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06 22:14:3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单位
姓名

课题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三——5、太阳系
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教材是《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是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三个天体运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太阳系的天体。教材分为“认识太阳系”和“建立太阳系模型”两个部分。教材中,对各天体的介绍只是虽然学生们可能听说过太阳系中一些其他行星的名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直接观察到,因此学生们自己先查找资料,并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们认识太阳系,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对太阳系知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会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关于太阳系的信息。他们可能会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本课学习就要让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另外,虽说是六年级学生,但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也偏弱,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在头脑中难以建立立体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收集太阳系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在制作太阳系模型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
重难点
1)重点: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 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策略
集体交流、互相补充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太阳系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直接引入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系——太阳系(板书课题)。课前,大家做了不少功课了解太阳系,你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搜集到的知识吗?
直接引入,相信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展现自己,参与兴趣被激发。
二、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相互之间进行补充。(规范学生表达)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信息概况能力,以及信息交流的意识。
三、教师补充,形成完整认识
1、归纳总结“太阳系”组成(预设——解释学生疑惑:什么是矮行星、小天体有哪些等)。(板书:太阳系结构图)
2、课件补充:八大行星图片、太阳系运动模拟图
通过图片、资料的补充,完善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
四、建构太阳系模型
课件呈现:
八大行星与太阳体积对比
八大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数据
八大行星和太阳赤道直径数据
如果我们想要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应该怎样做:
按一定比例缩小
确定建立模型的比例。
通过图片与数据,帮学生建立形象、直观印象。
教师提示:按倍数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大小。
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那么模型中的各行星的距离和大小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缩小后数据表
3、分析数据,请学生思考:在教室里能建立此太阳系模型吗?在我们学校的操场上呢?
了解按比例建模的过程,并由此让学生了解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五、我的收获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面、能力方面、 学习方法等方面谈收获,提高学生能力。
板书设计
太阳系
太阳系
(天体系统)
教学反思
前几天观摩了井陉矿区第一小学的两节“生本教育”课,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课上与全班同学交流。这样的课堂是真正的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尤其是学生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令我感到震撼。我感受到自己自教学中的缺点:总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恨不得包办一切。义务教育小学课标指出“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我们总担心学生做不到、做不好,所以他们很多时候都被我们牵着鼻子走,这恰恰成了教学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回来后我一直在反思,“以生为本”,我们提了很多年但实际却没做到,关键在于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去做,学生没有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是教师的失职。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宇宙》,要求学生了解、认识有关宇宙的知识,学生对此内容也充满好奇,这不是一个契机吗?我决心做一次大胆的尝试。
今天学习了本单元第5课《太阳系》,课前布置作业——学生搜集有关太阳系的知识;课上大家充分交流,相互补充。我主要是搜集了一些太阳系的图片、太阳系天体运动模拟图、制作了八大行星与太阳的体积对比图,对学生知识进行补充,帮学生建立更直观的印象。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
课前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资料,达成了阅读探究目标(过程与方法)。
2、通过学生间相互交流补充,以及老师的图片、视频资源的补充,学生形成了对太阳系这一天体系统的认识,本课的知识目标达成,本课重点突破了;虽然没有实际建立太阳系模型,但通过了解按比例建比例的过程,学生能掌握这点知识,这样难点就突破了。
3、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对同学的汇报进行补充,在此过程中它们的能力是有一定提升的。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会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样情感目标也达到了。
有收获肯定也存在许多不足,这节课并不是特别流畅,并且学生的能力也不会在这一节课中成就,需要老师和学生长期的坚持与努力。
评课时,有位老师提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如何确立的,为什们是自西向东而不是自东向西?我认为:运动具有相对性,得有参照物,太阳是太阳系中不变的恒星,应以它为参照物,那地球的自转也应以太阳为参照物,就应看向阳的一面。这应是对的吧?还需专家给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