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记叙文阅读(二):写事篇
)
考考你!
写事的文章往往要有六个要素,它们分别是什么?
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怎么办呢?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位女子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 年轻女子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此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那种男子汉的豪气像山洪一样迸发出来。
以上文段中使用的是什么描写手法?
以上文段中记叙的顺序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1.找到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知道文章的六个要素,在写作中就可以把事情写清楚具体,那同样的我们在做阅读理解时也可以通过找清记叙文的六要素,先整体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也就是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怎样的事。
2.关注事件中的人物
我们主要可以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风貌,那写事的文章离不开写人,因此在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也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找到,画出来,并且仔细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事件所包含的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读懂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3.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
文章通过写一两件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记叙一件可以有三个顺序。
一般的写事记叙文是会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但也有的文章会先写出结果以吸引读者,再交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⑴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⑵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⑶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飘香的生命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的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嗅( ) 沁( )人心脾 凋( )零 静谧( )
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3.照样子把成语补充完整
例:口是心非
顾( )失( ) 扬( )避( )
若( )若( ) 严( )酷( )
4.第三自然段中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6.《飘香的生命》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什么感悟?
没想到,为了一篇表扬稿,我竟和班长生起气来。
前几天,我班教室的一扇破窗户不知是谁给修好了,还换上了一块新玻璃。我就根据这件事写了一篇表扬稿,交给了班长李明,他是广播室的播音员。李明接过表扬稿,看了看,眉头一皱,便向广播室走去。
中午的广播结束了,没有广播我写的那篇表扬稿。班长从广播室出来,我就上前问他 李明 为什么不播我写的表扬稿 今天稿件太多 你那篇下次再广播吧 班长微笑着摆了摆手 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是的,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以来,学校的好人好事太多了,他把表扬的机会让给了别的班,我理解班长的心情。
可是第二天,还是没有广播我那篇稿子,我又去问李明。“今天的稿件太多了,你那篇下次广播吧!”说完,他脸红了红。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那篇表扬稿仍然没有广播。也许班长把这件事忘记了,也许是把那篇稿弄丢了。我生气了。班长过去并不是这样的。上学期,班上出现的每一件好人好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都写了表扬稿。我记得一次王明拾到一笔钱,归还了失主,班长知道了,马上用午休时间写了一篇表扬稿,记事表扬了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你看他工作多么(仔细 精细)!可是现在,他对工作却这样不负责任,对班级出现这样一件好事,漫不经心!不行,我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不广播我那篇表扬稿。
可是第二天,班长生病了,播音员由副班长担任,我那篇稿子终于被广播了。我高兴地迎住从广播室走出来的副班长,伸出大拇指(夸耀 夸奖)他说:“副班长,你对工作真是认真负责啊!”接着,我把班长(放置 搁置)我那篇表扬稿的经过告诉了他。
谁知,副班长听了哈哈大笑说:“谁做的好事你还不知道啊?”“噢?是班长!”我这才恍然大悟。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2.在第三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3.用“ ” 画去文中用得不正确的词语。
你看他工作多么(仔细 精细)
伸出大拇指(夸耀 夸奖)他说:“副班长,你对工作真是认真负责啊!”接着,我把班长(放置 搁置)我那篇表扬稿的经过告诉了他。
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满不在乎:
恍然大悟:
5.用“‖” 把短文分为四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6.文中有两处是这样写的:李明接过表扬稿,看了看,眉头一皱,便向广播室走去。今天的稿件太多,你那篇下次广播吧!说完,他脸红了红。
请你把描写班长神情变化的两处词句摘抄下来,并练习上下文猜想当时班长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7.你觉得班长不播表扬稿,这样做对吗?请说明理由。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九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冷了再说。”老王还在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说完就搁下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有点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到寒潮,你加了衣服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tì)。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的,从他七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呀?”母亲回答道:“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给北风四起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十的老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有点发懵(měnɡ)。
1.指出上文中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的主要人物。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2.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⑴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 。
⑵
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 。
对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 。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老王对儿子和对老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