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 5.1南屏晚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 5.1南屏晚钟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1-06 18:5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屏晚钟>>教学设计
学科年级:
七年级 下册
教材版本:
花城出版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能够唱准弱起拍、前倚音及唱满时值;会用自然和谐的声音进行合唱;初步了解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视、唱、析、创、分声部合作训练感受合唱的演唱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多声部合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歌唱中感受音乐表达的思想感情及音乐风格,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欲望。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近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在音乐知识与技能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弱起拍、倚音、反复记号和附点音符等音乐要素已有一定的掌握,因而,在这节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是三声部的音准、节奏、时值问题。在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方面同学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民族音乐中的民族调式、体裁以及创作手法还比较陌生,通过对这个作品的学习,让学生逐步了解民族音乐,喜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南屏晚钟》是我国著名曲作家王福龄和词作家方达共同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特点的歌曲。教材所采用的三声部合唱,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花城版音乐教材主编雷雨声老师编写的。音乐多采用弱起拍、连音线、倚音、反复记号和附点音符等,流行风格突出。
全曲为ABA曲式。A段旋律起伏不大,节奏紧凑,力度适中,附点音符突出,具有跳跃、欢快的特点,表达人们喜悦、轻松的心情;B段音区较高,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疏松,比较悠扬抒情,有空旷、飘渺的“回声”效果。加入三个声部后的音响效果更加立体丰满,仿佛将人们带到了美丽的西湖南屏山脚下,在夕阳西下时,听到远远传来净慈寺的钟声,悠远而怡然自得;第三部分是A段的重复。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歌曲的重点和难点是B段三声部的和谐演唱。高、中声部旋律明快、抒情,极易上口;低声部旋律低沉,多为同音高音符连续出现形式,极易跑调;三个声部节拍的配合。
五、教学环节与活动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热声练习
a、C大调音阶(打手号)
b、二声部练习
导入:1、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朗诵,走近西湖,聆听南屏山悠扬的钟声。朗诵《南屏晚钟》歌词。
2、板书新课:歌曲《南屏晚钟》
练唱
复习手号

聆听朗诵
每节课前的热身练习,长期积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准、音高概念:二声部练习里的音程都是本节新课歌曲里的主干音程,在课前单独拿出来练习,是为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做铺垫。
创设情境
过程:1、借助图片、文字简略介绍南屏晚钟及词曲作者。
2、播放歌曲《南屏晚钟》。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说出歌曲的情绪、速度怎样?
(2)、请同学们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
(3)请同学们听出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是否有重复或相同的部分?
了解创作背景
完整聆听
回答问题
了解歌曲,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歌曲风格。
培养学生在聆听中关注音乐要素的习惯。
3、A段单声部学习

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情绪的作用
4、(出示难点)B段三声部的学习:
a、听听歌曲 B乐段 ,请说出歌曲的节奏和情绪有何变化?
b引导学生击拍、学唱乐谱,唱歌词。
c指挥B段三声部合唱。
5、完整演唱歌曲,找一找歌曲中的主音与结束音.分析作品调性。
6、让我们加上身体律动带上情感来演绎歌曲吧
唱准弱起拍、连音线、倚音附点音符,注意反复记号的唱法。

分析三个声部旋律进行的关系,进行B段三声部合唱训练。
正确发声,感悟“回声”效果。
学习民族五声调式
加入响指、摇臂、击拍等身体律动,用优美的声音有感情的歌唱。
让同学们用掌握的音乐知识自主分析作品。
把充足的时间,放在学习B段三声部,解决本课重难点。
先分声部后合的训练,使每个学生在熟悉各自声部的前提下进行合唱,迅速达到和谐统一。

在动中歌唱,享受愉悦。
课后练习:
1、小组分声部练唱《南屏晚钟》。
2、预习《小城故事》,巩固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设计
1(自评) 歌唱方面: 新知识:
2(他评) 歌唱方面: 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