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君位继承规则方面,商朝时期曾经实行过兄终弟及的方法,但多次出现违规继承现象;西周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也有明显缺陷;秦汉以来,在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原则的情况下,选择“贤能”的皇子而非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现象逐渐增加。上述改变旨在( )
A.缓和最高统治集团的矛盾????????????????????B.增强君主治理国家的合法性
C.保持国家政权的持久稳定????????????????????D.强化继承人勤政爱民的观念
2.20世纪70年代曾在长沙马王堆与山东临沂先后出土的西汉帛画,虽然两地相距千里,但两地的帛画从内容到风格却极为接近。这表明( )
A.秦汉绘画形成了统一风格????????????????????B.秦汉统一推动了文化融合
C.山东先进文化被广泛学习????????????????????D.独尊儒术促进了绘画发展
3.唐朝均田制规定:“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云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奴婢不授田。朝廷这种做法( )
A.充分反映了农民的土地要求????????????????B.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C.主要是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D.实际上是按身份地位占有耕地
4.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中旨”(皇帝直接下达的圣旨)给一革职者复官,(徐)溥(内阁大学士)等言:陛下“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意即全都通过正常途径由内阁票拟), 幸门一开,末流安底,臣等不敢奉诏”。 徐溥的做法主要是基于( )
A.以前形成的传统????????????????????????????????????B.制度上的相关规定
C.个人的喜好和任性????????????????????????????????D.弘治帝的软弱无能
5.《大清新刑律》(1911年颁布)规定:“为庇护亲属而藏匿人犯及湮灭证据不罚,放纵或便利亲属脱逃减轻处罚、为亲属利益伪证及诬告免刑”。这反映了《大清新刑律》( )
A.没有受到西方法律的影响????????????????????B.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思想
C.将传统价值观融入法律中????????????????????D.导致我国司法制度的倒退
6.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印制的宣传画。据此可知国民政府( )?
军事上比较重视防御战略????????????????????
B.采取了全面抗战的抗战路线
C.对抗战胜利前途缺乏信心??????????????????
??D.采取了适应国情的军事战略
7.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57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和616个中心问题,提出了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这反映了党中央和国务院( )
A.在科技领域犯有“左”倾冒进的错误B.确立领先世界的科技发展战略
C.利用计划经济的优势加速科技发展????D.制定全面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战略
8.政治价值观包括政体偏好、政府偏好、政治重要性、政府信任度等内涵。依据政治价值观指数(2007年)的跨国比较图可知( )?
资料来源:WVS 2007。
A.代议制体制在西方一些国家引起普遍不满
B.俄罗斯人非常怀念苏联时代的政治体制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人民广泛支持
D.美国人民日益不满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9.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民主”一词在雅典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且同“人民的统治”联系起来。美国学者拉菲尔·雪利认为,“民主”一词是雅典政治的那些批评者所造。批评者所批评的主要是指雅典( )
A.没有给予所有雅典人公民权????????????????B.民主政治被少数利益集团操纵
C.公民行使民主权力的等级差别????????????D.公民的直接民主权力行使过滥
10.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认为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而创造的。这种思想在当时( )
A.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念????????????????B.体现了反对君主制度的精神
C.成为民主共和体制的理论基础????????????D.为三权分立理论打下了基础
11.《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7款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这项规定旨在( )
A.树立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B.维护弱小国家的独立、主权
C.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针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12.1973年发生的事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阿以战争爆发)使“欧洲管理论坛”将年会的讨论重点从管理领域扩展至经济和社会问题。论坛于1987年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并提供一个解决国际冲突的平台。平台推动括希腊和土耳其同意和平解决争端、朝鲜和韩国首次召开了部长级会议、东西德总理讨论统一问题等。上述现象说明( )
A.欧洲重新主导了国际事务????????????????????B.欧盟的建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C.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D.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成为世界潮流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节选(2019年11月1日)
材料二 汉字在使用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制约。一条叫做“简易律”,就是写字的人希望写得快,节约时间,这样就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于是造成汉字的一种演变趋向——简化。……所以在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里,我们就能发现好些逐渐简化的字形。汉字的字体演变,也大体显现出简化的倾向:小篆是对甲骨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
——董琨《中国汉字源流》
材料三 1909年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简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而停止推行。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又叫“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中国香港林明峰《汉字演化历史与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应当“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的原因。(8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的背景。(8分)
分析简体字推广的重要意义。(9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冯玉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民主当然是好东西,但民主化不是灵丹妙药。“在任何重大社会变革中,旧的制度往往发挥着非常重要,但又都不为人知的影响。”新制度不可能在空白中建立,必须考虑到旧的制度。因而,通过渐进的方式实现制度的渐变可能是民主化和国家转型的一种更好的路径选择。任何一个国家的情况都不一样,在民主化、社会转型过程当中都有面临不同问题。同样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是,综合考虑到自己的国情、现实的利益分配和内外因素,应该是民主化和国家转型中三个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冯玉军:民主化不是国家转型的灵丹妙药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照抄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白银危机(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价格大幅度上升,白银大量外流,引起经济危机)发生后,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银本位,实行外汇本位的法币制度。但从历史经验看,由于此举是以英磅、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的“外围”货币(法币与英磅、美元挂钩),因此币值稳定性决定于中心货币的支持程度。当二战后随着地缘关系改变,来自中心货币的支持趋弱,法币就被推向了恶性通货膨胀的不归路,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
材料二 与国民党尚有一定的金银储备和实体资产 (国有官僚资本) 作为货币发行基础相比,人民币问世之初不仅是“负资本”基础,而且是支出收入比将近3∶1的深度负债。其所引发的结果是一年多的时间里物价指数上涨了160多倍。新中国“人民币保卫战”,包括“银元之战”(打击银元投机)、“米棉之战” (打击米棉投机)、折实储蓄、折实公债等。另外新中国政府还采取了增收节支、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措施。人民币首先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很快成为全国唯一的稳定货币。
——温铁军等《土地改革与新中国主权货币的建立:建国初期“去依附”体制下的反危机经验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法币”发行失败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发行成功的原因。(7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班级: 座号: 姓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题干主要述及了三种历史现象:其一,在商朝时期,曾经实行过“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法,但是“多次出现违规继承现象”,在西周时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是该制度又存在诸多缺陷,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其君位继承规则是“在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原则的情况下,选择‘贤能'的皇子而非嫡长子继承皇位”,这些变化充分证明,在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了保持政权的稳定性,进而实现王位在“一姓”中能够“世袭”,故选C项;在“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之下,众多非嫡长子都有可能与嫡长子争夺皇位,这只能加剧最高统治集团的矛盾,而不是缓和其矛盾,排除A项;在“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之下,只有嫡长子具有治理国家的合法性,其他非嫡长子治理国家不具有合法性,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古代中国的“君位继承规则”,没有涉及君主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并且“勤政爱民”是实现君主实现国家稳定的手段,而不是其目的,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长沙马王堆与山东临沂相距千里,但是两地所出土帛画,从内容到风格极为接近,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比较便捷,表现在绘画上就是其内容和风格的相似性比较强,故选B项;“极为接近”而不是完全一致,不能说明秦汉时期的绘画形成了统一的风格,排除A项;题干中仅是述及长沙马王堆与山东临沂所出土帛画的风格和内容“极为接近”,没有述及哪一方的文化由于比较先进而被另一方所学习,排除C项;题干中仅是述及“两地的帛画从内容到风格却极为接近”,没有述及其内容和风格是什么,就不能推断出其绘画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唐代均田制之下,“亲王”授田“百顷”,“职事官正一品”授田“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授田“五十顷”,“云骑尉、武骑尉”授田“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并且“奴婢不授田”,据此可知,这种做法在本质上表现出是“按身份地位占有耕地”,故选D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唐代均田制之下,“丁男”仅分到“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农民实际占有土地数量很少,并没有反映他们的土地需求,排除A项;“奴婢不授田”,说明唐代均田制并没有实现“耕者有其田”,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均田制之下,国家是把大量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而不是把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内阁大学士徐溥等没有执行皇帝亲自下达的“中旨”,因为“陛下‘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也就是说,在明孝宗弘治五年之前,所有圣旨都是经过内阁“票拟”的方式所形成的,据此传统,徐溥等内阁大学士敢于不执行皇帝所下达的“中旨”,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没有决策权的,故徐溥等大学士不是基于制度规定而敢于不执行皇帝所下达的“中旨”,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大臣是不敢因为个人的喜好和任性而不执行圣旨,排除C项;徐溥等内阁大学士敢于不执行皇帝的“中旨”,其主要理由是“陛下‘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与明孝宗皇帝个人无关,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1911年所颁布的《大清新刑律》可知,因为“庇护亲属而藏匿人犯及湮灭证据”的不予惩罚,因为“放纵或便利亲属脱逃”的减轻处罚,“为亲属利益伪证及诬告”的给予“免刑”,据此可知,诸多法律规定体现出传统儒家中的“亲亲”观念,即新修订的《大清新刑律》把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念融入到了法律实践之中,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清新刑律》颁布于清末新政时期,该法律中的很多内容都借鉴了西方的一些法律思想,单凭题干中的叙述不能判定其没有受到西方法律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中的法律规定,体现了传统儒家中的“亲亲”观念,而“亲亲”观念不具有等级思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中的很多措施体现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或做法,仅凭题干中的内容不能断定其导致我国司法制度的倒退,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题干插图中的宣传语分别是“人人敌忾”、“坚强壁垒”、“步步设防”、“制敌死命”,这四个词语都没有主动进攻的意思,都属于战略上的防御性政策,即在军事上比较重视防御战略,故选A项;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8月所召开的洛川会议上所制定的,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排除B项;题干中的“坚强壁垒”、“制敌死命”等宣传语可以看出国民党对抗战的胜利充满信心,排除C项;在抗日战争初期,敌人进攻力量非常强势,此时采用游击战、运动战等方式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而不是“步步设防”,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一五计划”完成之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在此基础之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说明党中央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利用我国计划经济的优势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建国之后,从1958年开始才开始出现“左”倾错误,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题干中党中央对发展科学技术所采取的方针——“重点发展,迎头赶上”,可知其定位是“赶上”,而不是“领先”,排除B项;在建国之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是“全面封锁”政策,中国不可能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柱状图反映的是在2007年,英国、日本、美国、韩国、罗马尼亚、俄罗斯、中国七个国家中,其国民的政治价值观指数,根据其指数可知,中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非常满意,故选C项;资本主义代议制是西方国家的根本政治体制,题干中的柱状图反映出有一部分国民对该制度感到不满,但不是普遍现象,排除A项;题干中俄罗斯的柱状图反映出其国民对2007年的政治体制比较满意,但不能就此推断出其国民非常怀念苏联时代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题干中的柱状图反映出美国国民在2007年的政治价值观比较低,而其霸权主义政策不在政治价值观范畴之内,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美国学者拉菲尔·雪利认为,“民主”是“雅典政治的那些批评者所造”,说明在批评者看来,“民主”一词具有讽刺的含义,因为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民主”的含义是指“人民的统治”,而该含义的具体内涵是“统治者统治了所有雅典人”,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泛滥,即直接民主导致了其权利的滥用,故选D项;既然“民主”一词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批评者所创造的,说明批评者具有一定的权力,即被赋予了公民权,排除A项;既然“民主”是“人民的统治”,说明其民主具有广泛性,而不是少数人所具有的,排除B项;“人民的统治”中没有反映出实行民主政治的等级,虽然在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等级差别,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社会契约”是指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所签订的契约,这就在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观念,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霍布斯是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他主张实行君主制,即不反对君主制度,排除B项;不论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其理论基础都是社会契约论,排除C项;三权分立是指国家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种权力,这与“社会契约”的内涵不一致,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7款规定,可以推断出该规定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规定联合国机构尊重主权国家国内事务,第二,联合国成员国无须将严格属于国内管辖权的事项提交联合国,以寻求和平解决之途径,据此可知,该规定主要反映了联合国不干涉各国内政的原则,其目的在于维护弱小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故选B项;题干中所述及的规定反映了联合国不干涉各国内政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的组织机构之一,因而不能树立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排除A项;题干中的规定反映的是联合国维护弱小国家的独立、主权,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无关,排除C项;美国是成立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它不会限制自己的霸权主义政策,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述及了“欧洲管理论坛”所讨论的主题内容不断扩大,即由最初的欧洲管理领域到欧洲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而扩展为可以提供一个解决国际冲突的平台,并且该平台推动了“希腊和土耳其同意和平解决争端、朝鲜和韩国首次召开了部长级会议、东西德总理讨论统一问题等”这些史实充分说明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成为历史发展潮流,故选D项;“欧洲管理论坛”发展为“世界经济论坛”,表明该组织讨论主题内容的扩大,并不表明该组织重新主导国际事务,排除A项;1993年,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才开始成立,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欧洲管理论坛”所讨论主题内容的扩大,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发展问题,而不仅仅是世界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C项。
13.【答案】(1)原因: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唯一至今传承下来的上古时代的文字;它发展成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每点2分,共8分。如果回答到是我国14亿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工具、是历史研究的需要、是传承汉字文化的需要等可以酌情给分)
(2)背景:汉字笔画比较多,书写不够方便;民间对汉字进行了长期简化,简体字已经被广泛使用(或者人民群众对汉字简化的社会需求或者或者解放区汉字简化的成功经验)奠定了基础;“简易律”是汉字发展的基本规律;新中国大力推行文,(此处的逗号应该去掉)化普及工作和对新政策新思想的宣传(或者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需要简化汉字。(每点2分,共8分。其他符合题意的可酌情给分)
(3)意义:有利于促进简体字使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便人们的生活、工作;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减少了汉字学习的学习时间和难度(或者有助于教育的平民化、大众化);有利于汉字进一步走向世界。(第3点1分,其余每点2分,共9分。如果答到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可酌情给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可以得知其原因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它是汉字的源头;第二,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第三,它是唯一至今传承下来的上古时代的文字;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还包括“甲骨文发展成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这一点。
(2)根据材料一“汉字在使用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制约。一条叫做“简易律”,就是写字的人希望写得快,节约时间”可知“简易律”是汉字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材料一“汉字的字体演变,也大体显现出简化的倾向:小篆是对甲骨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可知民间对汉字进行了长期简化,简体字已经被广泛使用;根据《汉字简化方案》所通过的时间——1956年,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需要简化汉字;除去以上三点之外,由于汉字笔画比较多,书写不够方便,这也是《汉字简化方案》(1956年)所通过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可知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根据材料三“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可知减少了汉字学习的学习时间和难度;根据材料三“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可知有利于促进简体字使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便人们的生活、工作;除去以上诸多要点之外,简体字的推广也有利于汉字进一步走向世界。
14.【答案】答案一
观点:民主当然是好东西,但民主化不是灵丹妙药。(2分)
评析:民主是好东西,因为民主可以使人民获得当家作主的地位,可以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可以防止专制,可以减少腐败;可以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4分)但是,民主有很大的弊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古代雅典,由于民主滥用,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拉丁美洲、非洲许多国家,伊拉克等国,引进了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民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不断。(4分。必须有2个或者以上的事例)
结论: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但民主是有限度的,绝对民主是不存在的,民主必须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2分)
答案二
观点:新制度不可能在空白中建立,必须考虑到旧的制度。
评析:任何新制度的建立都必须有相应的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非倒塌不可。这个基础就是本国的国情,国情必然有旧的制度,如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由此产生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如果新制度完全否定旧制度,就会产生一系列矛盾,就会难以实行。(4分)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计的是完善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存在大量旧制度,如专制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宗法制等等。正因为相互脱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难以落实。(4分)
结论:别国的民主制度可以借鉴,可以参考,不能照搬,一定要与中国的旧制度衔接,适当保留一些旧制度,新制度才能逐步落实。(2分)
答案三(整体)
观点: 民主应当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应当综合考虑到自己的国情、现实的利益分配和内外因素。(2分)
评析:民主制度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不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具备立即建立民主制度的条件。(2分)世界民主制度运行比较成功的国家,民主制度的建立都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并与自己的国情相结合。(2分)如英国的民主政治经历几百年才建立和完善起来,并保留了君主、长期保留了一定的贵族政治等传统;美国建国前北美各殖民地长期运行的是民主体制,同时启蒙思想在北美殖民地深入人心。(2分,举其中一例即可)中国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种突进和照搬别国的民主制度的方式,与中国当时的国情、许多阶级、阶层的现实利益相去甚远,又受到西方列强的干扰、破坏,中国的民主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2分,必须有不成功的例子)
结论:突进和照搬别国的民主制度必然与本国的现实发生冲突,民主制度不仅难以真正建立,还可能对国家带来混乱。(2分)
【解析】在材料中冯玉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关于社会的民主化:其一,“民主当然是好东西,但民主化不是灵丹妙药”这是对社会的民主化进行了评论;其二,“新制度不可能在空白中建立,必须考虑到旧的制度”这是对社会民主化的进程进行了评论;其三,“综合考虑到自己的国情、现实的利益分配和内外因素,应该是民主化和国家转型中三个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这是对各个国家实现民主化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阐释。据此我们在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时可以任选其中一个即可,由于材料都是理论性的论述,没有体现出任何的历史史实,这就需要我们在作答时,要对每一个观点寻找一些史实做支撑,以使自己所主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如果选择上面的第一个观点,我们可以用古代雅典民主制的弊端——“直接民主导致民主的滥用和误用,进而导致古代雅典政治腐败、社会动乱”来做依据,还可以用“在当今社会,由于伊拉克、非洲许多国家等直接照搬采用西方的民主制度导致其国家的动荡不安”来做依据。如果选择上面的第二个观点,我们可以用近代中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做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计的是完善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存在大量旧制度,如专制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宗法制等等。正因为相互脱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难以落实”。如果选择上面的第三个观点,我们可以用近代西方国家的诸多史实来做依据,如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所确立的过程、美国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所确立的原因等等。在论述的结尾部分,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结论不能照抄材料中的观点”,我们要对所论述的观点稍微进行阐述,而不是阐释,其目的在于使论述的结构更加完整。
15.【答案】(1)原因:来自中心货币的支持趋弱;发行基础薄弱(2分);长期大规模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财政开支远远大于支出;国民政府长期滥发纸币;官僚资本和投机商人趁机掠夺(2分)。(除标明分数的外,其余每点1分,共8分,其他符合题意的,可酌情给分)
(2)原因:强有力的人民政权的支持;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或者人民币不受国际市场影响);强有力的调控物价措施(也可以列举材料中的相关措施);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经济(可以列举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措施)。(前面两点各2分,后面2点共3分,共7分,其他符合题意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当二战后随着地缘关系改变,来自中心货币的支持趋弱,法币就被推向了恶性通货膨胀的不归路”可知来自中心货币的支持趋弱;根据“法币”所推行的时间——1935年,可知“法币的发行基础薄弱”;根据“法币”所推行的时间——1935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币”发行失败的原因包括如下两点:其一,长期大规模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其二,财政开支远远大于支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民党统治后期,由于国民政府长期滥发纸币,再加上官僚资本和投机商人的趁机掠夺,这两个因素也导致了“法币”发行的失败。
(2)根据材料二“新中国‘人民币保卫战’,包括‘银元之战’(打击银元投机)、‘米棉之战'(打击米棉投机)、折实储蓄、折实公债等”可知强有力的调控物价措施;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政府还采取了增收节支、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措施”可知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经济;根据材料二“新中国‘人民币保卫战’”,可知强有力的人民政权的支持;除去以上原因之外,由于人民币是新中国政府所发行的独立自主的货币,它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这也是人民币发行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