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蝴蝶
教学内容分析
主要让学生了解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形成是因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白人、和非洲黑人这三大音乐文化互相交融而形成的。通过学习印第安歌谣《蝴蝶》感受拉丁美洲印第安音乐的热情洋溢、激荡人心的气氛及充满动感的节奏特点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拉丁美洲印第安的音乐,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对歌曲的情绪及音乐特色做讨论学习,加深学生对当地音乐的理解,从而感受其音乐特色。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唱印第安歌谣《蝴蝶》初步了解拉丁美洲土著印第安的音乐文化,并能够随着音乐节奏进行简单的舞蹈律动。
过程与方法
先由老师讲解拉丁美洲印第安,示范并带唱方式学歌,进而在学舞蹈动作的过程中,慢慢地让学生学习乃至熟练歌曲。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拉丁美洲土著印第安的音乐特色,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化。通过表演舞蹈,培养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拉丁美洲土著印第安的音乐特点。
难点:学会演唱玻利维亚歌曲《蝴蝶》,并表演舞蹈律动。
教学方法
教 法
视、听、教结合法及舞蹈带动学唱法。
学 法
听 学 分辨,在学习舞蹈动作过程中学会整首歌曲。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教学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打节奏:X·X XX |XXX XX ||方式,介绍“哈巴涅拉”是拉丁美洲的一种舞蹈节奏,引入拉丁美洲音乐
观看《拉美文化介绍》视频,思考:拉美是由哪三大人种互相混居,文化互相影响的?
播放视频
提问:拉美是由哪三大人种互相混居,文化互相影响的?
观看
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进入印第安音乐意境。
讲授新课
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形成是因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白人、和非洲黑人这三大音乐文化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而印第安人是属于亚洲蒙古人的分支。
学唱玻利维亚印第安歌曲《蝴蝶》,重点学会歌曲的演唱,把握好快节奏的准确度,并感受歌曲带有舞蹈性的风格特征,能够随着音乐节奏进行舞蹈律动。
1、视唱简谱
2、演唱歌词
3、舞蹈学习
4、成果展示
二、欣赏《飞逝的雄鹰》
1、《飞逝的雄鹰》是秘鲁民歌,是一首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南美秘鲁民歌,1780年,Tupac Amaro 在领导一场反抗西班牙人的起义中被害,死后变成一只Condor,永远翱翔于安第斯山上,体现秘鲁人民对自由的追求不息
2、欣赏《飞逝的雄鹰》中文版
3、欣赏《飞逝的雄鹰》的乐器版,印第安独特乐器“芦笛”演奏。
讲解印第安人在发现新大陆之前就创始了玛雅文化、阿兹台文化、印加文化。
教师带唱一遍简谱
学生整体完成自主视唱简谱
教师带唱一遍,先慢速学唱,再加速至原速演唱
教师编好四个简单舞蹈动作,逐个动作教学,然后串联起来,配上歌曲的歌词,就成了一个简单的表演唱歌曲。
请学生出来小舞台,把刚刚学会的表演唱展示给同学看,教师加以表扬点评,鼓励全部学生一起参与表演。
讲述印第安民歌《飞逝的雄鹰》背后的故事
播放音乐,在音乐播放之中提问:歌曲中间的情绪和节奏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播放视频,提问此乐器与我国哪样乐器相似?印第安人的长相与亚洲人相似吗?为什么?
聆听,讨论
学生跟唱
自主视唱简谱
慢速跟唱,再加速跟唱
学生学习舞蹈动作,熟练之后串联起来。
学生在小舞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专心聆听,了解《飞逝的雄鹰》背后的故事
讨论回答
(情绪变得高涨,节奏突然加快,表示印第安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人们对印加王的怀念越来越强烈。)
细心观察,讨论回答
(排箫;长相与亚洲人相似,肤色相似,因为印第安人是亚洲蒙古人的分支,旧石器时期迁移过去定居)
进一步了解印第安人
初次接触歌曲旋律。
熟悉歌曲旋律,加深学生旋律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在开心活泼的瞬间学会歌曲的演唱。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欲。
让学生了解歌曲悲壮风格源自于歌曲背景。
感受歌曲的悲壮的赞美之情,感受歌曲的情绪变化及其意义。
感受不同版本的音乐带来的音乐情感;了解印第安特色乐器“芦笛”;了解印第安人长相特色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土著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风格,学会了印第安歌谣《蝴蝶》的表演唱,了解了印第安乐器“芦笛”。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混合型音乐和热情桑巴之国巴西的音乐。
课堂练习
学会玻利维亚民歌《蝴蝶》的表演唱,通过小舞台展示给同学看。
课外探究
混合型音乐有那几个地方混合的音乐?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略);课题;两个特色节奏的练习(XX XX |XXX XX ||
拉丁美洲哈巴涅拉节奏型 X·X XX |XXX XX || )
教学后记
学生对表演唱内容有浓厚兴趣,效果良好。
鉴于八年级学生的基础,应多做一遍视唱简谱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