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第1课时
“亚细亚”和“欧罗巴”、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教材分析: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学习内容较多,共分为4课时进行讲授,第1课时认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及亚洲的地形特征。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本节是学习大洲知识的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教给学生分析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欧洲的地理特征。
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空间思维、对比、归纳和综合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以“诱”达“思”,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亚洲和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 运用亚洲地形图,能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欧洲地形的特点。 3. 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可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在采用读图分析法时,要充分利用大量的数据,景观图片等资料,既增添了学习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地图和文字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过程中对地图的充分利用,养成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地理问题的习惯,树立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与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亚洲和欧洲的地形分布图,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掌握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并在阅读、分析地图和文字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欧洲地形的特点。
掌握简单的区时计算和日期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区时计算和日期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看图片,猜一猜图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6-1说出欧洲大陆部分所处的纬度范围,找出欧洲濒临的大洋和相邻的大洲。(欧洲大陆纬度范围:36°N~71°N。北邻北冰洋,西邻大西洋,南临地中海,东面大陆部分与亚洲连为一体,西南面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为邻,西北面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轮廓清晰,海岸线曲折。)
(2)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从纬度位置看,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从海陆位置来看,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海洋各地距海洋较近。)
二.时区
活动
让学生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 什么是时区?
4. 我国采用的北京时间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 地球上的“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师小结:全球一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的范围是从西经7.5度~东京7.5度,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范围是东京172.5度~西经172.5度。
时区差:
求东边的时区+时差
求西边的时区-时差
例如:当北京时间为中午12:00时,莫斯科的区时为多少?(7:00)
当北京时间为中午12:00时,纽约的区时为多少?(23:00)
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东八区的时区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即“北京时间”。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承转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提问: 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1,亚洲地形图,6-3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归纳 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 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 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 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并完成下表: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
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洲
地形起伏状况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主要地形类型
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形分布格局
山脉多分布在南北两侧
特色地形
大陆外侧多岛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本节课还学习了世界时区的知识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学习中应逐步加深理解。
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亚洲的地形特征,并结合对亚洲地形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课堂练习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________ 洋、 ________洋和 ________洋,西与欧洲相连,称为 ________大陆。 也称为________ 大陆。 亚洲西南以________运河与非洲为界,东隔________海峡与北美相望。
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____,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是________。
亚洲地形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是除________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欧洲地形以________为主。
亚洲地势_______ 高 _________低。
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________的时区,也就是“________”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作业
写出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分界线及经纬度位置
3.亚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 地方时—一个地区中央经线的时间
2. 时区及换算—求东边的时区+时差,求西边的时区-时差
3. 北京时间是我国的标准时间
4.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1.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 地面起伏较大,高低悬殊
3.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