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7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7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07 11:4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
[测试范围:第7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如图7-Z-1,与∠B是同旁内角的角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图7-Z-1
2.如图7-Z-2所示,下列推理及括号中所注明的推理依据错误的是(  )
图7-Z-2
A.因为∠1=∠3,所以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因为AB∥CD,所以∠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因为AD∥BC,所以∠BAD+∠A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D.因为∠DAM=∠CBM,所以AB∥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以下列长度的线段为边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A.1 cm,2 cm,3 cm B.2 cm,3 cm,4 cm
C.4 cm,4 cm,9 cm D.1 cm,2 cm,4 cm
4.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均为108°,则这个多边形是(  )
A.七边形 B.六边形
C.五边形 D.四边形
5.如图7-Z-3,在△ABC中,BC=5,∠A=70°,∠B=75°,把△ABC沿BC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若CF=3,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BE=3 B.∠F=35°
C.DF=5 D.AB∥DE
图7-Z-3
6.如图7-Z-4,AD是△ABC的中线,DE是△ADC的中线,已知△ABC的面积为10,则△ADE的面积为(  )
图7-Z-4
A.5 B.3 C.2.5 D.2
7.如图7-Z-5,已知l1∥AB,AC为∠DAB的平分线,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1=∠4 B.∠1=∠5
C.∠2=∠3 D.∠1=∠3
图7-Z-5
8.如图7-Z-6,∠ACB>90°,AD⊥BC,BE⊥AC,CF⊥AB,垂足分别为D,E,F,则△ABC中BC边上的高是(  )
图7-Z-6
A.CF B.BE
C.AD D.CD
9.如图7-Z-7,将一副三角尺叠放在一起,使两直角顶点重合于点O,AB∥OC,DC与OB相交于点E,则∠DEO的度数为(  )
A.85° B.70° C.75° D.60°
图7-Z-7
10.如图7-Z-8,∠B=∠C,∠A=∠D,有下列结论:①AB∥CD;②AE∥DF;③AE⊥BC;④∠AMC=∠BND.其中正确的是(  )
图7-Z-8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一个n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45°,则这个n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
12.如图7-Z-9,现给出下列条件:①∠1=∠B;②∠2=∠5;③∠3=∠4;④∠BCD+∠D=180°.其中能够得到AB∥CD的是________.(填序号)
图7-Z-9
13.如图7-Z-10,AB∥CD,直线EF与AB,CD分别交于M,N两点,将一个含有45°角的三角尺按图中所示的方式摆放.若∠EMB=75°,则∠PNM的度数为________.
图7-Z-10
14.一个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3和6,若第三边长为奇数,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
15.在△ABC中,若∠A=∠B=∠C,则∠A=________°,△ABC是________三角形.
16.某中学校园内有一块长30 m,宽22 m的长方形草坪,中间有两条宽2 m的小路,把草坪分成了4块,如图7-Z-11所示,则草坪的面积为________.
17.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620°,那么过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画________条对角线.
图7-Z-11
18.如图7-Z-12所示,∠A+∠B+∠C+∠D+∠E+∠F= ________°.
图7-Z-12
三、解答题(共46分)
19.(10分)如图7-Z-13,在网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将格点三角形ABC经过一次平移后得到△A′B′C′,图中标出了点B的对应点B′.
(1)补全△A′B′C′;
(2)连接AA′,BB′,则线段AA′与BB′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位置关系是________;
(3)求△A′B′C′的面积.
图7-Z-13
20.(10分)如图7-Z-14,直线EF与直线AB,CD分别相交于点M,N,且∠1=∠2,MO,NO分别平分∠BMF和∠END,试判断△MON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图7-Z-14
21.(12分)如图7-Z-15,六边形ABCDEF的内角都相等,∠FAD=60°.
(1)求∠ADE的度数;
(2)试说明:AD∥BC.
图7-Z-15
22.(14分)如图7-Z-16,在△ABC中,AD⊥BC于点D,AE平分∠BAC,∠B=70°,∠C=30°.
(1)求∠BAE的度数.
(2)求∠DAE的度数.
(3)探究:如果将条件“∠B=70°,∠C=30°”改成“∠B-∠C=40°”,你还能得出∠DAE的度数吗?若能,请写出求解过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图7-Z-16
教师详解详析
1.[解析] C 根据同旁内角的定义,图中与∠B是同旁内角的角有3个,分别是∠BAC,∠BEF,∠ACB.故选C.
2.D
3.B
4.[解析] C 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所以设边数为n,可列方程(n-2)×180=108n,解得n=5.
5.[解析] C 因为把△ABC沿BC的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BC=5,∠A=70°,∠B=75°,
所以CF=BE=3,∠F=∠ACB=180°-∠A-∠B=180°-70°-75°=35°,AB∥DE,
所以A,B,D正确,C错误.故选C.
6.[解析] C 因为AD是△ABC的中线,△ABC的面积为10,所以S△ADC=S△ABC=×10=5.因为DE是△ADC的中线,所以S△ADE=S△ADC=×5=2.5.故选C.
7.[解析] B 因为l1∥AB,
所以∠2=∠4,∠3=∠2,∠5=∠1+∠2.
因为AC为角平分线,所以∠1=∠2
所以∠1=∠2=∠4=∠3,∠5=2∠1.故选B.
8.[解析] C 根据图形知,AD是△ABC中BC边上的高.故选C.
9.[解析] C 因为AB∥OC,∠A=60°,
所以∠A+∠AOC=180°,
所以∠AOC=120°,
所以∠BOC=120°-90°=30°,所以∠OEC=180°-∠C-∠BOC=180°-45°-30°=105°,所以∠DEO=180°-∠OEC=75°.故选C.
10.[解析] A 因为∠B=∠C,所以AB∥CD,
所以∠A=∠AEC.
又因为∠A=∠D,所以∠AEC=∠D,
所以AE∥DF,所以∠AMC=∠FNM.
又因为∠BND=∠FNM,所以∠AMC=∠BND,故①②④正确.
由条件不能得出∠AMC=90°,故③不一定正确.故选A.
11.[答案] 1080°
[解析] 多边形的边数是360÷45=8,则多边形的内角和是(8-2)×180=1080°.
12.①②
13.[答案] 30°
[解析] 因为AB∥CD,
所以∠DNM=∠EMB=75°.因为∠PND=45°,所以∠PNM=∠DNM-∠PND=30°.
14.[答案] 14或16
[解析]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6-3<第三边长<6+3,
即3<第三边长<9.
因为第三边长取奇数,
所以第三边长是5或7,
所以三角形的周长为14或16.
15.[答案] 30 直角
[解析] 因为∠A=∠B=∠C,
所以可以假设∠A=x,∠B=2x,∠C=3x.
因为∠A+∠B+∠C=180°,所以6x=180°,
所以x=30°,
所以∠A=30°,∠C=90°,
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故答案为30,直角.
16.[答案] 560 m2
[解析] (30-2)×(22-2)=560(m2).
17.[答案] 8
[解析] 设此多边形的边数为x.由题意,
得(x-2)×180°=1620°,解得x=11.
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所画的对角线条数为11-3=8.
18.360
19.解:(1)如图所示,△A′B′C′即为所求.
(2)相等 平行
(3)△A′B′C′的面积为×4×4=8.
20.解:△MON是直角三角形.
理由:因为∠1=∠2,∠2=∠END,
所以∠1=∠END,
所以AB∥CD,
所以∠BMF+∠END=180°.
因为MO,NO分别平分∠BMF和∠END,
所以∠OMN+∠ONM=(∠BMF+∠END)=90°,
所以∠O=180°-(∠OMN+∠ONM)=90°,
所以△MON是直角三角形.
21.解:(1)因为六边形ABCDEF的内角都相等,
所以∠BAF=∠B=∠C=∠CDE=∠E=∠F=120°.
因为∠FAD=60°,
所以∠F+∠FAD=180°,
所以EF∥AD,
所以∠E+∠ADE=180°,
所以∠ADE=60°.
(2)因为∠BAD=∠BAF-∠FAD=60°,
所以∠BAD+∠B=180°,所以AD∥BC.
22.解:(1)因为∠B+∠C+∠BAC=180°,
所以∠BAC=180°-∠B-∠C=180°-70°-30°=80°.
因为AE平分∠BAC,
所以∠BAE=∠BAC=40°.
(2)因为AD⊥BC,
所以∠ADB=90°,
所以∠B+∠BAD=90°,
则∠BAD=90°-∠B=90°-70°=20°,
所以∠DAE=∠BAE-∠BAD=40°-20°=20°.
(3)能.
因为∠B+∠C+∠BAC=180°,
所以∠BAC=180°-∠B-∠C.
因为AE平分∠BAC,
所以∠BAE=∠BAC=(180°-∠B-∠C)=90°-(∠B+∠C).
因为AD⊥BC,所以∠ADB=90°,
所以∠B+∠BAD=90°,
则∠BAD=90°-∠B,
所以∠DAE=∠BAE-∠BAD=90°-(∠B+∠C)-(90°-∠B)=(∠B-∠C).
因为∠B-∠C=40°,
所以∠DAE=×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