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1-06 21:25:57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分布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例表,完成1~2题。
地区
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世界
面积所
占比例%
48.7
26.9
19.4
38.5
26.8
44.2
30.1
人口所
占比例%
54.9
47.3
45.1
51.3
62.8
94.3
50.3
1.人口最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大洲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2.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大洲是大洋洲。第2题,解答此题,不仅要看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要结合各大洲的人口总数。
答案1.D 2.B
读我国东北三省人口密度与黑土分布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人口密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土自然肥力高,开发历史悠久
B.黑土区农业比较发达
C.气候优越,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黑土区淡水等资源丰富
4.东北地区人口分布(  )
①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 ②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 ③人口密度最小的广阔区域是沼泽区 ④在辽宁山区人口多于平原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黑土肥沃,有利于耕作,虽开发较晚,但发展较快,集聚人口较多,人口较周边地区稠密。第4题,东北地区南部沿海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等更加优越,人口更加稠密;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纬度较低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高。所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和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的趋势。
答案3.B 4.A
下图显示了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及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
5.十年间,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变化由大到小依次是(  )
A.豫、鲁、陕、陇、新 B.鲁、豫、陕、陇、新
C.豫、鲁、陇、新、陕 D.鲁、陕、豫、陇、新
6.图示内容反映出我国人口(  )
A.南北分布差异大 B.沿海地区增长慢
C.东西分布差异大 D.内陆地区增长快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出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变化情况。第6题,根据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可知,我国人口密度东西分布差异大。
答案5.A 6.C
7.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读图,人口密度差值最大的两个网格区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③和⑤ D.④和⑤
解析人口密度是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我国新疆地区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相对较少,而我国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密度相对较大。
答案A
8.(改编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630年9月17日,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移民创建了波士顿。但长期以来,该地人口依然稀疏。直到1820年工业化全面开始后,波士顿快速繁荣起来,欧洲移民潮的到来,使波士顿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到1865年已成为美国第四大城市。
(1)1820年以前,波士顿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工业化全面开始后,波士顿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1820年以前,波士顿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较差影响了人口分布。第(2)题,工业化开始后,经济发展迅速,提高了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入,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答案(1)纬度较高,阴雨天多,天气冷湿,人口稀疏。
(2)工业化开始后,波士顿经济快速发展,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经济收入,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能力提升
目前,全球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下图显示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结合图完成1~2题。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
2.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
解析第1题,依据题目信息,20°N~30°N占全球人口比重为23.2%,是最大值。第2题,40°S~50°S之间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狭小,人口稀少。
答案1.B 2.C
下面的两幅图表示我国的人口密度与海拔和年降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读图,完成3~5题。
3.关于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左图中的纵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纵坐标为人口密度
②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 ③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 ④右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左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关于两幅图所表示的论断正确的是(  )
①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均匀递减 ②随降水量减少,人口密度均匀增加 ③在1 000米以下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降低;1 000米以上,人口密度降速变慢 ④在1 000毫米以下随降水量增加,人口密度提高;1 000毫米以上增速变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关于图中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A点可能位于青藏高原某地 ②图中C点可能位于四川盆地 ③图中F点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
④图中D点可能在东北平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人口分布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降水适中的地区人口密度比气候干旱的地区人口密度大。除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很难超过1 000人/平方千米,所以两图的纵坐标均表示人口密度。第4题,读图可知,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在1 000米以上,降低速度减慢;人口密度随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但在1 000毫米以上增速减慢。第5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人口密度极低;四川盆地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平均海拔不可能为0米,C点不符合;塔克拉玛干沙漠降水稀少,人口密度也很低,F点符合条件;东北平原降水量为400~800毫米,D点不符合条件。
答案3.B 4.C 5.A
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需求,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据此,完成6~8题。
6.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大
B.3 550~3 650米的百米高程人口最为密集
C.距河流8~10千米分布人口最多
D.高程4 500米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7.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
A.巴西高原 B.非洲南部
C.藏南谷地 D.北美大草原
8.影响该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能资源分布 B.地形地势和坡向
C.交通便捷度 D.取用水方便程度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3 550~3 650米的百米高程人口最为密集;距河流1~2千米分布人口最多;高程4 500米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小。第7题,该流域谷底海拔在3 500~4 000米且人口分布最为密集,故该流域很可能位于青藏高原的藏南谷地。第8题,藏南谷地主要是因为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成为青藏地区的人口集聚地,并且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分布,主要原因之一是取用水方便;水能资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地形地势对人口分布有影响,但坡向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小;当地人口流动小,交通对人口分布影响比较小。
答案6.B 7.C 8.D
9.(改编题)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的省级行政区名称。
(2)我国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具体说明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
(3)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人口分布集中区,简要分析该地区人口密度大的自然原因。
(4)简析西藏地区人口密度小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示意图判断省级行政区名称。第(2)题,结合方位、地形、经济、民族的分布进行说明。第(3)题,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第(4)题,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西藏自治区、青海省。
(2)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平原地区人口多,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
(4)经济文化水平较落后;交通不便。
课件43张PPT。第一节 人口分布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人口分布特点
1.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 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世界人口稠密区有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
2.人口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自主预习自我检测(2)海陆分布
沿海地带:往往人口稠密。
内陆地区:通常人口稀疏。
目前世界人口约有一半分布在距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地区。
(3)地形影响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分布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
(4)城镇地区
①农业社会:绝大部分人口散居在面积广阔的乡村地区。
②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形成了一些人口稠密区和稠密带。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链接生活“所有的山区和高原地区都会因自然环境恶劣而人口分布稀疏”,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不正确。热带地区气候湿热,有些山区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气候凉爽,更适宜人类居住。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移,使人口分布不断发生变化。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影响不断减小。
(1)气候:主要通过气温、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
(2)地形:不同地形条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进而影响着人口分布。
(3)水资源和土壤
水资源:江河湖泊的沿岸地区往往人口较为稠密;在干旱地区,人们往往逐水而居,人口集聚区多依水源地呈点状、线状或片状分布。
土壤: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4)其他因素:森林、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也影响到人口分布。自主预习自我检测2.社会经济因素
(1)影响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2)显著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府的政策及战争等因素,有时也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4)历史因素等也会影响人口分布。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三、案例: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
1.我国人口分布界线:从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
2.我国人口分布:全国约96%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约4%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4%的 西北部地区。
链接生活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你能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感悟总结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吗?
提示: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自主预习自我检测1.判断题
(1)某地的人口密度大小可以反映该地的人口分布格局。(  )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
(3)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人口密集区的共同特征。(  )
(4)平原地区人口密集,高原地区人口稀少。(  )
(5)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  )
(6)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人口密度一定大。(  )
答案:(1)× (2)× (3)√ (4)× (5)√ (6)×自主预习自我检测2.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亚洲
C.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密集区
D.各大洲中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最多
答案:D
3.在塔里木盆地中某处人口密度明显高于盆地内其他区域,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经济发达 B.与邻国的边境贸易发达
C.开发的时间长 D.水资源较其他地区充足
解析: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水资源是制约人类生存的主要因素。
答案:D自主预习自我检测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以胡焕庸线划分,该线东南部地区人口稠密,西北部地区人口稀少。据此完成4~5题。
4.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植被
C.历史和文化 D.政治和经济
5.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  )
A.海拔较高,气候凉爽 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
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 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自主预习自我检测解析:第4题,我国胡焕庸线的西北部地形多高原、山地,气候干旱,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少;东南部地区多平原、丘陵,气候湿润,适宜人类居住,人口稠密。第5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是制约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水资源较多的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
答案:4.A 5.B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人口分布特点
问题探究
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图1 世界人口垂直分布 图2 世界人口纬度分布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图3 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
内陆地面积、人口占洲面积、总人口的比重结合材料探究:
(1)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2)说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纬度范围及原因。
(3)说出世界人口海陆分布的特点,并结合世界气候分布规律分析其原因。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集中于海拔     地区、    纬度地区和      地区。?
(5)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多选)(  )
A.恒河平原 B.亚马孙平原
C.西欧平原 D.美国阿拉斯加
E.朝鲜半岛 F.青藏高原
G.刚果盆地 H.加拿大东南部
提示:(1)平原、低山、丘陵地带。
(2)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原因:气候适宜。
(3)主要分布在近海地带。原因:沿海地区气候适宜,降水较丰富。
(4)较低 中低 沿海
(5)ACEH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区和稀疏区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2.人口分布规律 3.趋向于城镇地区
随着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集聚,形成了一些人口稠密区和稠密带。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知识拓展 1.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人口分布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但事实上,人口密度相同的两个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并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而且要分析研究人口分布格局。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2.人口分布实例
(1)从各大洲来看: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
(2)从地区来看: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高山和高纬度的寒冷地区,非洲、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等气候湿热地区人口稀少。
(3)从国家来看: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菲律宾、美国、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
(4)热带地区的人口稠密区分布在高原、山地,因为这些地区气候凉爽,适宜人类居住。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1读某地区人口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反映的地区可能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
(2)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人口
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海拔较低的地区人口约占20%,然后随着海拔的升高,人口比重减少,到300米左右人口比重又随海拔升高增加。四川盆地、恒河平原在海拔较低地区人口众多;亚马孙平原因气候湿热,人口稀少,不可能有约占20%的人口比重。第(2)题,刚果盆地大部分海拔在300~500米,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因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导致人口稀少。
答案:(1)D (2)A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问题探究
人口分布探究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影响上述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是什么?
提示:①地形 ②气温 ③降水 ④水资源 ⑤土壤
⑥矿产资源 ⑦生产力发展水平 ⑧战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2)社会经济因素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2某干旱半干旱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平方千米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多东南少 B.南多北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北多南少
(2)若图中闭合曲线内部人口密度小于周边地区,其原因可能是该地(  )
A.水源充足
B.资源得到开发
C.交通便利
D.地势陡峻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及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解析:第(1)题,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区,且人口持续增长,再结合25人/平方千米等人口密度线由西北向东南扩张,可判断其人口分布是西北多东南少。第(2)题,水源充足、资源得到开发和交通便利均是利于人口分布的因素;地势陡峻,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造成人口密度较小。
答案:(1)A (2)D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
问题探究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直到1935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地在地图上摸索,提出“瑷珲(黑河)—腾冲”线才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2015年5月4日,腾讯QQ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万亿人,该公司发布QQ在线用户分布示意图,网友惊奇地发现这张图和中国人口分布图,甚至是高速公路分布图、雾霾分布图、玉米耕种地分布图高度吻合。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我国人口分布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东、西部有何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气候原因是什么?
(2)对我国人口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
提示:(1)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东部主要为季风气候,既适宜人类居住,也适宜生产;西部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既不适宜人类居住,也不利于生产。
(2)自然地理环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3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瑷珲—腾冲线的一部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1)导致图中虚线段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河流
(2)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
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
C.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适宜
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考查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因素及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解析:第(1)题,从图中河流的形状和部分“瑷珲—腾冲”线可以判断,图示人口地理界线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基本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故影响其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第(2)题,图中显示的①区域位于渭河平原,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
答案:(1)B (2)A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  )
A.逐步增强,是主要因素
B.逐步增强,是基本因素
C.逐步减弱,甚至没有影响
D.逐步减弱,仍是基本因素
2.影响人口分布最为显著的因素是(  )
A.生产活动方式 B.经济发展水平
C.交通运输条件 D.文化教育状况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第2题,生产活动方式、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都会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答案:1.D 2.B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阅读表中内容,完成3~4题。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3.根据各国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4.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开发历史的长短
C.政治经济因素 D.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
解析:第3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第4题,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是自然因素。
答案:3.D 4.A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5.读影响人口分布诸因素的知识体系结构框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1)图中,A、B、C的含义分别为     、         、       。?
(2)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是     。?
(3)在社会经济因素中,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4)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的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影响其人口变化的因素为       。?
(5)东北的松嫩平原人口密度较大,影响其人口分布的因素为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A属于自然因素,对应的是地形;B属于社会经济因素,对应的是交通运输条件;C属于政治文化因素,对应的是政治因素。第(2)题,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第(3)题,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第(4)题,两次世界大战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属于政治因素。第(5)题,松嫩平原分布肥沃的黑土,影响人口分布。
答案:(1)地形 交通和运输条件 政治因素 (2)自然因素 (3)生产力发展水平 (4)政治因素 (5)土壤第二节 人口迁移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右图显示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据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②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土地开垦 ②逃避灾荒 ③逃避战乱 ④逃避宗教迫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解析第1题,由图看出②是农业文明时期,在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2题,图中③④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答案1.A 2.C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
4.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  )
A.甲地优美的环境
B.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C.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解析第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成为人口的迁出地区,西亚因石油开采收入高,吸引大批外籍工人,成为人口迁入区。第4题,甲地的推力因素和乙地的拉力因素促使了人口由甲地迁移到乙地,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甲为人口迁出地区,甲地优美的环境主要为拉力,不会导致人口迁出;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也不会成为拉力;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会限制人口流动;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可能会导致人口流动。
答案3.C 4.D
14+94.5+4=112.5,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算的是姜女士从河北沧州到北京跨省上班单程所花的路费。她说每天在路上往返花约5小时,每天花费225元,每月交通费大约5 000元,是可以承受的。下表为姜女士一日行程(单程)。据此完成5~6题。
姜女士的行程(单程)
费用
6:50从沧州家中乘出租前往高铁站
14元
7:23乘坐高铁到北京南站
94.5元
8:21到达南站后转乘地铁
4元
9:15到达北京西南二环的公司
5.影响姜女士跨省上班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交通的发展
C.社会文化因素 D.政策因素
6.研究表明,跨省上班人群数量近几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该现象对北京的直接影响是(  )
A.流动人口增加,导致北京社会秩序混乱
B.增大北京市区公共交通的压力
C.导致北京失业率上升
D.外来人口增加,住房紧张
解析第5题,沧州和北京之间经济差距大,北京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高,足以支付交通费;北京房价高导致人口来往于外围的住宅区和北京的工作区;姜女士来往于沧州和北京之间,交通距离、交通费用是其可以承受的,不会影响其跨省上班;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流动影响不大;姜女士跨省上班是自发行为,和政策关系不大。第6题,跨省上班人群数量近几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人多数需要乘坐高铁、地铁、出租或者自备车,这些都将增加北京交通压力;流动人口增加,只是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并没有威胁到北京的社会秩序;跨省上班人员不住在北京市区内,不会导致住房紧张,也不会导致失业率增加。
答案5.A 6.B
白山市,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西侧。近年来,每年的6—9月,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到白山休闲度假。据此完成7~8题。
7.白山市每年6—9月出现的人口流入高峰,其原因类似于(  )
A.金沙江水电站建设移民
B.明朝将嘉峪关外数百里地域民众迁至关内
C.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
D.五大湖区老人向墨西哥湾沿岸迁移
8.白山市人口流动新现象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
A.提高人口迁移率
B.增加就业压力
C.促进商业发展
D.减轻环境压力
解析第7题,东北夏季凉爽,人们到白山市避暑是气候因素,与美国东北部老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相似。第8题,大量人口夏季休闲度假不是人口迁移;休闲度假促进商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人口数量增多,环境压力增大。
答案7.D 8.C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校学生张锋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
(1)影响该学生爸爸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2)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类似于张锋爸爸的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主要流向是什么?
(3)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优秀人才迁移到发达国家,这种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4)近年来,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家乡,你觉得政府应如何安置这些劳动力?
解析第(1)题,根据“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判断爸爸通过寻找更好的工作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所以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第(2)题,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放松控制,再加上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一些地区(如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等)发展迅速,吸引了人口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第(3)题,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实力、受教育水平以及工作待遇和个人发展机遇的差异,一些高素质人才为追求发达国家优厚的经济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而走出国门,移民到发达国家。第(4)题,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可以从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返乡农民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完善投资条件,吸引企业迁入,促使农民在当地就业等措施。
答案(1)经济因素迁移。
(2)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3)原因:为了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追求发达国家的优厚经济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不利影响:使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使经济的发展潜力受到严重影响。
(4)给出优惠政策,让回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吸收回乡农民工参加工作,增加收入;政府出面组织培训农民工。(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提升
读2005—201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出率、迁入率分布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表示贵州省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省级行政区中,相互间迁移人口数量较大的是 (  )
A.安徽→贵州 B.上海→北京
C.贵州→浙江 D.江西→江苏
解析第1题,图中横坐标表示迁入率,纵坐标表示迁出率,与纵坐标平行的另一竖线表示平均迁入率,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向外迁移量较大,应在平均迁入率的左侧、平均迁出率的上侧,只有甲符合。第2题,江西与江苏距离较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江西向江苏迁移的人口较多。
答案1.A 2.D
下图为2017年我国四大城市群分季度新流入人口占全国总流入人口的比例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四大城市群人口流入比例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三角”城市群高于其他城市群
B.成渝城市群全年各季度变化最小
C.四大城市群第二季度都比第一季度高
D.“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变化趋势相似
4.目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历史文化
B.自然环境
C.户籍制度
D.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珠三角”和“长三角”两条曲线几乎平行,变化趋势一致;“珠三角”低于“长三角”;各季度变化最小的是京津冀;成渝城市群的第二季度就比第一季度的低。第4题,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从相对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务工经商,人口自发性流动以经济因素为主。
答案3.D 4.D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和快速发展的超大型城市,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是全国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区之一。据统计,在京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总体以初中为主,以河北、河南、山东为主要流出地省份。读在京流动儿童占北京儿童(0~14岁)总数比例变化情况示意图,完成5~6题。
5.在京流动人口(  )
A.生育率明显提高
B.趋于以家庭为主流动
C.少年儿童成为主体
D.老人和儿童比例同步增加
6.河北、河南、山东成为在京流动人口主体流出地的原因是(  )
①教育资源较少 ②较其他省区和北京经济差距大
③距离近且是人口大省 ④城市人口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5题,在京流动人口中少年儿童占北京儿童总数比例持续上升至接近20%,呈现出流动人口以家庭为主的流动趋势。流动人口依然以青壮年为主体;老年大多喜欢落叶归根,再加上迁移能力有限,跟随家庭迁移到北京的较少。第6题,河北、河南、山东都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劳动力多;教育资源少,大量失学青年加入流动人口行列;城市人口较多会影响人口的迁出。
答案5.B 6.C
7.(改编)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流向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云南省人口迁移的特征。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3)分析与“80后”“90后”相比,“70后”的人口迁移较少的原因。
解析第(1)题,云南省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广东、浙江和四川,广东和浙江经济发达,而四川邻近云南。第(2)题,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多少、生活环境、劳动力数量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年龄方面分析,“70后”年龄偏大,大多已成家,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人口迁移较少。
答案(1)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工资水平高,是云南省人口主要的迁入区;由于气候、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适应性的考虑,人口迁移选择就近迁移。
(2)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一般比较优越等。
(3)“70后”人口大多数已经成家,受中国人以家庭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影响,流动的可能性降低;要考虑孩子上学等因素。
课件39张PPT。第二节 人口迁移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
(2)影响: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3)分类:一般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特点
(1)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经常迁移。
(2)古代农业社会: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
(3)15世纪至19世纪: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人口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内人口迁移以向城镇迁移为主,国际人口迁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链接生活小明同学认为:北京的王先生一家去海南三亚旅游度假属于国内人口迁移。你认为小明同学的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不正确。王先生一家去海南旅游并没有发生“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2.影响因素:收入因素、距离因素、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变化等。
三、案例: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迁移目的和形式复杂多样。
2.人口流动概念: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离开原居住地的人口移动现象。
3.人口流动强度: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自主预习自我检测4.人口流动方向: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自发性地涌向城市,特别是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
5.影响
(1)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2)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对流入地的居住、交通、市政设施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链接生活近年来,去新疆的流动人口每年已突破200万人,这些人主要来自河南、四川等省份的农村地区。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疆人少地多,矿产资源丰富,加上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较多;河南、四川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自主预习自我检测1.判断题
(1)15世纪至19世纪,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
(2)经济因素是导致三峡库区许多居民迁移的主要因素。(  )
(3)迁入地不存在人口迁移的“推力”。(  )
(4)人口迁移对迁出地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
(5)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促进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房屋租赁价格一路上涨。(  )
答案:(1)√ (2)× (3)× (4)√ (5)√自主预习自我检测2.下列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B.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份的人移居东南亚
D.在我国参观、旅游的美国人
解析: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
答案:C
3.下列人口迁移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
A.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 B.三峡工程使库区居民外迁
C.农村人口进城务工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解析: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将该区内的人口外迁,属于生态移民。
答案:A自主预习自我检测4.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  )
A.工作机会多 B.生活困难、质量低
C.公共设施不足 D.失业率、犯罪率高
解析:拉力因素指的是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工作机会多,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A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和沙特阿拉伯都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关于两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因气候优越吸引移民 B.都因经济发展吸引移民
C.都因人口老龄化吸引移民 D.都因资源的大量开采吸引移民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南欧等国的工人;沙特阿拉伯是世界重要产油国,因资源的大量开采吸引移民。
答案:B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问题探究
下图是世界部分地区人口迁移示意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在图示地区间的连线(虚线和实线)的一端,用箭头标出人口迁移的方向(每条线均画一个箭头)。
(2)15—19世纪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什么?
(3)说出15—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
(4)15世纪至19世纪非洲人口迁移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的?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与15—19世纪是否相同?为什么?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提示:(1)图略。
(2)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人口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3)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4)非洲人口迁移是欧洲殖民者通过奴隶贸易,把非洲黑奴贩运到美洲,是一种强制性国际移民。
(5)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如人口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等。因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可以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人口迁移阶段划分及特点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方法技巧1.“三看”法判断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一看空间位移——判断人口是否出现了空间移动现象,这是人口迁移的前提。
(2)二看居住地变更——判断是否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只有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才算人口迁移,这是人口迁移的必要条件。
如右图,A、B、C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
A1、从A1到B2、从B2到C1是人口迁移;而从B1到
B2、C1到C2是在区内流动,是人口流动。
(3)三看时间限度——判断人口移动是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这是人口迁移的构成要素。短期的人口移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2.图示法记忆国际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1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1)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
(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世界人口迁移特点及区域认知素养。
解析:第(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主要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欧洲从原先的人口迁出地区变成人口迁入地区,故C项错。第(2)题,结合各大洲人口总数,再从图中箭头粗细上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亚洲。
答案:(1)C (2)D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问题探究
电视剧《叶落长安》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中原地区适逢战乱灾荒,大量河南人迁至陕西扎根,主人公郝玉兰一家三代50年间融入西安这座城市的艰难过程。剧情跌宕起伏,人物空间流动较大,大女儿莲花因工作,十多年奔波于西安和咸阳之间,历尽周折,才把工作调到西安;二女儿荷花因上大学,从西安到北京,从北京到美国;儿子东京在农村做了十几年知青,后来全家调动进了城,最终因创业,又回到了农村。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郝玉兰一家20世纪40年代从河南迁移到陕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荷花从西安到北京又是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2)和剧中东京一样,历史上“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后来从农村返回城市,这是受哪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大量农民从农村涌向城市,则是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3)人口迁移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又分为从城市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材料中剧中情节显示了几种人口迁移类型?
(4)现在我国河南、陕西等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较多,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提示:(1)自然因素和政治因素;文化教育因素。
(2)国家政策;经济。
(3)4种。
(4)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吸引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到东部地区务工、经商和创业。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及其应用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方法技巧三步判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第一步: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断有目标。
(2)第二步:分析人口迁移的构成特点,对比分析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做到分析判断有依据。
(3)第三步:分析迁入地和迁出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拉力的因素,确定其中影响最大的拉力因素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2人的一生往往要经历多次的搬迁移居活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一般有不同的迁移需求。美国人口学家A.罗杰斯等对迁移率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年龄—迁移率理论模型。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X2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因素 B.政治因素
C.经济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2)关于目前各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X1年龄段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东部地区迁往西部地区
B.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X2年龄段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沿海地区
C.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X3年龄段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东北部迁往西南部
D.我国在X3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比美国明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原因及综合思维养素。
解析:第(1)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特点是流量大,流向改变(自发流动为主),流向是从中西部到东部、从内地到沿海,其影响因素是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入小城镇落户,其目的是务工、经商等。故选C。第(2)题,我国X1年龄段人口的迁移特点主要是随父母进行迁移,迁移方向主要是从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故A错;我国X2年龄段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沿海地区,故B正确;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的衰退和南部、西部地区新兴工业的崛起,人口由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故C错;我国在X3年龄段的人口迁移不如美国明显,故D错。
答案:(1)C (2)B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问题探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移一直比较少,虽然20世纪50—70年代也有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但均以行政调动为主,如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及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等,这一阶段我国人口迁移主流是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东、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人口迁移中组织性迁移比重逐渐下降,而自发性迁移比重上升。这一阶段的主流是中部向东部的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迁移规模比较小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50—70年代人口迁移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3)目前我国人口依然大量从中部向东部迁移,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1)国家政策的严格控制。
(2)人口迁移量较大;人口迁移的意愿性小,以行政调动为主;人口的流向是从东部沿海迁往西部内陆地区。
(3)东、中部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水平高,城市密集,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多,生活条件优越。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知识拓展 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不同的,人口迁移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住地又返回的现象,常见的人口流动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人口每日性流动,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间的通勤人口,又称钟摆人口。二是季节性流动,如每年夏季到高山牧场放牧,冬季回山谷低地的牧民;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农村务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民工;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三是人口不定期流动,如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食宿条件的改善,经济收入和业余时间的增多,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人口迁移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不仅强调空间迁移,而且强调时间限制,一般要在一年以上。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2.民工流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3山东济南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我国“民工潮”现象非常感兴趣。下面是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出现了世界特有的“农民工”现象,他们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南飞北迁,形成“候鸟”经济现象,这给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重大影响。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统计图(港澳台资料暂缺)。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考查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考查综合思维素养。
解析:第(1)题,不利影响主要从交通、环境、留守儿童和赡养老人问题等方面分析。空间分布特点可从图中获知。第(2)题,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其商品棉的采摘,主要集中在8—10月。第(3)题,影响云南人口迁移的因素应从旅游业发展、边境贸易等方面分析。第(4)题,主要从生态环境脆弱和人口数量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不利影响: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社会环境不稳定;留守儿童和赡养老人问题严重。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时间:8—10月。原因: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时间集中在8—10月。
(3)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的种植和边境贸易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4)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不能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西藏人口数量少,也不会有大量人口迁出。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两地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2.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收入差距 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 D.文化教育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判断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第2题,人口从四川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主要是由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收入差距)引起的。
答案:1.D 2.A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3~4题。
3.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⑥⑦
4.与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相同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的国界线分析判断,③④跨越国界,为国际人口迁移,而①②⑤⑥⑦均没有跨越国界,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第4题,从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时期和目前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人口迁移。①②是从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答案:3.B 4.A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据此完成5题。
5.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生态移民是因区域生态环境变差而引起的人口迁移。三峡库区移民是为了修建三峡大坝而进行的移民,为工程移民;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答案:D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6.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对人口迁移而言,属于拉力的因素有哪些?属于中间阻力的因素有哪些?
(2)图中表示的人口迁移,是目前哪类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3)从作为消费者的角度看,人口迁出对当地有什么意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拉力因素是指迁入地一种或多种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结合示意图判断C、D、E属于拉力因素;中间阻力因素是在迁入地与原居住地之间不利于人口迁移的因素,A、B属于中间阻力因素。第(2)题,图中显示人口是由农村迁往城市,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第(3)题,人口迁出会使原居住地人口减少,缓解原居住地的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也会对合理利用原居住地的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等产生积极作用。
答案:(1)C、D、E;A、B。(2)发展中国家。(3)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并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下图是福建省福州市辖区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体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福州市辖区的范围内,最受到当地关注的环境承载力指标是(  )
A.大气环境SO2浓度  B.闽江水环境COD浓度
C.城市交通噪声 D.烟尘
2.最受当地关注的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生产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B.使用制冷设备排放大量氟氯烃化合物
C.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放大量污水
D.居民购车迅速增加
解析第1题,结合示意图中的权重判断福州市辖区的范围内,最受到当地关注的环境承载力指标是闽江水环境COD浓度。第2题,城市工业发达,人口集中,水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放大量污水。
答案1.B 2.C
下表示意某山区小流域人口规模测算数据,目前该流域人口数量为12.4万。据此完成3~4题。
耕地
水源
林地
探明矿产
人口合理
容量/万人
7.5
7.6
7.4
18.5
最大人口
规模/万人
10.9
21.2
11.7
32.9
3.该流域的最大人口规模为(  )
                
A.7.4万人 B.7.5万人
C.10.9万人 D.32.9万人
4.该最大人口规模趋于合理,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压缩部分耕地为林地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适当开垦荒地种粮
D.以节水为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核心
解析第3题,根据“短板效应”,该流域最大人口规模受制于耕地,为10.9万人。第4题,目前该流域人口数量为12.4万,已经超过最大人口规模,因此综合治理与开发措施应着重于“短板”的补偿,即适当开垦荒地种粮。
答案3.C 4.C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表格,完成5~7题。
地 区
年生物
量/万吨
可承载人
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km2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
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5.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开放程度
C.自然资源 D.消费水平
6.下列关于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承载力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增大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
A.临界性 B.相对性
C.警戒性 D.稳定性
解析第5题,表中体现了生物总量与可承载人口之间的关系,因此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自然资源。第6题,青海和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小;由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因此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第7题,表中“最大人口密度”是一个警戒值,体现了人口容量的警戒性。
答案5.C 6.B 7.C
8.读“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资源、人口漫画,完成下列各题。
(1)漫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由此说明    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
(3)试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如何增加“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资源是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对资源的开源、节流可增加人口容量。
答案(1)“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突出,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
(2)资源
(3)拓展资源来源;厉行节约,发展节能产业体系;改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
能力提升
消费水平是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能反映人口合理容量与消费水平关系的曲线是 (  )
A.a B.b C.c D.d
2.日本消费水平高,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
B.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水平高
C.矿产等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
D.海陆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
解析第1题,消费水平越高,每个人每天消耗的资源量也就越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因此,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第2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资源丰富度、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日本自然资源短缺,但消费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提高本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答案1.A 2.B
读新疆略图,完成3~4题。
3.影响新疆人口合理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地形地势
C.科技水平
D.淡水资源
4.提高新疆人口合理容量的合理化措施是(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大量接纳中西部移民
C.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
D.垦荒拓耕,向南疆中部地区迁入人口
解析第3题,新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淡水资源是影响其人口合理容量的最主要因素。第4题,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提高新疆人口合理容量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答案3.D 4.C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
A.空间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
D.草场资源丰富
6.下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草场、矿产资源丰富,但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第6题,读图可知,增加人口合理容量可以从增加耕地和科技应用领域方面来采取措施。但青藏地区增加耕地潜力有限,同时还需要保护生态,因此科技水平的提高才是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
答案5.C 6.B
预计到2020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内,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生活得舒服”的指标。读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与2000年对比状况条形图,完成7~8题。
7.广州市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  )
A.最大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
D.土地承载力
8.针对广州市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
A.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C.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
D.引进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解析第7题,“1 500万”是让广州人“生活得舒服”的指标,说明该数量为人口合理容量。第8题,广州市劳动人口数量较大,不需要再接纳移民,而应该发展科技,建立公平社会秩序,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答案7.B 8.C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未来某地区人均资源最低需求量。
耕 地
森林面积
淡水(平均)
1 000平方米
1 000平方米
2 000立方米
材料二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
面积
耕地
森林
面积
年径流总
量(有效)
6 200

22万
平方千米
8万
平方千米
7.5万
平方千米
5 105亿
立方米
材料三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9 000万的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还湖而减少8 000平方千米,新造林面积1万平方千米。
(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      ,林地      ,淡水      。?
(2)未来该地区环境对人口合理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3)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合理容量限制最小的是什么?这种资源利用中应注意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解析第(1)题,用各种资源数量除以人口数量,即为人均资源占有量。第(2)题,各种资源中,人均耕地只有0.001 3平方千米,相对不足,导致粮食短缺,是人口合理容量最大的限制因素。解决措施要从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两方面来考虑。第(3)题,随着人口的增长,本区人均自然资源不断减少,但水资源丰富,人口达到9 000万,人均仍可达到5 672立方米,远高于人均需求量,所以说淡水资源是未来人口合理容量限制最小的,但利用中易造成污染。
答案(1)0.001 3平方千米/人 0.001 2平方千米/人 0.823 4立方米/人
(2)耕地不足,粮食短缺。解决措施有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淡水资源。减少污染。
课件31张PPT。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2.特征:任何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总是有限的。
3.警示意义:一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丧失原有的承载能力。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 社会文化条件下,在保证居民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承载)的适度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因素。
3.意义:人类社会要健康、持续发展,就应该努力追求并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4.特征: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化不大,人口合理容量相对稳定;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水平条件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在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也各不相同。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链接生活相同的土地面积,人口合理容量是否相同?试说明原因。
提示:不一定相同。人口合理容量除了受土地面积的影响外,还要受资源、环境以及技术水平与消费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区,资源、环境、技术水平、消费水平等不同,人口合理容量也不相同。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三、案例: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
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提高研究的准确性。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实现对区域内可利用水资源、可利用土地资源等的评价。自主预习自我检测1.判断题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个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  )
(3)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口合理容量一旦确定,不会再变化。(  )
(4)科学技术水平和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都会使人口合理容量变小。(  )
(5)若某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当,则表明该地区人地关系协调。(  )
答案:(1)× (2)× (3)× (4)× (5)×自主预习自我检测2.衡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  )
A.人口素质
B.人口增长状况
C.人口数量
D.人口发展状况
解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答案:C自主预习自我检测3.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
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人口合理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B.人口合理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永远不变的
C.随着科技发展,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地球人口合理容量是无限的
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人口合理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解析:过高的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会降低人口合理容量。
答案:D自主预习自我检测4.下面影响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省——水力资源
B.山东省——气候资源
C.黑龙江省——矿产资源
D.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受山脉的重重阻挡而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是影响其人口合理容量的短板因素。
答案:D自主预习自我检测5.下列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获取资源数量—人口合理容量
B.人口文化—生活消费水平—人口合理容量
C.科技水平—人口合理容量—资源获取数量
D.人口文化—人口合理容量—生活消费水平
解析:人类获取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促使人口合理容量的变化。
答案:A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问题探究
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短的桶板,这就是“木桶效应”。按世界人均占有淡水量计算,中国能养活3.2亿人;按世界人均耕地计算,中国能养活2.6亿人;按世界人均占有林地计算,中国能养活1.7亿人。有专家认为,我国环境承载力应在16亿左右,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应在8亿~9亿。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强调点有何不同?二者有何关系?
(2)木桶的底面积确定后,它的容量取决于哪个桶板?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举例说明该地区和国家的环境容量取决于什么资源。
(3)结合我国国情,要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哪些措施?
(4)为什么要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提示:(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一般环境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2)短的桶板。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那种自然资源的数量。例如我国西北有着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水资源缺乏,成为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3)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加强对外开放,利用境外资源;④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
(4)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如果人口数量超越这一个限度,便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类社会要健康、持续发展,就应该努力追求并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因此,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旨在警戒人类的发展要与地球的资源环境相协调。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方法技巧1.图解法理解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图解法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特性
一个地区的资源不断变化,这是因为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1新加坡被称作“城市国家”,面积不及北京的通州区大。国土狭小使得水资源的汇集和保存成为难题。经过填海工程,新加坡已经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582平方千米,扩展到2015年的719平方千米。水资源问题则通过海水淡化、向邻国购买、循环再利用等措施解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制约新加坡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热量
C.土地和水资源 D.消费水平
(2)文字材料说明,新加坡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
A.发展科技 B.扩展国土
C.对外开放 D.降低消费水平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综合思维素养。
解析:
答案:(1)C (2)D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问题探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这条措施进一步加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这一重要指标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重要指示作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有利于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完善科学的空间规划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和监管,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改革部署。
结合材料探究: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能为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做出什么贡献?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提示: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得水土资源、海洋资源等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分析出资源超载区域的发展趋势并做出专题地图。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2下图是某岛屿城市扩展过程及海岸线变化图,图中阴影表示的是城区范围。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监测该岛屿城市扩展过程及海岸线变化速度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IS C.GPS D.数字地球
(2)通过该地理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得出该区域的 (  )
A.工业产值 B.人口数量 C.耕地面积 D.各点的海拔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考查遥感技术的应用及综合思维素养。
解析:第(1)题,运用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年份的遥感图像判断该岛屿城市扩展过程及海岸线变化速度。第(2)题,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识别各类农作物,计算其种植面积,并根据作物生长情况估算产量;人口数量、工业产值无法靠遥感图像获取;各点的海拔需通过全球定位系统测得。
答案:(1)A (2)C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据部分学者测算,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资源环境承载力约为16亿。结合此数据,读图,应用“木桶效应”原理,完成1~2题。
1.据计算,某地某时期四类地理要素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人、10 000人、6 000人、4 500人。表示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人口数是(  )
A.8 000人 B.10 000人
C.4 500~6 000人 D.4 500人
2.若目前中国的人口数量为a、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b、中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c,正确表示三者关系的是 (  )
A.a3.下列人类活动,对增加人口合理容量最有利的是(  )
A.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B.限制该地与外界交通联系
C.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D.大面积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根据“木桶效应”原理可知,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短板决定了本地的人口规模,因此一个地区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取决于各要素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中最少的一个,所以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人口数是4 500人。第2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地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故C最大;人口合理容量即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中国目前因为人口过多已经出现各种环境问题,说明现在的人口数量多于人口合理容量;因此三者的关系是b答案:1.D 2.C 3.C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害、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据此完成4~5题。
4.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渐趋极限,某些部分甚至已经透支,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
①土地资源 ②交通 ③科技 ④水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日本地狭人稠,以下属于其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
①资源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对外开放程度 ④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解析:第4题,深圳的交通和科技发达,但随着人口的剧增,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压力很大,故选C。第5题,日本地狭人稠,资源短缺,可以通过加强对外开放程度及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答案:4.C 5.D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读下面两幅漫画,完成6~7题。
6.图示信息显示,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人口消费水平
C.经济发展程度
D.资源丰富程度
7.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是(  )
A.环境承载力 B.人口容量 C.人口合理容量 D.环境的限制性
解析:第6题,图示强调人口与地球资源的对比,表明资源丰富程度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第7题,人口合理容量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及社会发展战略。
答案:6.D 7.C课件7张PPT。单元整合答案:①中低纬度 ②城镇 ③社会经济因素 ④迁出地 
⑤迁入地 ⑥对外开放程度因素 ⑦相对稳定影响人口迁移主要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分析某案例中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决定作用的因素。(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或者发生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拉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口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口则多出于对家庭因素考虑而向儿女居住地迁移。典例 〔2017·天津卷,12(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37%。
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
思路导引根据“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可知义乌是商品集散地,    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     ,收入水平高,因而服务设施  。?思路导引答案:商贸 就业岗位 完善
题目答案:商贸发达(商品集散地);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任答两项)第一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完成1~3题。
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复杂的地形 B.湿热的气候
C.匮乏的资源 D.贫瘠的土壤
2.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适宜的气候 ②单一的文化 ③平坦的地形 ④丰富的水力资源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东亚、南亚人口稠密的原因是(  )
A.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区和工业区
B.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发展历史悠久
C.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人口大量迁入
D.交通便利,并且是世界上商业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解析第1题,亚马孙河流域主要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终年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第2题,巴西高原东部地处高原,气候相对凉爽,地形相对平坦,适宜人类居住。第3题,东亚、南亚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发展历史悠久,故人口稠密。
答案1.B 2.D 3.B
下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读图,完成4题。
4.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洋流 D.距海远近
解析结合地形图可知,L地海拔较高,为山地,故人口稀少,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
答案A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欧洲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
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欧洲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6.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
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
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欧洲核心区。第6题,由图可知,有箭头从北非地区指向欧洲核心区,说明北非地区有人口迁移到了欧洲核心区。
答案5.C 6.B
下图表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某段时期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及净迁移率状况。据此完成7~8题。
7.造成A点所示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该省级行政区人均收入水平高
B.该省级行政区远离东部地区
C.该省级行政区经济落后
D.该省级行政区老年人口比重较大
8.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出率最大值大于迁入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级行政区少
C.所有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D.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级行政区多
解析第7题,读图,图中A点所示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特点是人口迁出率很高,迁入率很低。人口迁移的目的主要是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遇,主要方向是由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迁移人口主要是青壮年。第8题,根据图中数值可以判断,迁出率最大值小于迁入率最大值;根据图例公式计算,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级行政区少;只有一部分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级行政区少。
答案7.C 8.B
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们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解析第9题,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类型为国际人口迁移,①②属于国内人口迁移,③④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10题,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从内陆地区迁往沿海地区,从农村迁往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答案9.C 10.A
“城归族”,即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农民工群体。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11~12题。
11.造成“城归”返乡创业现象明显增多的原因是 (  )
A.城市工资收益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
C.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D.国家惠农政策实施
12.“城归”现象增多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B.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乡村居民收入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解析第11题,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说明造成“城归”返乡创业现象明显增多的原因是国家惠农政策实施;城市工资收益呈上升状态;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不是“城归”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第12题,“城归”现象增多带来的社会效益是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乡村居民收入、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属于经济效益。
答案11.D 12.B
2019年2月12日,高德地图发布《2019年春节出行报告》,报告显示,从1月28日(小年)开始至2月4日(年三十),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成都、苏州、郑州、杭州、佛山是人员流出最多的十个城市,成为“春节空城”。据此完成13~15题。
13.春节期间该十大城市人口变化主要属于(  )
A.国内人口流动
B.国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县际人口流动
14.导致该十大“空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经济发展快
B.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
C.受传统文化影响
D.农村道路设施迅速完善
15.春节期间,大量人口离开大城市的影响有(  )
①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②减轻农村环境压力 ③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④部分生产暂时性停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3题,根据材料,“春节空城”的形成说明这些城市的务工人员较多,春节期间返乡导致该地区出现人口迅速减少的现象,属于国内人口流动。第14题,春节期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城市务工人员需要回家乡过年。第15题,春节期间,大量人口离开大城市使城市的人口、车辆减少,缓解城市交通拥堵,①正确;人口大量回到农村,会加剧农村的环境压力,②不正确;市民居住条件不会因为务工人员的回家过年而改善,③不正确;务工人员离开城市,部分生产缺乏劳动力,会导致部分生产暂时性停滞,④正确。
答案13.A 14.C 15.D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右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候
B.国土面积
C.土壤肥力
D.水资源数量
17.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  )
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B.草地开垦
C.保护野生动植物
D.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解析第16题,分析图可知,虽然巴西比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是因为巴西地处热带,水热充足,生物生长快;俄罗斯以温带、亚寒带气候为主,寒带面积广,所以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第17题,草地开垦只是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不会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开垦草地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降低生态承载力。
答案16.A 17.B
读影响某地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权重示意图,完成18~19题。
18.下列国家中当前与图示影响因素权重基本相符合的是 (  )
A.日本 B.南非
C.丹麦 D.新加坡
19.若图示内容表示我国的情况,则其对应的时期可能是 (  )
A.远古时期
B.唐、宋时期
C.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
D.2020年以后
解析第18题,读图可知,影响该国人口合理容量的主导因素是土地、矿产等资源,四个国家中只有南非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第19题,对于我国来说,在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土地主要反映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矿产主要反映在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上。图示的对外开放程度、科学技术影响力均较小,因而可能对应我国的时期为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
答案18.B 19.C
读西藏人口空间密度分布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推测西藏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布(  )
A.南部和东部地区大
B.深受水资源条件的制约
C.承载力最低的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
D.南北向差异尤为突出
21.西藏人口多分布在南部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平坦开阔,居住空间大
B.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
C.河谷面积大,生活和农业生产范围广
D.消费水平低,生活压力小
解析第20题,西藏环境承载力深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南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东部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口密度大、环境承载力大;东西差异显著。第21题,西藏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附近,由于河谷地区面积大,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有利于生活和农业生产,环境承载力大,所以人口分布较其他地区密集。
答案20.A 21.C
积分落户是指总积分达到规定分值的人员可在申请地办理常住户口的人口调控制度。右图为2010年北京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对比图。据此完成22~23题。
22.影响北京市提高“积分落户”门槛的首要因素是(  )
A.资源丰富程度 B.人口受教育水平
C.对外开放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
23.北京外来人口占比前三位省份的共同特征有(  )
①靠近北京 ②沿海省份 ③人口较多 ④交通便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22.A 23.C
解析第22题,“积分落户”门槛其本质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影响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第23题,北京外来人口占比前三位省份是河北、河南、山东,河南是内陆省份,三地的共同特征有靠近北京、交通便利、人口较多。
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完成24~25题。
24.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的省市是(  )
A.广东、河南、云南、北京
B.北京、广东、河南、云南
C.北京、广东、云南、河南
D.云南、河南、广东、北京
25.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资源状况
C.国家政策 D.交通条件
答案24.B 25.A
解析第24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1985—2010年的人口一直为净迁入,丙地的人口主要为净迁出,丁地的人口净迁移率在0附近,说明甲、乙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丙、丁两地;且甲地在2005—2010年的人口净迁移率明显大于乙地,因此甲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又高于乙地,故甲表示北京市,乙表示广东省;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过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主要的人口净迁出省份,因此丙表示河南省,丁表示云南省。第25题,甲表示北京市,丙表示河南省,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故经济发展水平是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中国的版图上,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有一条呈45度角的斜线,这就是地理学家胡焕庸1935年提出的中国人口分布界线——胡焕庸线。
(1)什么是“胡焕庸线”?
(2)为什么会出现“胡焕庸线”?
(3)怎样破除“胡焕庸线”?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以得出“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第(2)题,实际上是分析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东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明显优于西部。第(3)题,可以结合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从东西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2)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差异;社会经济原因:东部地区交通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西部优越,人类活动历史较西部地区长,故人口密度较西部大。
(3)①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②制定吸引东、中部地区企业落户的优惠政策;
③加强西部社会治安,优化投资环境;
④瞄准西部农业、能源等特色,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⑤东、中部地区要抓住西部发展机遇,增加对西部的投资和技术指导;
⑥知识青年要响应国家开发西部的号召,积极投身西部建设;
⑦国家应继续制定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及时、稳妥处理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7.(14分)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人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后来,山东军阀的残暴统治与日本实施从华北向东北掠运、输出劳工的政策,大批山东人再次“闯关东”。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山东迁移流动增长人口变动状况(1986—2010年)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1》(1990、2000和2010年为人口普查数,其余年份为人口抽样调查数)
(1)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山东省人口迁移流动的差异(从规模、方向分析)。
(2)分析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
(3)分析1990年后山东省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
解析第(1)题,图中纵坐标表示的是人口数量,横坐标表示的是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口迁移流动规模小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山东人口迁移流动规模大大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口以迁出为主,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则以迁入为主。第(2)题,根据材料从习俗、自然灾害、社会不稳定、劳工、距离、东北地区的经济等信息等方面分析原因。第(3)题,现代人口移动主要考虑经济原因。
答案(1)规模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东人口迁移流动规模相对较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人口迁移流动规模大大增加。方向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东人口以迁出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迁入与迁出并存;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人口迁移流动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人口净迁出省转变为人口净迁入省。
(2)①传统习惯的影响;②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条件好;③华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④军阀统治,社会不安定;⑤日本实施从华北向东北掠运、输出劳工的政策;⑥距离较近等。
(3)随着山东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原有迁出人口纷纷返回山东,而且也吸引着省外人口迁往山东。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据2010年6月份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透露:我国3/4的村庄已无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为了挖掘劳动力供给的潜力,应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的改革,清除阻碍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的制度性障碍。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哪些因素?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
(3)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材料一反映的上学需求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而“我们村挺富的”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的影响;材料二反映了政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属于政治因素的影响。第(2)题,目前因经济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主要方向为由乡村流向城市。第(3)题,注意“21世纪”的时间信息,进入21世纪,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一般的民工为普通体力劳动者,其知识水平较低。
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2)C
(3)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的要求,因而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而无“工”可用的现象。
29.(8分)读我国环境承载力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我国环境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说明三点即可)
(3)能否向西藏大规模移民,为什么?
解析第(1)题,根据示意图可以发现我国环境承载力大体由沿海向内陆逐渐下降。第(2)题,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说明。第(3)题,不能,西藏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答案(1)具有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逐渐下降的趋势。
(2)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人口素质的差异;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差异等。
(3)不能。西藏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环境承载力小,难以承受过多人口带来的环境压力,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单元活动 学用专题地图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利用专题地图可以(  )
A.了解专题地图表示的内容
B.确定网上查询的操作方法
C.计算外出旅游的旅游费用
D.搜索某人所处的地理位置
解析根据专题地图的图名可以了解专题地图展示的内容。
答案A
下图为某年国庆节期间青岛市民外出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4题。
2.该图的制作采用了(  )
                
A.点值法 B.等值线法
C.分级统计图法 D.图形统计法
3.该年国庆节期间,青岛市民到济南、连云港的人数明显多于到广州、成都、上海的人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婚姻 B.经济
C.距离、时间 D.政策
4.国庆节期间青岛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交通
C.政治 D.社会文化
解析第2题,点值法是在地图上用一定数量的小圆点表示某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的范围、数量及密度变化。该图是用圆点表示青岛市民外出主要城市的分布。第3题,国庆假期时间短,居民出行地点通常在距离出发地较近的城市。第4题,国庆节期间人口流动主要目的是外出旅游,属于社会文化因素。
答案2.A 3.C 4.D
人口承载力是一个相对的、灵活的概念。能容纳多少人,可以从资源、土地面积等不同角度得出结论。读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完成5~7题。
5.该图的制作采用了(  )
A.点值法 B.等值线法
C.分级统计图法 D.图形统计法
6.下列省级行政区2025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量大于预测人口数量的是(  )
A.广东省 B.福建省
C.河南省 D.湖南省
7.图中上海人口承载力小,其原因是上海(  )
A.土地资源缺乏 B.水资源丰富
C.城市人口多 D.耕地少,粮食单产高
解析第5题,该专题地图是通过柱状图表示人口承载力,因此属于图形统计法。第6题,由图不难看出,2025年湖南省粮食可供养人口数量大于预测人口数量。第7题,上海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人口承载力小。
答案5.D 6.D 7.A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攀枝花市人口统计图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1)说出阅读该图的步骤。
(2)根据图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
解析第(1)题,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读图名,初步了解专题地图展示的主要内容;认清图例和注记,了解所示图例各表示哪些特定内容;读懂地图上所展示的主要内容;分析“为什么”。第(2)题,读图看出,攀枝花市各地人口密度差异大;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答案(1)读图名→认清图例和注记→读懂地图上所展示的主要内容→分析“为什么”。
(2)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能力提升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人口密度的表示采用了(  )
A.点值法 B.等值线法
C.分级统计图法 D.图形统计图法
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人口密度低 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的改善 D.市场广阔
解析第1题,图中人口密度的表示是按照密度大小划分了不同等级,因此采用的方法是分级统计图法。第2题,相比较而言,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开发历史较早,经济相对发达。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和丘陵。第3题,人口从南部迁移到北部,主要是因为北部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答案1.C 2.C 3.B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下图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四地人口潜力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5.影响图中各地人口潜力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①地区人口潜力主要的因素是自然条件优越
B.影响②地区人口潜力主要的因素是消费水平高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矿产资源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的是①,其次是②④,最小的是③。第5题,①地区由于工矿业发达而使人口潜力较大;②地区主要特征是人口潜力大,影响因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等因素;③地区地处山地背风坡,故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为新兴工业区,且环境优美,阳光充足。
答案4.B 5.C
6.2020年暑假,小明同学拟到山东、山西、河北、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小明拟将自己旅游参观的多个景点绘制成一幅“小明旅游地点”专题地图。
(1)请你为小明同学设计出绘图的步骤。
(2)请你代替小明同学展示他所绘制的地图。
解析第(1)题,步骤可以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第(2)题,绘制的地图可以需要标注图名、图例和注记等内容。
答案(1)打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页;在“标准地图服务”栏下载一幅适用的空白地图;设计图例和注记;编绘草图;完成地图清绘;在图幅上方标注图名。
(2)略。
课件18张PPT。单元活动 学用专题地图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形形色色的专题地图
1.概念:专题地图是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自然要素或人文现象的地图。
2.表示方法:专题地图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表示方法有点值法、等值线法、分级统计图法、图形统计法等。
二、阅读专题地图
步骤
(1)读图名,初步了解专题地图展示的主要内容。
(2)认清图例和注记,了解所示图例各表示哪些特定内容。
(3)读懂地图上所展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哪里?
(4)分析“为什么”。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三、动手做:绘制专题地图
主要步骤
(1)打开国家测绘主管部门网页,在“标准地图服务”栏目下载一幅适用的空白地图。
(2)设计图例和注记。
(3)编绘草图,在修改的基础上,完成地图清绘。
(4)在图幅上方标注图名。自主预习自我检测1.判断题
(1)专题地图就是普通地图。(  )
(2)专题地图只能表示人文现象。(  )
(3)人口分布图是人口专题地图。(  )
(4)专题地图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表示方法只有三种。(  )
(5)阅读专题地图的第一步是读图名。(  )
答案:(1)× (2)× (3)√ (4)× (5)√
2.下列不属于人口专题地图的是(  )
A.人口分布图 B.人口迁移图
C.人口质量图 D.人口统计图
解析:人口统计图是根据统计图表展示人口相关情况的直观图形,它不属于地图。
答案:D自主预习自我检测3.下列不属于专题地图上地理事物(或现象)表示方法的是(  )
A.点值法 B.等值线法
C.分级统计图法 D.图像法
解析:专题地图上地理事物(或现象)表示方法有点值法、等值线法、分级统计图法、图形统计法等。
答案:D
4.如果要通过专题地图形象地表示济南市地形的起伏状况,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
A.点值法 B.等值线法
C.分级统计图法 D.图像法
解析:绘制济南市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形象地表示济南市地形的起伏状况。
答案:B自主预习自我检测5.为了选择自济南到庐山的最佳交通线,小明同学将自己绘制的地图由庐山景观区图转绘成了包含济南和九江两城市的地图,则地图上的比例尺(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以上都不对
解析:由庐山景区图转绘成包含济南和九江两城市的地图,由于图幅的实地范围扩大了,所以比例尺缩小。
答案:B探究当堂检测阅读专题地图
问题探究
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比较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比较压力指数,它们分别等于人口数量除以经济人口容量和人口数量除以资源人口容量。下图是我国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示意图(2000年)。探究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判断上图是否属于专题地图并说明理由。
(2)上图的制作采用了哪种专题地图上常用地理事物的表示方法?
(3)简述阅读上图的简单步骤。
(4)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它与我国人口密度之间有何关系?
提示:(1)是。该图着重表示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口压力的分布情况。
(2)分级统计图法。
(3)读图名,读图例和注记,读懂地图上所展示的主要内容,分析“为什么”。
(4)由东向西增大。二者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探究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专题地图探究当堂检测2.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
读图名→初步了解专题地图展示的主要内容

认清图例和注记→了解所示图例各表示哪些特定内容

读懂地图上所展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哪里?

分析“为什么”→提出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
知识拓展 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的区别
普通地图侧重客观地反映地表现实,而专题地图取材学科广泛,许多编图资料都由相关的科研成果、论文报告、研究资料、遥感图像等构成,能反映学科前沿信息及成果。探究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题下图是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某项指标统计示意图,该区面积的大小表示该指标值的大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探究当堂检测(1)上图属于(  )
A.普通地图 B.专题地图
C.电子地图 D.遥感图像
(2)该指标最有可能是(  )
A.人口数量 B.石油储量
C.耕地数量 D.年降水量
(3)造成图中东部省级行政区面积大于西部省级行政区面积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B.矿产资源储量的差异
C.劳动力素质的差异 D.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专题地图及制作利用指标的判断及综合思维素养。探究当堂检测解析:
答案:(1)B (2)A (3)A探究当堂检测1.阅读专题地图的正确步骤是(  )
A.读图名—认清图例和注记—读懂地图上所展示的内容—分析“为什么”
B.认清图例和注记—读图名—读懂地图上所展示的内容—分析“为什么”
C.读懂地图上所展示的内容—认清图例和注记—读图名—分析“为什么”
D.认清图例和注记—读图名—分析“为什么”—读懂地图上所展示的内容
解析:阅读专题地图的正确步骤是读图名—认清图例和注记—读懂地图上所展示的内容—分析“为什么”。
答案:A探究当堂检测2.某地理小组为了将泉州市的自然、城市特征等调查结果图形化,学习利用了图表知识。下列关于图形化的叙述,最合适的是(  )
A.用点状图表示泉州市的交通路线
B.用流线图表示各郊区的蔬菜产量
C.用等值线图表示到泉州市旅游的各省游客数量
D.用分级统计图表示泉州市的人口密度状况
解析:分级统计图可以很好地表示泉州市的人口密度状况;交通路线要用线状图表示;各省游客数量用数据图表示;各郊区的蔬菜产量用点状图表示。
答案:D探究当堂检测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3~5题。
3.上图属于(  )
A.普通地图 B.专题地图
C.电子地图 D.遥感图像
4.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
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
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
5.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干旱 D.⑧—高寒探究当堂检测解析:第3题,该图专门反映世界人口的分布,因此应是专题地图。第4题,世界人口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所以A、B、D正确;其中①②是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③④是西欧和北美东部,是发达国家。故C描述不正确。第5题,⑤是北非的撒哈拉沙漠,终年高温少雨;⑥是亚马孙热带雨林,高温多雨;⑦是南极大陆,气候特征是酷寒、烈风和干燥;⑧是青藏高原,特征是高寒。
答案:3.B 4.C 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