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8.1.1 溶解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8.1.1 溶解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牛津上海版(试用本)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07 16: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溶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溶解的知识。(知道溶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观看教师演示实验,了解溶解的知识。
2.进行一次简单的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其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2.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溶液快慢的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请一位同学上台制备一杯食盐水。
请问这杯食盐水中包含哪些物质?
搅拌后还能看见食盐吗?
动手制备一杯食盐水。
思考并回答。
观察并回答。
由学生实验入手,通过一系列问题,自然地引出溶液的形成与组成。
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学习
1.总结:食盐已经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食盐溶液。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所以食盐水中的溶质是什么?而溶解溶质的液体,也就是这里的水,称为溶剂。
2.书写板书。
了解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联系实际,通过熟悉的溶液入手,了解溶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源于生活。
三、演示实验
我们来看看,如果将食盐换成其他物质,结果是否相同?
将食盐、硫酸铜、沙粒和粉笔屑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中,搅拌一分钟。(提问:为何要搅拌?)
观察教师的实验,看4种物质是否都能在水中溶解,并在书上记录结果。(搅拌是为了加快溶解。)
四、实验结论
1.学生表述后,教师总结:以上物质中可在水中溶解的有:食盐和硫酸铜。不可在水中溶解的是沙粒和粉笔屑。所以,并非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其中,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2.在以上两杯溶液中,清大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另外两杯可以称为溶液吗?(不能,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很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所以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1.尝试表述结论。
2.回答问题(溶剂都是水,溶质分别是食盐、硫酸铜。)
1.提出可溶和不可溶的物质两种概念。
2.巩固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五、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探究
大冬天,小明淋到了雨,他想要尽快喝到红糖水,哪些方法可以加快糖在水中溶解的速度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请大家回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示学生先提出假设,然后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给与适当的指导。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思考并回答。
提出方案。
1.假设温度高低影响溶解快慢。
实验设计:
(1)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10ml水。
(2)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克冰糖快。
(3)把A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4)观察试管中的冰糖块溶解情况。
2.假设是否搅拌影响溶解快慢。
实验设计:
(1)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10ml水。
(2)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克冰糖屑。
(3)用玻璃棒轻轻搅拌A试管内溶液。
(4)观察试管中的冰糖屑溶解情况。
3.假设溶质颗粒大小影响溶解快慢。
实验设计:
(1)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10ml水。
(2)在A试管中,加入2克冰糖屑,在B试管总,加入2克冰糖块。
(3)分别搅拌两管溶液。
(4)观察试管中的冰糖块溶解情况。
4.派代表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是否搅拌。)
5.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报告。
六、探究结论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通常有:温度高低、溶质颗粒的大小和是否搅拌。
书写板书:温度、溶质颗粒和是否搅拌都能影响溶解速度。
请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相应的例子呢?
思考并回答(热水泡咖啡,并用调羹搅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