河流排放污水 B.少用含磷洗衣粉 C.多植树造林 D.禁止捕杀珍稀动物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已越来越少。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青蛙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的是( )
A.栖息地和繁殖环境遭破坏 B.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C.青蛙之间的生存斗争加剧 D.人类的大量捕杀
6.常德石门某地因曾经进行过30多年的雄黄矿生产,导致现在山上光秃秃一片,后经专家确认雄黄矿中的“砷”对植物有严重的毒害作用。这种危害属于( )
A.酸雨 B.重金属污染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大气污染
7.对湖泊出现的水华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活污水不经处理排入湖泊,容易引发藻类过度繁殖
B.湖水温度升高是引起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因素
C.藻类植物过度繁殖,会破坏湖泊原有生态系统
D.藻类植物过度繁殖可导致鱼虾死亡
8.在农业生产中,下列措施对环境无污染的是( )
A.大量使用地膜 B.多施有机肥 C.喷洒农药灭虫 D.用除草剂除草
9.“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主题。提倡“无纸化”办公,公文、通知、宣传单等主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送,不再以纸质的形式下发,其生物学意义在于( )
A.节省办公经费 B.减少垃圾 C.实现现代化 D.保护森林
10.从2012年开始,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增PM2.5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为降低PM2.5的含量,下列做法不应提倡的是( )
A.大量植树造林 B.直接燃烧煤炭
C.充分利用太阳能 D.多骑自行车,少开汽车
11.发展绿色经济,实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以下做法不符合上述理念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颜危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要建设需要,可以不考虑环境问题
C.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活动,还生物更多更好的生存环境
12.绵阳能够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了让绵阳的环境更加美好,每个同学都应该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下列行为不应当提倡的是( )
A.及时举报向河道中直接排放污水的企业
B.不乱扔各种废电池以免造成重金属污染
C.劝说身边的人不吃用野生动植物做的食物
D.将水葫芦扔进河道中增加绿色植物种类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要我们国家减少了空气污染,我国就不会有酸雨发生
B.1998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灾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
C.为了保护环境,应该提倡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D.如果土壤和水环境遭到了污染,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受到的危害最严重
14.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是( )
①回收再利用 ②节约土地 ③防止环境污染 ④防止酸雨的发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44分)
15.(10分)图1为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曲线图,请结合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为1.3亿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3%。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自公元1600年后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
(2)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耕地属于非再生性资源,为了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应控制人口的________。
(4)人口过度增长,会导致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________环境。
(5)一些地方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进行了毁林种田、毁草种田等活动,这将会导致_______________等后果。
16.(18分)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生态规律办事,不能以牺牲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所以,首要任务是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1)从生态因素上看,改善西部环境首先必须解决________资源问题,它属于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因素。
(2)“退耕还林还草”是保护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改善生态平衡,实现________发展战略。
(3)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常发生沙尘暴,这些沙尘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一些地区植树造林,以乔灌结合搭配为原则,减少单一林种,原理是防止生态系统________种类过少,________简单,生态平衡被打破。
17.(16分)图2是酸雨形成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等,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呈气体状态,可随大气流动而飘移。因此,酸雨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
(2)酸雨对生物有极大危害: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________吸收利用;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等水源________,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威胁人类的健康;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________,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3)如何控制酸雨?请你提出两条建设性意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第七章综合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大力植树造林,绿化大地,有利于保护环境。
2.【答案】C
【解析】优生是通过男女青年婚前体检、孕妇定期体检和科学分娩等,避免生出有遗传疾病的孩子,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口素质。
3.【答案】C
【解析】麻雀、斑鸠和喜鹊等鸟类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人为对它们大量捕捉,会破坏食物链,使害虫失去天敌的限制而大量繁殖,数目增多,危害加重。
4.【答案】A
5.【答案】C
【解析】青蛙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栖息地和繁殖环境遭破坏以及人类的大量捕杀。青蛙之间的生存斗争不会使青蛙大量减少。
6.【答案】B
【解析】“砷”的密度较大,这种危害属于重金属污染。
7.【答案】B
【解析】水华是溴水中某些藻类大量繁殖形成的生态灾难,往往是由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人类排放的生活污水是导致水体需营养化的原因之一。藻类由于营养丰富而大量繁殖,形成厚厚的藻层覆盖水面,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导致鱼虾死亡,从而破坏湖泊原有的生态系统。水华的发生与温度升高没有直接关系。
8.【答案】B
【解析】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地膜会造成白色污染;喷洒农药灭虫和用除草剂除草都会污染环境;使用有机肥不仅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而且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会产生二氧化碳,使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大大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还对环境无污染。
9.【答案】D
【解析】纸张的制造需要消耗大量木材,“无纸化”办公可以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10.【答案】B
【解析】大量植树造林、充分利用太阳能以及多骑自行车,少开汽车都能减少固体颗粒排放,减少PM2.5污染;直接燃烧煤炭,生成的微小颗粒物会增多,增加PM2.5污染。
11.【答案】B
【解析】发展经济也要考虑环境问题,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发展经济,这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2.【答案】D
【解析】向河道中排放污水、乱扔废电池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吃野生动植物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应及时制止。水葫芦属于外来物种,它的大量繁殖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所以不提倡将水葫芦扔进河道。
13.【答案】A
【解析】酸雨是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结合而成的,酸雨可以随大气流动而飘移,因此酸雨不一定是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酸雨可以造成跨地域、跨国界的危害。
14.【答案】D
二、
15.【答案】(1)急剧增加
(2)人口数量大
(3)过快增长
(4)污染
(5)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16.【答案】(1)水 非生物
(2)生产者 自动调节 可持续
(3)防风固沙 调节气候 生物 营养结构
【解析】(1)西部干旱缺水,因此,改善西部环境首先必须解决水资源问题,它属于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
(2)“退耕还林还草”是保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改善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3)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的沙尘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等植被较少的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防风固沙和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一些地区植树造林,以乔灌结合搭配为原则,减少单一林种,原理是防止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过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平衡易被打破。
17.【答案】(1)二氧化硫 含硫量高的煤的大量燃烧 不一定
(2)植物 酸化 芽和叶
(3)①减少煤炭、石油的使用,多利用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如水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②限制高污染工厂数量,强制实施废气净化(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等的含量过高造成的。煤炭、石油等燃料的大量燃烧容易产生二氧化硫。酸雨对生物的危害极大,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煤炭、石油的使用,利用净化装置减少煤炭、石油等燃料燃烧时污染物的排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