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
教学目标
1.通过估算一天的饮水量和排尿量活动,得出人体饮水量、排尿量基本达成平衡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多种摄水和排水途径。
2.通过“观察猪肾的活动”,能指出肾脏在人体内的位置、描述肾脏的外形特征、辨别它的内部结构,学习由表及里的观察生物器官的方法,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思想。
3.通过观看“尿液的形成示意图”,了解肾脏的“过滤作用”,理解肾是水分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官。
4.通过了解水平衡失调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体会水平衡的重要意义,认识科学饮水的重要性,增强生命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肾脏的结构与功能,体会人体内水平衡的重要意义。
2.课前收集尿液。
3.理解肾脏的基本作用和各结构的功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行为
意图说明
一、情景导入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喝水多,排尿多;出汗多,喝水也多。
播放一段视频:(在校园内捕捉到的一些学生运动、喝水的镜头。)
通过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人体摄水量与排水量之间的关系,明确“比较饮水量和排尿量”的活动目的。
二、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
交流一天的饮水量、排尿量。
分析柱形图,推理出人体摄水和排水的途径;达成共识:饮水量和排尿量基本达成平衡。
分析:某学生一天摄水量与排水量的数据。
分析数据,进一步得出结论:摄水和排水有不同途径,但一天的摄入水量和排出水量基本达成平衡。
教师汇总数据,制成柱形图。从数据的比较中,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多种摄水途径和排水途径。
教师应说明:数据是由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统计与调查得出的平均值。
采用图表的形式能更直观地展示数据,便于学生分析、比较,让学生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之一,要学会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证明观点的科学方法。
三、肾脏—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器官
探索肾的活动。
1.观察猪肾外形。
2.回忆动脉、静脉的区分方法。
3.辨别肾动脉、肾静脉、输尿管。
4.辨别肾皮质、肾髓质、肾盂。
5.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提问: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主要是由哪个器官完成的?
1.帮助学生认识肾的位置。
2.要求学生观察猪肾外部形态。
3.出示猪肾内部主要结构解剖图。
4.引导学生从肾盂处着手,通过观察,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5.展示尿液形成示意图。
学生思考:与流入肾脏的血液相比,从肾脏流出的血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观察猪肾外部形态特征时把重点放在肾门处的三根管子(肾动脉、肾静脉和输尿管),为学习“肾形成尿液”提供基础。
因为尿液的形成过程无法观察到,借助示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一些感性认识。
通过阅读、思考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肾脏的过滤作用,了解尿液中的主要成分,借此突破教学难点。
四、健康与水平衡
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水肿出现的原因。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进一步体会水平衡的重要性。
学生交流科学饮水习惯。
介绍肾病早期症状:“水肿”。
出示不同失水程度对身体造成危害的一组数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了保持身体健康,维持水平衡,你觉得应该养成哪些科学饮水习惯?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肾脏对维持人体内水平衡所起的作用”以及“水平衡的意义”。
学生理解“人体水分平衡”意义的基础上,巧妙里提出“科学饮水”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饮水习惯,增强生命的自我保护意识。