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07 12:2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组教研资料
教学内容:科教版科学第一单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了解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科学核心概念:同一种物体,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
2.方法与过程: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数据是重要的证据。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刻度杯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1块、记号笔1支、课件(包括概念、实验提示、记录纸、船的图片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控制变量的因素来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
(出示橡皮泥)
师:这里有一块实心的橡皮泥,如果把它放入水中,它是沉的还是浮的?(学生猜测)
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理解排开的水量:
1.师:这里还有一杯200毫升的水,现在,我就把这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
(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2.交流实验现象,引出“排开的水量”。
(1)橡皮泥下沉了,水面升高了,
(2)请一个同学在升高的地方划线做上记号。
(3)引出概念: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4)这个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是多少呢?(请学生读数计算,了解排开的水量=物体放入水后水面刻度-原来量杯中的水量。)
3.把这块橡皮泥做成另一种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它的沉浮情况又会怎样呢?(师再次演示,生观察)
4.交流发现:还是沉的,水面上升与第一次相同,即不同的实心形状,排开的水量相同。
5.为什么都是这样? 预设小结: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实心形状,重量没有改变,排开的水量也没有变,它的沉浮状况不会发生变化。
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发给每人一块橡皮泥,看谁能最先做出浮的形状。
3.交流观察:浮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4.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四、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沉浮情况发生变化,是什么因素造成的?(预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2.我们来测量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该如何测量?
3.生进行实验设计: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要及时记录。
4.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老师有几个温馨提示:
(1)同桌分工合作:如一人捏橡皮泥,一人检查刻度杯中的水是否200毫升,不足用滴管从水槽中取水补足。
(2)实验要轻缓细致,读数要与液面平视;
(3)读数后要及时记录;
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橡皮泥的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毫升)
放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毫升)
沉浮状况
实心团
200
沉的形状
200
能浮的形状①
200
能浮的形状②
200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
(4)完成后整理好材料,分析数据准备汇报。
5.学生实验后,汇报数据,交流发现。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预设:1、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2、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相同。)
6.应用: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
(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这项活动只能用一块橡皮泥做实验,所以选择演示实验,也是老师扶的过程。
建议:做这个演示实验,用上实物投影效果好。
这里把理解概念“排开的水量”提前,而且进行测量计算排开的水量的活动,便于为后面学生理解“排开的水量与沉浮有关系”打下了基础。
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索。提供学生每人一块橡皮泥,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尽快地做出浮的形状,人人参与,就会出现尽可能多的形状。
建议:橡皮泥每四块一袋都浸在温水中,有两个目的:1、橡皮泥较硬,这样可以软化;2、同时让学生看到这些实心形状的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
科学探究不仅要大胆,更要细致谨慎。尤其是这个实验,不仅在材料上下工夫,还应提醒学生仔细实验,以减少误差。

在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及时记录,并加强对数据的思考分析,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性。
知道了“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变化”这个道理,学生也就能够理解钢铁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了。这里要求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轮船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物体的沉浮 排开的水量
沉 小
浮 大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课外活动
用橡皮泥造一艘小船,比一比,谁的小船能装载更多的货物。这个活动既是对这课知识的巩固应用,又为后面一课做好铺垫,同时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生成预见
用橡皮泥做出浮的形状,学生可能只做出船形,老师最好能准备其他形状,给予启发。
课堂评估
1. 学生能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 学生能否在理解“排开的水量”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结论解释轮船能浮在水面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