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精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精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童年像什么?童年像天空中的繁星,一眨,眨出一个个神秘的故事;童年像海边的海螺,一传,传出一阵阵动听的歌声;童年像一只只船桨,一晃,晃出一个个动人的童话;童年,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个个记录童年的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记忆,思考鲁迅是怎样把童年时自己对美丽的自然景物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真实动人的表现出来的。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2、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3、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4、 整体感知全文
1、正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hú) 敛(liǎn) 脑髓(suǐ) 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书塾(shú) 轻捷(jié)
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长吟:长声鸣叫。 轻捷:轻快。 倘若:如果。
攒:凑在一块儿。 纳凉:乘凉。纳,享受。
机关:计谋;心机。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道:说。
高枕而卧:安心睡觉。 敛:收拢。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倜傥:洒脱;不拘束。 拗: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绅士:指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3、划分层次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来不及走到中间去”)写百草园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出门向东”到完)写三味书屋情形。
研读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段
(1)在文章写作中,本段属于哪种开头方法?
???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表明感情;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探究质疑??
(2)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有矛盾呢?
没有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来看的,“确凿只有”,断是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中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实是乐园。所以不矛盾。??
(3)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重点研读第二段
1)本段写了哪些景物?用哪些词来修的?
菜畦桑葚油蛉蟋蟀鸣蝉皂荚树黄蜂何首乌根覆盆子叫天子斑蝥石井栏木莲
碧绿的紫红的低唱的弹琴的长吟的高大的肥胖的臃肿的??又酸又甜的??轻捷的??光滑的莲房一般果实的
2)百草园的景物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生动、有趣?
a.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
蜂,轻捷的叫天子。??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b.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像和特殊的感受。
c.从描写的范围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d.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也有动物。
e.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盐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3)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4)“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鸣蝉、叫天子、黄蜂。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③写的都是动物。
5)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讨论并归纳:??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手下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齐声朗读过渡段。读后,讨论下面问题。
1、 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
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
2.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两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讨论。
1、 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
1 束人的礼节: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2、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了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私塾的反感。
3、怎样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们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动怒之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聚拢,它挫伤子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4、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地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5、百草园的生活情趣盎然,那么,又如何看待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呢?
三味书屋苦中有乐。
⑴ 三味书屋的“苦”:要求严厉,不自由:
① 先生严肃;
② 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
③ 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
④ 读书苦:难读,难懂。
⑵ 三味书屋也有“乐”:
① 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无不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② 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读中的乐趣也自然加多;“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的“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
③ 课间休息乐。书屋后的小园,可以爬树折腊梅、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等,自然是“我”乐意所为;读书疲惫之时,偷看小说绣像,更是一大快事;“指甲上做戏”又别有情趣。
④ 收获乐。知识渊博的先生,自然教给“我”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读书“渐渐加多”,收获自然不少;而且“画的画,也多起来”,“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⑤ 先生乐。“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方正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我”的崇敬,给“我”带来了人生的最大乐趣;不仅当年印象深刻,而且至今难忘。先生的开明之举,使我能在枯燥中找到乐趣。先生读书自乐的情形,也给单调的读书生活增添了一大乐趣。
粗看是写读书之苦,但字里行间又洋溢着读书之乐。让作者感到苦的是难读难懂的“死书”和那种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不是那里的人,更不是厌恶那种生活。相反,对那段生活充满了甜美的欢乐回忆。
第二课时
1、 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2、 合作与探究
1、 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
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发表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3、如何理解课文中涉及的几个文言难句?
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⑵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引自《幼学琼林·身体》。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⑶ “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
“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⑷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
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起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⑸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三垂冈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潞城县西。李克用曾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写的就是这次宴会的盛况。“金叵罗”是一种敞口的浅杯。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似乎”与“确凿”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似乎”表示不肯定的语气,“确凿”表示肯定的语气。因为百草园距离“我”“最末次的相见”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在回忆时印象有些模糊,因而用“似乎”表达不肯定的语气;然而孩提时的生活有趣难忘,印象深刻,历历在目,所以用“确凿”表达肯定的语气。
5、怎样看待三味书屋的先生?
对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宜过多贬责。从课文的叙述中,可发现他和蔼、方正、质朴,对学生能因材施教(“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却不常用。这反映出他比较开明的思想。当然他那“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怪哉”式提问怒而不答)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及偶尔运用戒尺和罚跪规则的落后的教育方式也不足取。
三、小结??
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2、体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简练生活、准确传神,如在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时使用的大量修饰词、准确、形象。在写捕鸟一节时,使用了很多准确生动的动词等。??
四、体验与反思??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可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发言人面向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