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9.2 血液循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9.2 血液循环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1-07 11:0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心血管系统的组成(2)通过学习,能够清楚的理解血液是如何在体内循环的
2、 能力目标:
(1)通过自己归纳总结,养成分析问题、比较和判断问题等思维能力。
(2)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生命的奇妙,初步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三、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图示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Ⅰ、引入 在前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呼吸、消化、运动、泌尿、生殖几大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如何分工协作有条不紊的完成自己的功能呢?(答:脉管系统) 请大家把手放在左胸口上,闭上眼睛,感受一分钟,有什么感觉?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 Ⅱ、讲授新知识: 一、脉管系统的组成 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讲解他们的组成、功能。 二、心血管系统组成 心 心血管系统组成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血液循环: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三、突出重点:观看血液循环图片和短视频,总结血液循环途径 视频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在黑板上亲手绘制循环图→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观察课件中的动静脉血液图片→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五、课堂训练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3.下面对静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运输静脉血的血管 B.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C.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D.有利于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 4.心脏结构中,与主动脉相通的是( ) 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 Ⅲ、课堂小结: 1、体循环的起点、终点、血液变化 肺循环的起点、终点、血液变化IV、课后作业: 一. 名词解释: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二. 填空题: 1.血液循环课人为地分为_______和_______,并且在_________处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引出新课题 提出问题,为何心脏不停地跳动?思考问题 运用图示法,画出心脏的结构,便于学生理解 讨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之间的关系 观看血液循环视频,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观看血液循环图片和短视频,总结血液循环途径 绘制循环图 探究问题 学习了以上知识,完成以下练习。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积极思考,主动配合,并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