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河中石兽 课件+朗读(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河中石兽 课件+朗读(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7 09:05:29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21张PPT。七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24 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立意。
2.从故事中认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客观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激情导入 【课题解析】
标题“河中石兽”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谥号文达,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负责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自主预习 【知识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臆(yì) 欤(yú)
2.解释通假字。
不更颠乎(“颠”通“癫”,疯狂)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今义:用来听声音的器官)
(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4)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
(5)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自主预习4.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自主预习自主预习本文初读,整体感知。自主预习(1)学生先听读课文,注意节奏、重点、语气等,再相互评读,在小组内选出一人试读,教师参与讨论、点评。
(2)文中出现了哪三个人物?他们议论的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他们讨论的对象是“河中石兽”。合作探究1.文本探究
(1)疏通文意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及“学生用书”中的“课文翻译”,逐字逐句对课文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互译,不懂之处在全班讨论。合作探究(2)内容探究
①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持什么观点?依据又是什么?
【交流点拨】寺僧——河水的下游——顺流下矣
讲学家——埋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河的上游——反溯流逆上矣合作探究②讲学家的“笑”与老河兵的“笑”有何不同?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出了河中石兽?
【交流点拨】老河兵与庙僧及讲学家不同,他长期在水上生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水文及地质状况,他的看法既有理论依据,又从实际出发,所以是正确的。他是笑讲学家自作聪明耻笑庙僧,却不知自己迂腐可笑。合作探究③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交流点拨】道理:说明天下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合作探究2.写作借鉴
(1)脉络分明,逐层深入。
【交流点拨】全文故事曲折,但只用短短200多字,脉络分明且层层深入,结构严密,余味无穷。本文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合作探究(2)说理透彻,思辨性强。
【交流点拨】本文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迁移拓展 熟读课文,你能根据老河兵的讲述画一画寻找石兽的原理图吗? 河中石兽最终被一个老河兵找到了,说明“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人际交往中,在处理事情中都应谨记这一点。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