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写作扩展素材 阅读知识(二):以小见大 分析词语内涵(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写作扩展素材 阅读知识(二):以小见大 分析词语内涵(pdf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7 18:5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试卷中的含义题
1.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_______(2) _______

2.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4 分)



3.理解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 分)



4.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5.第六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通知通知!!!
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
义和作用 。”


什么是语境义?
?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 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所特有的含义,称为词语的语境义。
? 因为词语的这种含义离开了具体的语境便会消失,因此,就又称为临时义。

“这个菜太淡了”。
“天高云淡”。
“冷淡”。
“旅游淡季” 。


体味和推敲
词 语 的 含 义 和 作 用


一、联系人物(事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当我们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例(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
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
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
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分析:“标致”在文中是反语,讽刺了“清国留学生”以丑为美,属“褒词贬用”,是“丑陋、难看”之意 。
【阅读】阅读知识(二):以小见大,分析词语内涵

2
例(2)“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
分析:写出了红花草生命力强,敢斗残冬这一特点.

二、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理解时要考虑语句中所
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
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
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
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骆驼祥子读后感》


三、联系修辞特点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作者在文中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多为比喻、双关、反语等 )来表达深刻的意味。我们可以抓住修辞
的特点,通过通过表象去领悟其中的深意。




(1)比喻句的理解:将喻体还原为本体来理解

《金色的蝴蝶》
完啦,几世的英名毁在两条爬行虫子爪下。我深埋头,恐怖地思忖。“把虫子收到盒子里,星期一放
学后告诉我,蝴蝶有多少种。”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的吗?我怔了一下才缓过神,这“批评”
是对着我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我如约来到老师办公室,她表情依然平静似水。我可不敢出大气,嘤
嘤着说,全世界大约有蝴蝶 15000 种,单台湾就有 400 多种。见老师没吱声,知道她不满意,赶紧补充道
:“凤蝶最美呢,全世界有 600 多种。”老师依旧闷葫芦。我急了,休息日片刻不闲地忙活查资料,搞得老
师没态度。我猛地仰起头,豁出去了,大声说,蝴蝶翅膀上的花纹,由鳞粉状的细末构成;产于美洲大陆的
大桦斑蝶能迁徙 2000 到 3000 公里,集体过冬呢……竹筒终于把豆子倒完了。
A.文中的“天使” 、“硝烟味”、“闷葫芦”指的是什么?



B.“竹筒终于杷豆子倒完了。”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1)“天使”在文中用的是比喻方法,指的是老师。
(2)“硝烟味”是指严厉批评(大声呵斥)的意味,用的是比喻方法,这是“硝烟味”的特殊含义,而不是它的本
义。
(3)“闷葫芦”用的是比喻方法,指老师不发语,不吱声(令“我”猜不透),
(4)“竹筒终于把豆子倒完了” 用的也是比喻方法,这里指“我”一口气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蝴蝶的知识全说
了出来。

(2)双关语的理解:同时具有表面和内里两层意思。
例:A. “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

答案:这句话既指自己不能忘了这本课本,又不能忘了人生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B.“没有了联想,人类会怎么样?”(联想公司的广告词。)



3
(3)反语的理解:
与字面意思相反来理解 本意。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
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太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
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
,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
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这段话写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景。父亲对“我”关心至极,生怕“我”有什么不妥,这里嘱托,那里叮
咛,而“我”那时年轻不懂事,不明白父亲对“我”的爱之深,相反嫌父亲啰啰唆唆,说话不如自己漂亮,心
里还暗笑父亲迂腐。现在想起来,“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个“太”字,将语气加强了很多,把作者对自己
不能领悟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的内疚、悔恨表现得淋漓尽致。它相当于“真是太愚蠢了”、“真是太糊涂了”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在不同的语境中,词句会产生特殊的含义,我们在理解时必须要结合上下文意,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含
义。


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
例:我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此颜色非彼颜色

2.理解指示代词在语境中的指代内容。
解题技巧:
A.指示代词所指的内容多从代词前面的文字中找答案。
B.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例子
? 全世界的生物学家和传染病学家,在研究非典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忘掉诺贝尔,不计
专利,知识共享。他们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条件,及时公开自己的研究新成果,以供同行利用开发
,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科学家们自觉的结成国际联盟,合力征讨非典。这种博大的胸怀同仇敌
忾的精神,不令人感动吗?“这种”指什么??
? 忘掉诺贝尔,不计专利,知识共享;
? 自觉的结成国际联盟,合力征讨非典。

五、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 一个好的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扣紧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句。
? 当我们剖析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时,首先考虑这个词句或句子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

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
,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
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我的童年没有
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
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

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过我不认字,只认画。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那些杂志里面
,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
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4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
,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
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
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
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
,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
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
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头立在
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
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
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
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
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
。”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
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
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
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躬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
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
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居然把两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
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
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
那位朋友再来我这里时,一定请他看看这篇小文。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
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例:《我的第一本书》一课的题目应如何理解?它仅仅是指那半本国语课本吗?






小结: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1.联系人物形象理解。
2.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
3.联系修辞特点来理解词句的含义。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5.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