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 神奇的“眼睛” -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 神奇的“眼睛” -青岛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07 21:2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会查阅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2.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了解新型观察仪器的种类和主要用途。
【教学重点】
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
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硬纸板、纸筒、胶带纸、放大镜、显微镜、滴管、烧杯,有关各种“眼睛”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张打了极小字的纸和一杯水。师指名说说看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师:有许多的东西是我们用肉眼不容易看清或根本看不到的。聪明的人们就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这些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神奇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认识、使用显微镜
1.教师将显微镜调试好,介绍显微镜的主要结构。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光学仪器,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史。自从有了显微镜,人们看到了许多过去看不到的微小生物和构成生物的基本单元——细胞。目前,不仅有能放大千余倍的光学显微镜,而且有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使我们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包括:镜座、镜臂、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准焦螺旋等。
2.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看纸上的字和一滴水中的物质。
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
放置玻片标本:取一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弹簧夹夹住,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中。
调节焦距: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上升镜台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一定要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像为止。
如果物像不在视野中心,可调节推片器将其调到中心(注意移动玻片的方向与视野物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视野内的亮度不合适,可通过升降集光器的位置或开闭光圈的大小来调节,如果在调节焦距时,镜台下降已超过工作距离而未见到物像,说明此次操作失败,则应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镜台。
使用单筒显微镜时,要养成用左眼观察的习惯(因一般用右手画图),观察时要两眼同时睁开,不要睁一只闭一只,因为这样易于疲劳。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三)认识各种各样的“眼睛”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各种各样的“眼睛”
2.师补充视频或图片资料了解这些“眼睛”(电子胃镜、电子验钞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讲到电子胃镜时可让学生自读书中“资料卡”,了解相关信息。
(四)做一个望远镜
1.师:显微镜要观察的物体较近,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如果要看远处的物体,应该用什么?(望远镜)
2.讲述小故事:16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个孩子把两个透镜组合在一起观看远处的风标,哇,远处的风标竟跟眼前一样。伽利略得知这个消息,激动不已,经过精心设计,制作了一架能放大32倍的天文望远镜。
3.让学生亲自体验: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4.引导学生选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来组合,观看远处的物体。
5.展示实验步骤,学生进行简易望远镜的组合。
(1)将一个纸盒去掉底,另一端挖一个小孔,用胶带把凸透镜固定好。
(2)另一个纸盒也去掉底,另一端挖一个小孔把凹透镜固定好。
(3)将两个纸盒套在一起,调整前后距离,直到成像为止。
(五)拓展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等观察工具的发明、发展史。
2.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一些观察活动。
【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材的内容的探究,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好发挥。在实验中,学生体验到了如何根据目标,设计出实验,最后一步一步达成目标的过程;学到了用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能力得到提高,视野得到开阔,认识了不同的神奇的“眼睛”及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组合。
开展望远镜的组合活动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研讨、认识望远镜的主要结构,最好能给学生提供望远镜模型,出示望远镜结构解剖图,知道望远镜的主要组成。然后再指导学生制作,课上时间不能制作完成,可以放在课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