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件(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6 08:5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统编版 三年级下册
宋 苏轼
1.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
能背诵古诗。
2.能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
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3.感受作者这首题画诗中丰富
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想象能力。
学习目标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惠崇:(965年-1017年),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现有诗作《北宋九僧诗》、画作《沙汀烟树图》等传世。
苏轼为惠崇画作《春江晓景》的题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名传千古。





新知讲解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根据划分的节奏,有感情地读出古诗的韵味。
理解诗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刚刚开放。
诗意:
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群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诗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
蒌蒿满地芦芽短,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
诗意:
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
理解诗意
读完前三句,这是晚景图中再现的情景:
4.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1.桃花刚开。
2.鸭子戏水。
3.蒌蒿长势很旺。
理解诗意
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诗意:
“正是河豚欲上时”
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这是作者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在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的时候,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理解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思考
试一试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主题概括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图诗,诗既再现画面,使人如见其画,又跳出了画面,使人画外见意,从而既再现画境,扩展和深化了画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提高
就惠崇的这幅画而言,只画出了桃花盛开、鸭群在水上、蒌蒿之密、芦芽之短,这是画家在自然界所能见到的,也是欣赏画的人在画幅上所能见到的。但是,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还写了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暖”,要思维才能想出的鸭“知”,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欲上”。这首诗的高妙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课堂练习
1、辩字组词: 崇( ) 芦( ) 豚( ) 蒿( ) 崇( ) 庐( ) 逐( ) 篙( )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课堂总结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临摹这幅画。
板书设计
桃花 三两枝
鸭子 知水暖
蒌蒿 满地
芦芽 短
河豚 欲上
惠崇春江晚景
(题画诗)
(看到)
(联想)
喜爱
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